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区医生由懒变勤,必须建立竞争性的社区“守门人”制度,让社区居民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倒逼医生优胜劣汰
据报道,某地一位居民因感冒发烧,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医生告诉他,这里没有退烧针,不能做血常规,也不能做皮试,建议去大医院。无奈,他只好去大医院排了半天队,才打上了针。
近年来,社区医生推诿病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虽然是一件小事,却反映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中的“短板”,即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怠速运行,积极性不高。目前,公立社区医疗机构全部“吃皇粮”,基本药物销售零差率,同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尽管一些地方提高了绩效工资比例,提倡“多劳多得”,但在实际操作中平均主义倾向严重,收入最高的医生与最低的相差不多,医务人员积极性严重受挫,导致很多普通病人都被推到了大医院。
医疗是一个服务行业,激励医生多干活,是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的最好办法。因此,医生的薪酬制度应采取强激励机制,多劳多得,优劳优得,上不封顶。固定薪酬制是一种弱激励机制,更适合于教师、公务员,但不适合于医生。目前,社区公立医疗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医生的薪酬与教师、公务员基本接轨,这种制度安排显然不符合医疗行业特点,不利于充分调动医生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社区医疗机构绝大多数是由政府办的,社会资本办的寥寥无几,很难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因为竞争必然意味着淘汰,如果让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关门倒闭,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政府往往通过区域卫生规划的这只“手”,尽量避免社区医疗机构之间竞争。而在没有竞争的环境中,医生自然缺乏提高服务质量的动力,推诿病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见,要想让社区医生由懒变勤,必须建立竞争性的社区“守门人”制度,让社区居民拥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从而倒逼医生优胜劣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首先,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社区医疗机构。废止有关社区医疗机构设置的位置、规模、数量等限制,让社会资本自由参与竞争,并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公立社区医疗机构改制重组。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主要是花钱买服务。不管公办私办,谁的质量高,就购买谁的。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打破医保定点主要集中在公立社区医疗机构的局面,无论何种所有制,一律同等对待。同时,允许参保居民自由选择首诊机构和家庭医生,促进医疗机构之间合理竞争。
其次,取消对医生的执业限制。例如,允许医师自主开办个体或合伙制诊所,不需要有关部门审批,实行备案制。目前,很多大医院高年资医生都愿意到社区开办诊所,只是苦于审批门槛太高。只要放开限制,这些专科医生经过培训,完全可以成为社区居民认可的全科医生,从而迅速解决基层优秀医生短缺问题。最近,深圳市出台新规定,新办门诊部和诊所不再需要与原有医疗机构相隔一定距离,此举为社会资本办医打开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今后,私人诊所可以像餐馆一样自由竞争,即便是在医疗资源密集区域,也要让市场来决定谁能生存。
有竞争才有活力,没竞争一潭死水。在非洲大草原上,羚羊和狮子每天都在赛跑。羚羊拼命跑是为了不被吃掉,狮子拼命跑是为了不被饿死。结果,活下来的都是优良品种。在社区,公立医疗机构和私立医疗机构就是一对“狮子和羚羊”,建立一个竞争性的社区“守门人”制度,必将提升整体医疗质量,让居民享受到价廉质优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