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美舒利事件被指竞争对手蓄意策划
强生美林曾经是国内儿童退烧药市场的老大,然而,这几年来,由于强生产品因质量问题召回事件的频繁爆出,强生在退热药市场丢失了很多市场份额。而国产尼美舒利颗粒却在这一时期由于疗效好、价格便宜、安全性好而不段被顾客认可,去年,尼美舒利在儿童退烧药领域已经超过美林。尼美舒利事件爆发后,强生曾被怀疑为尼美舒利事件的始作俑者。
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2010年。2010年11月26日,在北京儿童用药安全国际论坛上,相关医学人员提醒,在儿童发热用药的选择上需慎用尼美舒利,该药对中枢神经和肝脏造成损伤的案例时常出现。“该论坛是由著名国际儿童药生产厂商强生所赞助的,论坛之后,强生给各大医院医生发出了以儿童用药安全为名义的警示短信,称“尼美舒利”的成分涉嫌不安全。随后,强生的官网明显出现禁用“尼美舒利”的标识的图片。”
另外,强生在去年年底花巨资在某搜索网站上购买了竞价关键词,人们只要一搜索“尼美舒利”,第一条便是“强生美林泰诺林不含尼美舒利”。而当强生被起诉时,一向擅长公关的强生,却一直不回应,种种迹象难免让人心声怀疑。强生是国际巨头型企业,本土的药企在舆论话语权的把控与媒体攻势的运用上根本无法与之比拟,如果强生真是幕后推手的话,那么尼美舒利事件的输赢更像是一场跨国企业蚕食民族企业的歼灭战。
一位社会学家表达了对尼美舒利事件的看法,他认为:“这种幕后推手制造的药品安全争议不但没有更好的维护公众健康,反而混淆了公众的视听,给人们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如果公众被轻易误导,势必将陷入跨国企业药品垄断的布局,让那些在国外常因安全问题被召回的药品在中国更加大行其道。”
专家观点:
针对尼美舒利风波,2月19日,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孙忠实教授对此事发表了他的看法。“我认为,我国批这个药符合慎重、科学、严谨的原则。理由是:此药大量使用后,不良反应报告增多,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对其风险效益评价的争议颇大,已经引起我国医药学界的关注和警惕。我们是在这些争论基本平息、对该药做出上市利大于弊的判断之后批的。” 孙教授分析认为,与任何其他药物一样,服用尼美舒利也有可能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如对肝、肾的损害,对消化道刺激等。这些不良反应其他非甾体药物都有,严重程度与尼美舒利也相当。因此,如果要求药物不能有不良反应的话,我们将无药可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有句名言:判断一种药物是否有益于公众健康,要看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尼美舒利来说,2002年和2007年国外相关学术论文报告,服用导致严重肝中毒发生率为百万分之一,属“非常罕见”级别。我国ADR(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这样分级:非常常见(>1/10)、常见(>1/100,<1/10)、少见(>1/1000,<1/100)、罕见(>1/10000,<1/1000)、非常罕见(<1/10000)。
“而判断尼美舒利是‘利大于弊’最有说服力的根据是2003年《英国医学杂志》刊出的一篇论文《尼美舒利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肝毒性的流行病学研究》。该文通过对1997年1月~2001年12月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万个病例、200万张处方的对列研究,肯定了尼美舒利解热镇痛的有效性,并得出其肝毒性与其他同类药物相似的结论。”孙忠实教授指出:“这一超大样本量和范围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循证医学价值,至少可以证明尼美舒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同类药物相当。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剂型,尼美舒利在我国一直是处方药,必须经医生处方并参照说明书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