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痛风患者人数不断增加,并呈现年轻化趋势。据卫生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痛风病潜在发病人数多达上亿,其中约有3500万人已被确诊。痛风除了可以引起关节疼痛、畸形、功能障碍和肾损害外,也可并发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症、血脂紊乱等疾病。
除了西医在痛风领域的研究与诊治以外,中医历代医家也有所论述,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元·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曾列痛风专篇,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水或立湿地……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滞,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阳也。”清·林佩琴《类症治裁》云:“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致痛,至夜更剧。”
《素问·痹论》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之说。痛风在临床上属“痹症”范畴。是因饮食失宜,脾肾不足,外邪痹阻,痰瘀沉积于关节周围,以拇趾、跖趾关节、足背、足跟、踝、指、腕等小关节红肿剧痛反复发作,关节畸形,形成“痛风石”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病型,不同的发病时间,不同的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组成的方药合剂。针对风湿热痹证,治法为清热通络,祛风除湿;针对风寒湿痹证,治法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针对痰瘀痹阻证,治法为活血化瘀,化痰通络;针对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证,治法为补益气血,调补肝肾,祛风胜湿,活络止痛。
中医专家运用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理论还创立了泄浊化瘀、痹清消痛定风、舒筋定痛等一系列方药,体现了中医治病力求治本的原则,帮助患者少花钱,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