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走路一不小心就会崴脚,其疼痛难忍。那么,崴脚了怎么办呢?
1、立即停止行走、运动或劳动等活动,取坐位或卧位,同时,可用枕头、被褥或衣物、背包等把足部垫高,以利静脉回流,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
2、立即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局部,使毛细血管收缩,以减少出血或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和疼痛。
3、冷敷的同时或冷敷后可用绷带、三角巾等布料加压包扎踝关节周围。亦可用数条宽胶布从足底向踝关节及足背部粘贴、固定踝关节,以减少活动度。
4、如已发生或怀疑发生骨折,应选用两块长约30厘米的木板或硬纸板分别放在受伤部位的内外两侧,并在受伤部位加放棉垫、毛巾或衣物等,然后再用绷带或三角巾等物把两块木板固定结扎。如为开放性骨折应加压包扎止血后再将骨折处固定。
5、受伤后切忌推拿按摩受伤部位,切忌立即热敷,热敷需在受伤24小时后开始进行。
6、最好用单架把伤员送往医院进一步诊断救治。必要时可拨打急救电话120,请专业急救人员进一步处理。
崴脚,医学上称做“足踝扭伤”。这种外伤是外力使足踝部超过其最大活动范围,令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甚至关节囊被拉扯撕裂,出现疼痛、肿胀和跛行的一种损伤。
我们在颠簸的路上走路跑步,或者从高处下来的时候,脚突然外翻或者内翻、旋转,就会导致重力失衡。
因为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与渗出的组织液在一起会形成血肿,一般要经过24小时左右才能修复,停止出血和渗液。
如果受伤后立即使劲揉搓,热敷洗烫,强迫活动,势必会在揉散一部分瘀血的同时加速出血和渗液,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以致形成更大的血肿,使受伤部位肿上加肿,痛上加痛。
由于正常踝关节内翻的角度比外翻的角度要大得多,所以崴脚的时候,一般都是脚向内扭翻,受伤的部位在外踝部。
不少人是先使劲揉搓疼痛的地方,接着用热水洗脚,活血消肿,最后强忍着疼痛走路、活动,为的是别“存住筋”。但实践证明,这样处置崴伤的脚是不妥当的。
因为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与渗出的组织液在一起会形成血肿,一般要经过24小时左右才能修复,停止出血和渗液。
如果受伤后立即使劲揉搓,热敷洗烫,强迫活动,势必会在揉散一部分瘀血的同时加速出血和渗液,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以致形成更大的血肿,使受伤部位肿上加肿,痛上加痛。
人们常说的“存住筋”,实际是损伤以后软组织发生粘连,影响了功能活动。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损伤的中后期。所以,受伤后几天内的活动受限,一般都是因为疼痛使活动受限,而不是粘连所致的“存住筋”。
生活中的许多细节,只要我们留意做好,就能够有效降低崴脚风险,防患于未然。
注意尽量在平坦的地面上活动,在障碍物很多或很滑的地方行走活动时,应格外小心,谨防滑倒。
尽量避免穿着高跟鞋。穿着一些平跟、舒适的鞋子,尤其运动中,一定要选择适合该项运动的运动鞋穿着。当鞋底磨损或鞋跟单侧出现磨损而变低时,应及时更换。
运动前做好适当的热身以及牵伸,且最好每日进行适量牵伸,以维持良好的柔韧性。
避免在疲劳或身体不适(如疼痛)时运动。
如有需要,活动前进行肌内效贴布贴扎或佩戴支持性护具,以增加踝关节稳定性。
如有时间,每日进行适量踝关节周围肌力训练(训练方法详见下文,无需任何器械),以增强周围肌肉对踝关节的保护作用,预防崴脚。
简单方便的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
按顺序依次完成各动作、姿势间转换,如此循环,使身体横向右侧移动,可依据具体活动范围适时变换方向,向左侧移动,如此左右变向交替。动作要求在良好的控制下缓慢完成,在能保证平衡前提下,踝关节活动度要尽可能大。练习直至感觉疲劳,如此可锻炼踝关节周围肌肉耐力。
患者很可能在第一次崴脚时,就已经伤到了脚踝外侧的韧带,但是当时没有治疗,自行恢复的韧带就比正常人的松,无法将踝关节固定在正常位置上,导致踝关节像没有固定好的桌腿一样,一旦承受力量就会摇晃,就是我们常说的踝关节不稳定,走路时会很容易崴脚。
患者现在穿平底鞋也容易崴脚,说明她病情变得严重了。虽然她现在崴脚后感觉不是很疼,似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如果不治疗,随着崴脚次数的增多,患者会习惯性地将重心放在在另一只脚上,这会导致容易崴脚那一侧的腿部肌肉萎缩,平衡能力下降。另外,踝关节在反复崴脚的过程中会受到继发损伤,例如骨头挫伤、软骨损伤、肌腱损伤等情况。有的时候患者即使没有崴脚,但是由于韧带松弛,整个踝关节不稳定,走路时增加了关节磨损,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关节酸痛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