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尚健道网

首页 > 医学 > 中医理论  >  老中医治疗瘾疹医案大全_瘾疹方法经验

老中医治疗瘾疹医案大全_瘾疹方法经验

医案一

余某,女,36岁,工人。初诊日期:1999年9月12日。患者于2天前游公园赏花后突然腹部剧痛,继之恶心、呕吐,昨晚至今晨腹泻2次,便中带血,不发热,静脉滴注及口服抗生素无效,面目浮肿,皮肤搔抓后隆起,瘙痒;腹平坦,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舌淡红,苔白,脉弦。四诊合参,证属风寒之邪直中,胃肠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所致,治以温中散寒、活血通脉。处方:干姜10克,桂枝20克,蜀花椒15克,桃仁20克,川芎20克,赤芍20克,藕节炭20克,焦白术20克,炙甘草30克,防风15克,蝉蜕20克,当归10克。3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二诊:1999年9月16日。患者呕吐、腹泻已止,仍轻度腹痛,已能进食,皮肤仍时痒,舌淡红,苔白,脉沉稍弱。风寒渐去,经脉渐通,效不更法。上方去蜀花椒,加党参20克。6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三诊:腹痛缓解,皮肤已不痒,搔之不隆起,唯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脉弱。此风寒已去,脾胃未复,治以健脾和胃。处方:党参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山药20克,砂仁10克,甘松15克,陈皮15克,炙甘草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按】该患者在西医院诊为“急性胃肠炎”,后又诊为“腹型荨麻疹”,对症治疗均无效。中医辨证为寒邪直中,但便中带血,明显已伤及血分,故在温中散寒药中加人活血通脉之品。其皮肤风疹与腹痛为同一病因所致,故加入防风、蝉蜕以求表里同治。

引自《临床中医家——王文彦》

医案二

刘某,女,36岁,农民。初诊日期:1996年6月18日。患者于3个月前浴后受风寒致双手和双脚小关节痛,以双手指关节为重,得温热缓解,遇寒凉肿胀,皮肤苍白,关节疼痛。曾在西医院诊治,或曰“雷诺现象”,或曰“寒冷性局限性荨麻疹”,予对症治疗不效而来诊。察其双手皮色如常而欠温,触凉水后肤色渐白,稍后肿胀,舌淡,苔白,脉细弱。追问病史:素体较弱,食少,便溏。综合四诊,证属素体脾虚,浴后腠理开放,感受寒湿,痹阻四肢经脉,阳气不能通达四末所致。治以健脾益气、温阳通脉。处方:黄芪30克,桂枝20克,柴胡20克,枳壳15克,白芍20克,炙甘草15克,防己20克,细辛5克,防风15克,白术15克。6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二诊:1996年6月24日。服药2剂后,关节肿胀疼痛未再发作,仍体虚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日1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此寒湿已除,经脉亦通,脾胃虚弱未复之象。治宜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处方: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15克,云茯苓15克,炙甘草15克,陈皮15克,当归20克,桂枝15克,白芍20克,白扁豆15克,砂仁10克。6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三诊:1996年7月2日。关节肿痛未作,乏力倦怠及食少纳呆已解,大便仍先干后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病邪已除,正气渐复,脾气仍弱,故给予启脾丸,每次1丸,每日2次,口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本例乃四逆散证之变证。患者素有中阳不足,复因感受寒湿,痹阻四肢经脉,阳气不能通达四末,寒湿亦难温化,每因触及凉水,寒湿更盛,故出现四末肿胀疼痛。方取四逆散,加黄芪、桂枝、白术、细辛以助益气温阳通脉之力,并用防己、防风以祛湿通络,其中桂枝一味多功,既能温脾阳,化寒湿,配防己、防风其祛湿通络之力又更著。本病中医称之为脉痹,多由寒湿之邪人侵,痹阻血脉而致,其治法不外温经通脉、活血化瘀,然寒湿之邪最易困遏脾阳,活血之品常易伤及胃络,故在治疗本病时一定要顾护脾胃,以收全功。

引自《临床中医家—王文彦》

医案三

郑某,男,13岁。1954年8月23日初诊。患荨麻疹将近3个月,全身作痒,入夜更甚,不能人睡,皮肤数次脱皮。经用脱敏药无效,治以消风化湿,清热止痒,并佐以镇摄。处方:白鲜皮9克,连翘9克,萆薢9克,地肤子9克,炒神曲9克,忍冬藤15.6克,鲜荷梗15.6克,黄柏12.5克,生牡蛎31克,生龙骨31克。上方连服12剂,病愈。

