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
百日咳中医称顿咳、天哮、疫咳、痉咳和鸬鹚咳等名。本病由于病程可持续2~3个月以上,故称百日咳。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以冬春两季为多。本病传染性较强,各年龄小儿均罹患,但以5岁以下最多。
【病因】现代医学认为,是由百日咳杆菌感染引起。中医认为,多因内蕴伏痰,外感时行疫邪,侵袭肺卫,致卫气郁闭,肺气受伤,与伏痰搏击,阻遏气机,肺失肃降而气上逆,逐发本病。
【症状】一般分初、中、后三期。初起形似感冒咳嗽,病情轻;继而加重,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鸡鸣样回声,尔后倾吐痰涎泡沫而止。多伴有颜面和眼睑水肿,甚则有鼻出血和咯血出现。此为中期(又称痉咳期)。至后期,痉咳则逐渐缓解,到恢复健康。本病尤其在中期病情重,也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咳喘、惊厥、窒息等),切不可忽视。
【疗法】
配穴方一①大椎、风门、肺俞、列缺、合谷;②大椎、身柱、尺泽、丰隆;③肺俞、脾俞、太渊、足三里、太白。
第1组穴灸法:①用艾炷隔姜灸,在大椎、风门、肺俞穴各灸3~5壮,每日灸1次;②用温针灸,在列缺、合谷穴,采用泻法,各灸1壮(或5分钟),每日灸1次。
第2组穴灸法:①用艾炷(或隔姜)灸,每次灸1~3壮,每日灸1或2次。若点刺出血后再隔蒜灸,效果更好。②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分钟,每日灸2或3次。③用温针灸,针后不留针,于身柱穴施以隔姜灸,每日灸1次。
第3组穴灸法:①用艾炷无瘢痕灸,每穴灸3~5壮,灸至皮肤局部温热红润为度,灸毕用手按压穴上片刻,每日灸1次。②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5分钟,每日灸1或2次。
主治:百日咳(初期用方①,中期用方②,后期用方③)。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主穴:鱼际、尺泽、身柱、内关。配穴:风寒型,加风门、大椎、曲池;痰热型,加丰隆、足三里;肺脾两虚型,加肺俞、脾俞、膻中。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姜灸,在所选穴位,置麦粒大的艾炷于穴上,各灸7~10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用艾炷无瘢痕灸,在所选穴位上,将黄豆大的艾炷置穴上,各灸10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百日咳(顿咳)。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三主穴:肺俞、尺泽、列缺、鱼际、少商。配穴:初期加大椎、风门;中期加定喘、天突;后期加脾俞、足三里。
灸法:①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各灸5~15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用艾炷隔药饼灸,取杏仁15g,炙麻黄、紫苏子各6g。共研细末,每取适量药末,用荆芥10g煎水,调药末成膏状,做成薄圆药饼,分别盖在肺俞、尺泽、列缺、定喘、天突穴上,再将麦粒大艾炷置于药饼上,各灸5~7壮,每日灸1次,7次为1个疗程。此法适用于痉咳期(中期)。③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3~5穴,灸前用手指置穴上揉按各3~5分钟,再放置姜片于穴上,然后把麦粒大的艾炷置姜片上,各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
主治:百日咳。
附记:屡用效佳,若配合外敷法,效果尤佳。方用自拟痉咳散(葶苈子、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各15g,杏仁、法半夏、百部各10g,桔梗、麻黄各5g。共研细末,备用),每取药末适量,以蜂蜜适量调和成软膏状,分敷于肚脐、膻中和天突穴,外以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3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