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而强身健体的中药与酒"溶"于一体的药酒,使得酒的功效发挥得更好。那么药酒的功效是什么呢?用什么样的酒做药酒效果会更好呢?
药酒,古代同其他酒统称“醪醴”。我国最早的医书《皇帝内经》终就有“汤液醪醴论篇”。醪醴,就是用五谷制成的酒类,醪为浊酒,醴为甜酒。以白酒、黄酒和米酒浸泡或煎煮具有治疗和滋补性质的各种中药或食物,去掉药渣所得的口服酒剂(或药物和食物与谷物、曲共同酿制),即为药酒。因为酒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药配置可以增强药力,既可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又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滋补药酒还可以药之功,借酒之力,起到补虚强壮和抗衰益寿的作用。
将作为饮料的酒与治病强身的药“溶”为一体的药酒,不仅具有配制、服用简便,药性稳定,安全有效的优点,更因为药借酒力、酒助药势而充分发挥效力,提高疗效。
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古“医”字,即从“酉”(酒)也。现代研究表明,酒的主要成分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良好的半极性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
中药的多种成分如生物碱、盐类、鞣质、挥发油、有机酸、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如叶绿素、叶黄素)等均较易溶解于乙醇中。
乙醇不仅有良好的穿透性,易于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还有防腐作用,可延缓许多药物的水解,增强药剂的稳定性。
药酒将药物置于75%酒精或白酒中浸泡而成。治疗时用手蘸药酒(水)涂于体表而后做手法治疗,具有舒经活血、温通发散之作用。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有温通血脉,宣散药力,温暖肠胃,祛散风寒,振奋阳气,消除疲劳等作用。
适量饮酒,可以怡情助兴,但过饮则乱性,酗酒则耗损元气,甚至于殒命。医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故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
其实,酒是一种最好的溶媒,许多用其他加工方法难以将其有效成分析出的药物,大多可借助于酒的这一特性而提取出来,并能充分发挥其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药效(如鹤鸣山道教流传下来的妙沁药酒),这就是药酒历经数十年而不减其魅力的缘由所在。
鹿茸酒和蛤蚧酒等可有效治疗腰膝酸冷、小腹不温、阳痿精冷、四肢怕冷、大便溏泻等症;
当归酒、熟地酒、龙眼酒、丹参酒、鸡血藤酒、地黄酒和核桃酒等可有效治疗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月经量少、舌淡脉细等病症;
地黄酒、葡萄酒、枸杞酒和双耳酒等可有效治疗身体羸弱、视力模糊、虚烦不眠、潮热盗汗、便秘尿赤、口渴、舌红无苔等症;
人参酒、参芪酒等可有效治疗体神疲、少气懒言、面黄肌瘦、饮食减少、四肢乏力、表虚自汗等病症;
加味八珍酒和十全大补酒等可有效治疗气血两虚、如劳累倦怠、少气乏力、精神萎靡、心悸怔肿、头晕目眩、头晕目眩、健忘失眠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