【按】荨麻疹属变态反应性疾患。中医认为是内有湿热,又加外风侵袭,风湿郁于肌肤,发为风疹。一般治疗,宜以祛风化湿、清热止痒为主,顽固者何老常加龙骨、牡蛎镇摄,屡获奇效。龙骨、牡蛎虽对荨麻疹、紫癜病、皮肤瘙痒症等有效,但不能定喘;麻黄能定喘,但不能制止皮肤瘙痒。因中药脱敏有其一定的针对性,即中药脱敏作用分别存在于散风化湿、清热镇静等药物中。所以中医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同样要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发挥它的作用。

引自《临床中医家——何世英》

医案四

汤某,女,47岁,会计师。初诊:1981年12月12日。病史及辨证:患者遍身皮肤瘙痒已1年余,夜间剧痒不堪,曾经某医院检查诊为“过敏性皮炎”。多方治疗罔效,甚为烦恼。今特从岳阳来求治。目前症状同前,皮肤抓痕遍布,欠润泽,大便干,小便短黄,舌苔薄黄,脉细略数。风热蕴于血分,侵淫于肌肤。治则与方药:治予清热解毒,凉血消风。处方:生地黄15克,牡丹皮10克,紫草1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当归10克,僵蚕10克,蝉蜕4克,蒲公英15克,甘草6克,薄荷4克,蜈蚣1条(去头足),白芍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共服10剂。复诊患者单位同事因患类似之病亦来求治时云:老汤的病服药1剂,当晚未痒,服完10剂后,瘙痒基本消失,现仅下肢痒未全消,要求再作斟酌处方。考虑方药既有显效,继进原方数剂,半年后获悉痊愈。

【按】《内经》

中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火。”余常遵《内经》

之旨,治疗皮肤瘙痒病,屡获效验。本病例病约1年余,其病因病机,盖因于风火热毒留蕴血分,侵淫于肌肤,故瘙痒羁缠不愈,夜间为甚,治非解毒清热,凉血祛风,病必难除,故本方之治义,以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蒲公英、蜈蚣解毒清热;用生地黄、牡丹皮、紫草凉血解毒;用僵蚕、蝉蜕、薄荷消风止痒;用当归、白芍理血养血。如此配伍,相辅相成,共奏疗效。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五

吴某,男,42岁,于部。初诊:1981年12月26日。病史及辨证:患者于本年7月份始全身瘙痒,以腹部更甚,抓破皮肤出血,抓痕甚多,未见明显皮疹,夜间痒甚于白昼,影响睡眠,甚感苦恼,曾经医院诊治罔效。最近因知余为其单位同事治皮炎的情况,故今特来就诊。现症同前,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略数。此系风毒蕴留血分,侵淫于皮肤。治则与方药: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之法。处方:生地黄15克,白芍12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牡丹皮10克,蝉蜕5克,蜈蚣1.条(去头足),僵蚕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紫草10克,甘草6克,蒲公英15克,十大功劳10克,土茯苓15克。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服上方20剂后全身瘙痒已减十之八九,唯下肢及腹部稍痒,苔脉同前,原方续进6剂,巩固疗效。

【按】患者皮肤疹子不明显,但其瘙痒甚剧,中医认为系风毒之邪蕴于血分所致。血属阴,故夜间痒甚,明确了病因病机,治疗有了针对性,故拟凉血祛风,清热解毒之法。药用防风、僵蚕、蝉蜕、蜈蚣、荆芥祛风解毒;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十大功劳等清热解毒;用生黄地、牡丹皮、紫草、白芍凉血滋阴;用土茯苓利湿解毒。共服16剂,病已获痊愈,随访得知,愈后未复发。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六

霍某,女,25岁,工人。初诊:1982年2月15日。病史及辨证:患者2个月以来,全身皮肤瘙痒,双侧大腿及腹部更多,两上肢前臂有豌豆大小的溃疡多个,有疮痂。痒处有小疹,夜间痒,影响睡眠,很感苦恼,某医院皮肤科疑为疥疮,予药外搽、内服及注射(药不详)均未效。故来就诊。现症如上述,体质壮实,舌苔微黄,脉弦略数。此系三焦火热之气有余,风火交炽,侵淫于肌肤。治则与方药:予以泻火解毒,凉血消风。黄连解毒汤、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处方:黄连6克,黄芩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牛蒡子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蝉蜕4克,生地黄12克,白芍10克,蒲公英15克,甘草6克。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服药5剂后全身皮疹基本消失,上肢小疮疡已愈,瘙痒大减,心情愉快,唯四肢及胸腹部尚痒,舌苔薄白,脉弦。疗效显著,仍守原方,以资巩固。随访得悉,痊愈未复发。

