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北京市首次网上公布自来水水质信息,并确定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5日公布上一季度的水质信息。
记者点击进入北京自来水集团门户网站右侧的“水质信息公开栏”发现,水质信息包括上一季度管网水水质的浑浊度、色度等7项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出厂水水质的42项常规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此外,还有2012年度出厂水106项指标的检测结果。
据了解,1月14日夜间,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就提前公布了2012年第四季度的水质情况,数据显示全部达标。全部达标的数据能否保证水质安全,能否得到公众认可?
宣布水质指标全部达标
不少数据在线监测,但水质监测应以水龙头为主
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负责人在1月初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自来水在5年前就已率先达到106全部指标。据了解,此次数据公布的范围将涵盖北京自来水集团市区供水范围内及门头沟、怀柔等9个郊区县的管网水水质和出厂水水质信息。
按照新国标的要求,106项指标一年需要检测1~2次,42项出厂水指标需要每月检测一次,7项管网水指标每个月须做两次。北京自来水集团按季度公布水质,是否频次太低?
北京自来水集团水质监测中心主任林爱武表示,公布出厂水的42项以及管网水的7项指标,都是最基础的数据,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对水质安全做一个最基本的判断。由于指标有检测周期限制,且有很多水质指标波动不大,因此选择了每个季度公布一次。这并不意味着检测每季度只做一次,而是每天、每小时都在进行,甚至还有一些指标是实时在线监测。据悉,包括出厂水的余氯即剩余的消毒剂含量、水的浑浊度以及水源水的毒性监测都属于实时在线监测范围。
记者在网站公布的信息中看到,市民关心的浊度、硝酸盐、硬度和消毒副产物指标(如三氯甲烷)指标均达标,且优于标准不少。比如,出厂水水质中,浑浊度(单位为NTU)规定指标为1(水源与净水技术条件限制时为3),市区检测指标为0.11~0.29,郊区县最低的密云为0.09~0.12、最高的房山小苑水厂为0.36~0.65,也远低于规定指标。硝酸盐(单位为mg/L)的规定为10(地下水源限制时为20),市区检测指标为0.70~9.7,郊区县最低的地区通州为0.05~0.6、最高的地区大兴一厂12.9~15.3。总硬度(单位为mg/L)规定指标为450,市区检测指标为177~378,郊区县指标最低的为通州131~147,指标最高的已经接近规定,为大兴一厂430~433。三氯甲烷(单位为mg/L)规定为0.06,市区检测指标为<0.0003~0.0319,郊区县的大兴、密云等地均<0.0003,最高的地区门头沟为0.0132~0.0473。
但是,从水源地到自来水厂、小区、水龙头,自来水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受到污染,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金生认为,监测还是应该以水龙头为准。
王金生说:“各个用户之间不一样,尤其是经过水塔供水后,到用户家里也未必能够完全达标。”
据了解,加上新增的59个监测点,此次水终端龙头监测点总数已经达到302个。但是这些监测点的监测频率是什么,我们并不知晓。
这些监测点具体设在哪里,是如何选择的呢?对此,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宣传部长梁丽回应说,是否公开监测点的位置,需要上级做出通知。“我们是按上级机关即北京市水务局规定的水质信息发布的,监测点超出了这次公布的范围。”她说。
而对于监测点的选择标准,梁丽说:“相关规定非常明确,比如在居民集中居住地区、学校、饭店都会布设。”
公众为何仍抱怨水质不佳?
加强政府监管、引入第三方监督,让数据更可信
本月初媒体报道,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宣传部长梁丽曾说北京的自来水是全国最好的。但她的原话是,做到国内最好的水是集团的目标。对此,梁丽表示当时媒体是在中间把这一句话提出来了。
不管北京市的水是不是最好的,但北京市的水质全部达标已经是公布的事实。相对于复杂的水质数据,市民看重的是直观感受,有市民并不相信水质达标的数据。市民说:“烧完水之后上面都有浮粒,白茫茫的,也不敢喝。”
不只是北京,在山西、江苏等地都能听到公众类似的抱怨。对此,林爱武的解释是,北京的地下水是碳酸盐型的,钙、镁含量比较多,所以烧开以后会有水碱,但对人体没有害处。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很多环境专家的认同,王金生也表示,这主要是碳酸钙等的沉淀,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
记者调查还发现,在北京南城,“水质不好”几乎口口相传。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市民说,南城的自来水一直都很浑浊,很多人都喝桶装水、矿泉水,不喝自来水。
北京市水务局供水处处长胡波近日表示,北京的水硬是客观存在的,南城和北城之间也存在硬度差异,但随着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到达北京后,将逐步减少地下水供水量,居民会感觉到大的变化。
除了直观感受,公众的怀疑情绪还源于对官方单方面公开数据的不信任。如何让这种信息公开更加权威、可信,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的建议是,加强政府监管,并且引入第三方。
他说:“数据本身的质量也要能得到控制,审计非常重要。政府可以加强监管,另外也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比如在公共代表的监督制下开展审计共组,就可以让这些数据具备更高的公信力。”
公布水质信息是好事,不过,这只能算是第一步。公布的信息如何让公众信得过?是否应该公开更多监测信息?官方数据为何总与公众感受差得很远?这些都是没解决但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报道
水务局长解读水质信息
“最后一公里”情况复杂
“北京水硬并不是结石发病原因,而且北京水质硬度远低于国家标准。”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水务局局长程静近日在北京两会上详细解读了北京市自来水水质信息。
程静介绍说,对于水质硬度、含盐量等自来水水质信息,今后北京市水务部门会加大对市民宣讲的力度,以便市民能够读懂自来水水质信息的正确含义。他表示,有些市民就误以为北京市水质硬,饮用后容易得结石等疾病。其实,目前北京市水质硬度约在320,而国家标准是450,北京市水质硬度不仅符合国家标准,而且还远远低于国标。从卫生部门的研究来看,水质硬度和罹患结石类疾病并无因果关系。社会上传言北京市水质硬,饮用后容易得结石的说法并不科学。
针对有些市民提出北京市虽然首次向社会公开了自来水水质信息,但应该引入第三方监测的观点,程静表示,其实目前公布这一自来水水质信息的机构,就已经是一家独立机构了。这家机构的检测范围不仅包括市属水厂,还会监测各区县的水厂,数据是来源广泛而且公正。
程静还表示,虽然目前北京市自来水水质完全合格,但的确有些小区因为自身条件或者管网老旧等原因,在小区管网的终端,水质受到了二次污染。虽然这“最后一公里”的情况最为复杂,但程静明确表示,北京一定会加大对此问题的治理。同时,欢迎小区物业主动申请检测,并对检测发现问题的予以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