【按】患者全身皮肤起疹子,瘙痒不堪,历经2个月有余,治疗未效,而经本方服5剂,痒疹基本消失,再进5剂,痊愈不复发。辨证原则,根据《内经》

之“诸痛痒疮,皆属于火”之旨,认为患者体质壮实,身生疮痒,乃为三焦火气有余,侵淫于肌肤所致,故用泻火解毒、凉血消风而奏效。方中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泻火解毒;防风、荆芥、蝉蜕消散风邪;生地黄、当归、白芍凉血理血。诸药配合,病获安康。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七

孙某,女,23岁。2004年9月23日初诊(秋分)。病史:2个月来全身皮肤反复出现风疹,经西医院诊断为荨麻疹,曾在校医室及西医院对症治疗,效果不著,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皮疹色红,瘙痒难忍,伴口干口黏,心烦不寐,尿黄便干。检查: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躯干、四肢散发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粉红色风团样皮疹,周围红晕,触之稍硬,部分皮疹融合成片,可见搔痕血痂。辨证:皮疹色红,灼热瘙痒,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肺胃湿热,发于肌表之象;口干口黏,为脾胃湿热,气机不畅;热扰心神,则心烦不寐;热移下焦,尿黄便干。其病位在肺胃。证属湿热阻遏,灼损血络。诊断:瘾疹。湿热内蕴,透于肌表证;急性荨麻疹。治法:清热利湿,凉血止痒。用《三因极——病证方论》

之温胆汤加减。处方:竹茹10克,枳壳10克,云茯苓10克,陈皮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丹参30克,川芎10克,牡丹皮10克,莱菔子10克,蒲公英10克,桑白皮10克,败酱草15克,生薏苡仁10克,草决明30克,车前草30克。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后,皮疹明显减轻,灼热感消失,大便转调,仍感皮肤瘙痒,舌苔微腻。湿热未除,前方加浙贝母、生牡蛎清热祛痰,软坚散结。再服14剂后,皮疹全消,皮色正常,瘙痒已止。嘱患者饮食清淡,慎服鱼虾海鲜,随访半年,未曾复发。

9c325218de7d30c56699a4783e5f90fcx750x498x31.jpeg

【按】由于患者过食辛辣肥厚,使肠胃积热,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而发皮疹。投温胆汤加减治疗,清热利湿,通腑解毒。方中竹茹、枳壳、莱菔子祛痰利湿,除烦止呕;云茯苓、陈皮理气健脾,截断生痰之源;石菖蒲、郁金、桑白皮,开窍化湿,宣肺理气,因肺主皮毛,治肺有利于湿热的清退;蒲公英、浙贝母、生牡蛎、败酱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有利于红肿瘙痒的缓解,同时蒲公英虽性苦寒,而能消炎健胃。《本草新编》

中说“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而无碍”;丹参、当归、川芎活血行血,“血行风自灭”;车前草、生薏苡仁利尿解毒,草决明润肠引热下行,分利两便,取其清利湿热、解毒排邪之意。此外,饮食清淡,慎服鱼虾海鲜,注意调节胃肠功能,则疗效更佳。

引自《沈绍功验案精选》

医案八

赵某,女,34岁。2002年12月15日初诊(小寒)。病史:患者5年前因产后4天周身突发红色丘疹风团块,奇痒难忍,曾在西医院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及口服“氯苯那敏(扑尔敏)”后,皮疹逐渐消退,但此后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皮疹瘙痒难寐,抓后风团泛发,疹块得暖稍缓,遇风加剧。刻下症见:红色丘疹风团块,瘙痒难忍,纳呆乏力。检查:舌淡苔白,脉象沉细。颈部四肢及腹部有散在红色丘疹,搔抓处呈红色条状隆起,丘疹高出皮肤,边界清楚,面色无华,体虚神疲。辨证:红色丘疹风团块,舌淡苔白,脉象沉细为气血不足之象;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纳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虚无力,营血亏少,则面色无华,体虚神疲乏力。其病位在脾。证属营血亏虚,复感风邪。诊断:瘾疹。气血不足,风邪外袭证;慢性荨麻疹。治法:补气养血,疏风止痒。用《内外伤辨惑论》

之当归补血汤加味。处方: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生地黄10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赤芍1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云茯苓10克,陈皮10克,白鲜皮10克,地肤子10克。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后,皮疹轻微泛红,瘙痒减轻。风邪已止,气血渐复,然饮食欠佳,脾胃运化未复,故前方加莱菔子、生鸡内金健脾消导,振奋食欲。再服14剂后,皮疹全消,皮色正常,瘙痒解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病是由于气血不足,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正邪交争而发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滋阴养血,疏风止痒。方中生黄芪、生地黄、当归、白芍益气滋阴,柔肝养血;云茯苓、陈皮、莱菔子、生鸡内金健脾和胃,化生气血;荆芥、防风疏散风邪,透疹止痒;牡丹皮、赤芍、丹参、当归活血行血,疏风止痒,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白鲜皮、地肤子祛风止痒,燥湿解毒,系沈师止痒有效的药对,且经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鲜皮、地肤子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荨麻疹的常规治疗,一般是采用养血息风法,而本病是气血不足之证,故应益气养血,酌加和血息风之品,标本兼顾,使5年之久的慢性荨麻疹获得较好的疗效。

引自《沈绍功验案精选》

医案九

周某,男,50岁。1965年4月24日初诊。周身发风疹块已3个月余,皮肤痒甚,用镇静药及抗过敏药,效果不显著。脉弦缓,舌红后根黄腻苔。属血燥兼风湿,治宜养血、祛风、利湿。处方:细生地黄四钱,骨碎补二钱,蒺藜三钱,羌活一钱,蝉蜕一钱,黑芝麻(炒)三钱,豨莶草三钱,地骨皮二钱,炒牡丹皮一钱,蜂房二钱,荷叶三钱,地肤子二钱。5剂。1剂2煎,共取200毫升,蜂蜜二两(冲),分早晚2次温服。4月29日复诊:服2剂后,风疹块发出较多,再服3剂,则渐好转,皮肤瘙痒减轻,但夜间较重,食纳较佳,大小便正常。脉如前,黄腻苔减退。原方加玄参二钱,5剂,煎服法同前。并拟外洗方:地肤子一两,苦参一两,蜂房五钱,荆芥五钱。水煎去渣,兑人浴盆洗。2剂,治疗而愈。

【按】此为蒲辅周治疗荨麻疹验案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中医称之为风疹块、隐疹等。《诸病源候论》

中曰:“邪气客于肌肤,每逢风寒相折,则起风隐疹”。故而风疹块多从风治,内服可用消风散、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及当归饮子加减,多配合外洗法,一般可在苍耳草、凌霄花、艾叶、冬瓜皮、浮萍、蛇床子、防风等祛风除湿止痒之品中任选二三味适量煎汤外洗或用炉甘石洗剂外搽。本案患者周身发风疹块已久,皮肤痒甚,且舌红苔后部黄腻,此为邪郁肌肤化热化燥,血燥风盛兼夹湿热所致。治当养血调血,祛风利湿。蒲氏用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地骨皮、黑芝麻以养血滋阴、凉血润燥;豨莶草、羌活、蝉蜕清热解毒、祛风湿而止痒;荷叶清暑利湿;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并拟外洗方洗浴,疏散风热,清热燥湿止痒以促使肌肤之邪外泄。由于诸药协同,内外配合,因而阴血得润,风湿得除,病趋痊愈。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十

郭某,男,5岁。病案号35635,人院日期:1975年6月26日至1975年7月4日。现病史:1天来,患儿腹痛,但无泻泄及呕吐。在当地卫生所服胃气止痛丸半包,1小时后全身出现多数红色片状皮疹,发痒,全身热,腹仍痛。夜间服氯苯那敏(扑尔敏)无效而入院。查体:全身散在多数丘疹块,色红,扁平,腹有压痛,舌红苔黄,上腭紫,脉弦数。化验:尿常规正常。末梢血象:白细胞10.9×109/L,中性粒细胞0.73,淋巴细胞0.24,嗜酸性细胞0.02。西医诊断:荨麻疹。辨证:血热瘀滞,汗出当风。立法:清热散风,凉血解毒。方药:青黛3克,紫草12克,寒水石12克,白芷6克,乳香6克。二诊:服上方药3剂,皮疹渐退,仍低热,颌下、颈后淋巴结肿大,腹已不痛。用下方:青黛3克,紫草12克,寒水石12克,白芷6克,杭白菊9克,地骨皮9克。3剂。三诊:体温正常,烦躁,身上又起少量丘疹,发痒。上方去杭白菊、地骨皮,加红花9克。服3剂。四诊:服上方药,皮疹已全消退,体温正常,腹未再痛,舌淡红,上腭红,脉弦缓,出院。

【按】此案为王鹏飞治疗小儿荨麻疹验案之一。王鹏飞(1911一1983),北京人,世业医,祖传儿科。临床50余年,为北京现代儿科名医,号称小儿王。著《王鹏飞临床经验》

。此案给人的启示是:①小儿诊法以望为首。其中看小儿上腭黏膜色泽变化可为辨证提供重要依据。因小儿上腭血络丰富,且不受外界干扰,所以能够准确反映其内脏气血功能状态。王氏每于临证善察小儿上腭色泽变化以判断病情。此案即据患儿上腭色紫,皮疹色红,身热及舌红苔黄,脉弦数,诊断为体内血热瘀滞,汗出当风,病邪外袭之证。②本案治疗药少精专。其用青黛、紫草清热解毒凉血而消斑疹,且有抗菌抗病毒之功,对发热、淋巴结肿大属病菌感染者效果甚佳。

配寒水石咸寒清热;白芷辛温疏风;乳香活血行气以消除腹痛。药味虽简,但照顾全面,疗效不凡。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十一

牛某,男,18岁,学生。1993年11月8日初诊。患者3年前曾发荨麻疹,因数日自愈,并不在意。但其后每因感受风邪或饮食未节而屡屡发作,发于夏秋季节为多,故多处投医,但疗效不著。这次因下河游泳而致荨麻疹再度发作,腰、臀和四肢分布尤多,呈红色风团状,有的地方连成大片,瘙痒剧烈,痒不可耐,睡眠饮食均感不安,舌边红,苔薄白。痒属风象,色红为热,故本病性质属于风与热合,予自拟疏风消疹汤加减。处方:麻黄4克,连翘15克,大黄炭4克,甘草4克,蝉蜕8克,威灵仙8克,白鲜皮8克,赤芍10克,荆芥9克。3剂。二诊:服药后,疹点较前见减,但仍有前消后起之势,瘙痒时轻时剧,晨起时可见眼睑微浮肿,腹部时有隐痛。检查大便常规,发现有蛔虫卵,在前方中加人槟榔8克,苦楝根皮10克,蛇蜕4克。2剂。三诊:服上药后,疹点瘙痒明显消失,其他面浮、腹痛等症状也与之俱去,再服5剂,顽疾遂告痊愈。随访至今未有发作。

【按】此为孟澍江教授治疗荨麻疹案例之一。荨麻疹为临床常见皮肤病,其每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年来,孟氏运用自拟的疏风消疹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基本处方为麻黄4克,连翘12克,大黄炭4克,蝉蜕9克,赤芍10克,威灵仙9克,蛇蜕5克,甘草4克。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如病未痊愈,可再服第2个疗程。本案取效甚佳,其关键在于:辨证抓住皮疹特征,治疗紧扣病机,用药出奇制胜。一般而言,治风热在表者,宜辛凉宣散而忌大黄之寒下,以防引邪人里。但孟氏轻取大黄炭,配麻黄疏通表里,给邪以出路,使风散热清。对于风痒顽症则非蝉蜕、蛇蜕、威灵仙疏风止痒要药而不能速止,再配以赤芍、大黄凉血消疹以加强疗效。二诊服药后,症状稍减,随症加槟榔、苦楝根皮杀虫止痒。三诊病情基本治愈。综观其治,主次分明,配伍得当,于常法中而显不凡,可以为鉴。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十二

孙某,女,50岁。初诊:2002年2月26日。由于汗出受风,周身瘙痒多在休闲时,皮肤风团成片,形似地图而色红,某医院诊断为“荨麻疹急性发作”,治疗不佳。舌红苔黄腻,脉数而浮,时或濡数。证系风、热、湿三邪浸淫血脉,风热相搏,湿热内蕴。治宜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方选消风散化裁。蝉蜕10克,大黄8克,苍术10克,地肤子30克,生石膏30克,防风10克,生地黄15克,黑芝麻10克,知母10克,木通6克,牛蒡子10克,苦参30克,荆芥10克,牡丹皮10克,桑叶10克。

3剂,水煎服,每日1剂,煎汁600毫升,分2次服。二诊:药后瘙痒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6剂,煎服法同前。三诊:风疹消退,肤色正常。为巩固疗效,处原方3剂,隔日1剂,煎服法同前。

【按】消风散为风湿热邪侵袭肌肤所设。风邪、热邪、湿邪三气侵袭人体,浸淫血脉,郁于肌肤而发为皮疹,其瘙痒难忍。其疹时隐时现,乃风邪之征;抓破后渗出津液,乃湿邪之象;疹现红色,正是热邪之征。临床上若遇风湿热邪侵袭人体,肌肤出现瘙痒,可选用消风散加地肤子(须重用30~40克)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每获捷效。

引自《谷清溪临证验案精选》

医案十三

某男,27岁。1997年9月1日初诊。全身反复泛发风团、瘙痒6年余。本次1周前,因食虾引起复发,痒甚,尤以夜间为重,服阿司咪唑(息斯敏)等抗组胺药效果不明显。刻诊:周身泛发大小不等风团及红色丘疹,抓破处有分泌物,伴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细数。因素体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加之风邪人中,治宜凉血祛风,用抗敏汤(自拟方)加减治疗。银柴胡20克,乌梅10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10克,赤芍10克,蝉蜕10克,防风10克,丹参20克,地肤子10克,紫草10克,生黄芪20克,生白术10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川牛膝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二诊(1997年9月8日):服上方后诸症消失,继服抗敏汤加生黄芪20克,白术10克。7剂巩固疗效。随诊:1年后因其他疾病来臧教授处治疗、询问荨麻疹病史未再复发。

【按】瘾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荨麻疹,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本病的发生乃是禀赋不足、外邪入侵、饮食不当及情志内伤所致。禀赋不足,气血虚弱,则卫外失固,风邪人中,阴血不足则生内热,血虚生风,均致肌肤失养而皮肤瘙痒不止;或因饮食不当、食滞致脾胃湿热搏结于肌肤,依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训,故治宜凉血祛风。方中生地黄、牡丹皮、赤芍、丹参、紫草有清热凉血活血之效;乌梅、银柴胡相伍,酸甘以化阴,清血中之虚热而收敛肺气;防风、蝉蜕、地肤子有祛风止痒、清热透疹的作用。实验研究也表明,乌梅具有脱敏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由于非特异性刺激,产生了更多的游离抗体,中和了体内的过敏原所致;蝉蜕、地肤子、紫草均有抗迟发性变态反应作用。诸药合用,达到阴血生、瘀滞行、风邪去、瘾疹退之目的。

引自《臧堃堂医案医论》

医案十四

沈某,女,4岁。主因皮疹2天,于1992年8月25日初诊。患儿2天前发现后背有黄豆大小丘疹,刺痒易搔,色淡红,继而前胸、四肢、腹部散在出现,伴有低热、纳呆、便干,曾服用“氯苯那敏(扑尔敏)”“维生素C”均未获效而来我院求治。现主症同上。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滑。查体:精神可,散在皮疹,胸腹部亦有。触之碍手稍硬,无浆液,周围红晕。咽部微红,扁桃体Ⅰ度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4.6×109/L,中性粒细胞0.49,淋巴细胞0.54,嗜酸性细胞0.03。诊断:西医:丘疹样荨麻疹;中医:瘾疹(风温外袭,胃肠郁热)。治以和胃消导,疏风行血止痒。处方如下: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各12克,川厚朴8克,砂仁6克,鸡内金10克,防风8克,蝉蜕6克,地肤子9克,苦参8克,赤芍6克,蒺藜6克,芦根12克,甘草2克。水煎留液150毫升,分3次温服,每日1剂,3剂。二诊(1992年8月28日):服上药2剂后皮疹开始消退,变小,颜色变淡,无新皮疹出现,大便变软,但仍有纳呆,继用上方加佩兰8克,以芳香醒脾化湿,继服3剂痊愈。

【按】丘疹样荨麻疹,中医称瘾疹,多因饮食不当,食滞内停,积热熏蒸肺胃,发于肌表所致,或由感染风邪疫毒引起。该患儿舌苔白中厚,脉浮滑,为食积内停,感受风邪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发于皮肤所致。故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川厚朴、砂仁、鸡内金和胃消食导滞;防风、蝉蜕祛风止痒;地肤子、苦参清热解毒,杀虫止痒;蒺藜、赤芍清热凉血活血;芦根清热滋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和胃消食治疗内因,祛风止痒治表证,从而病愈。

引自《临床中医家——马新云》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不作为权威解答。

    微尚健道养生网搜集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包括男性健康、女性健康、健康睡眠常识、急救常识、养生保健知识等各种健康小常识大全。学会健康养生之道,享受健康美好生活,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