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尚健道网

首页 > 医学 > 每日医讯  >  疫情爆发期 要怎么缓解恐惧

疫情爆发期 要怎么缓解恐惧

  这个春节,全国31个省(区、市)都报告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与此同时,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疫区相关人群、易感人群、普通公众,足不出户,在家中度过特殊的“封闭式春节”,通过新媒体密切关注疫情发展。

疫情爆发期怎么缓解恐惧 如何预防新型肺炎 如何防肺炎疫情

  在此阶段,一些因疫情演变和自身隔离状态造成的“次生”心理问题开始出现,比如各种谣言在微信群和微博中时有传播;有人刷手机停不下来,刷多了又发觉“丧到无力、看不下去”;有人每天多次量体温,偶尔发现数字略有变化就失声痛哭……

  在疾病暴发的特殊时期,为何容易传递恐慌和焦虑情绪?公众该如何调节心理状态?中国心理学会专家徐凯文博士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给出解读和建议。

  保持适度焦虑

  “当人们意识到灾难和危险来临的时候,通常都会出现恐慌等负性情绪,一般主要包括恐惧和焦虑。害怕危及自己或亲人的安全,乃至危及生命。”

  徐凯文说,出现灾难性事件后,人们出现恐慌、焦虑的情绪是很常见的,属于“人遇到不正常事件之后的正常反应”,本能都会产生一些恐慌的反应,然后这些反应、情绪也在推动我们去采取行动,缓解情绪并试图解除危险。

  “人面临应激压力危机的时候,通常会产生两类行为。就是fighting or fright。”fighting是指战斗,去直面和解决问题;fright则意味着回避和逃离,忽视或逃离危险。

  徐凯文指出,这两种行为本身都有其合理性和生存意义。“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面对它,解决它,是积极的行为反应。但是如果敌人过于强大,危险过于强大,目前情况不明,个人能力又比较弱小,回避、隔离和逃跑也是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此次疫情,我觉得在国家、政府层面积极面对的同时,从个人层面角度来说,民众保持和危险的距离,注意自我防护、回避负面的情绪和信息,这本身是有益的。”

  徐凯文觉得,最恰当的方式就是保持“适度的焦虑”:既不完全回避忽视现实的危险,无所作为;但同时又不会过度惊慌,作出错误的决策。保持适当的焦虑,就能够积极地采取行动解决问题,

  而且,在不同类型的危险中,应对策略也是有区别的,例如在传染性疾病暴发的时候,普通民众就不适合去一线“战斗”。徐凯文指出,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的春节,普通民众都选择待在家里,不参加人群聚集的活动,不把自己暴露在可能危险的环境中,减少人与人之间不必要的接触,隔断传染源、传播途径。同时在心理层面,关注科学权威有事实依据的信息,不去看来源不明、片面武断、一味传播恐慌的信息,来避免自己心理受到损害,就是很好的应对方式。

  警惕次生灾害

  在大多数普通民众接受“自我隔离”,用网络关注疫情的阶段,我们也看到一些充斥着较大负面情绪的信息在肆意传播。比如,散布医院不作为的谣言,指责一线报道的记者“添乱”,甚至痛骂武汉人……

  “有一种心理上的‘易感人群’——容易焦虑、恐慌的人,反应可能会更强烈一点。同样一个威胁,不同人的心理感受和解读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些人出现了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甚至于到了病理性质程度,他们可能需要得到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徐凯文分析,恐慌,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缺乏可控感。严重的恐慌通常以“指向内”或者“指向外”的方式表现出来。“指向内的话,人可能会抑郁;指向外的话,就变成了攻击他人的行为”。

  “因为有了这种病毒的潜在危险,人产生的严重恐慌,我们把它称之为次生灾害。”心理学专家解读,次生灾害主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生理损害就是表现为易患疾病,心理损害表现为压力传递,社会损害表现为谣言四起。

  徐凯文表示,一些人会进行“压力传递”,把目前的局面随便归因到个人、媒体、政府上,发泄不满。“越是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我们越是要齐心协力,现在的重点是控制住疫情,解决困难,控制住以后再进行反思。”

  而谣言,则是次生灾害的社会损害典型表现形式。“当灾难和危险发生,情况不明,危险尚未解除时,因为人们希望获得可控感,对危险信息更加敏感,因此对信息需求变大,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专家总结, 谣言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发生在危险和动荡时期,传播迅速、传递恐慌,有一定的真实背景。

  徐凯文指出,从人的心理特点来分析,相较于“好消息”,人们本能地会对所谓的“坏消息”“危险信息”更敏感,而现在新媒体手段的便捷,又加速了这种情绪的传播。阻止谣言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信息发布平台更有社会公信力,为大众提供公正、透明、准确、科学的信息。

  徐凯文以“戴口罩”举例,之前可能很多人看到一个人戴口罩,就会揣测对方是不是得病了,会对这个行为产生“污名化歧视”;而这次疫情发生时,积极倡导全民戴口罩,大家配合度明显提升。这个外显的举措,是最简单有效的防控措施,同时也平复了恐慌情绪。

  “我认为,人们恐慌的情绪应该渐渐会出现转折点,平息下去——这也需要全社会大力宣传,劝诫大家去关注科学的、正确的信息。”

  加强心理疏导

  这场对抗疾疫的战斗,或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徐凯文表示,接下来个人和社会还需要付出诸多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能暴发的恐慌。“科学、有力、有序的行动,是恢复可控感和安全感,从而应对恐慌最有效的措施。我们需要从我做起,众志成城,开始行动”。

  信息发布和接受方面,政府要成为具有权威性信息的主要来源,实时发布,全程透明可信;普通百姓,只关注权威科学信息;媒体避免传播迎合群体“恐慌情绪”的信息。

  “心理学上有个重要的概念叫替代创伤——意为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是因为我看到了别人经历的痛苦,我也会感到类似痛苦。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方式是,不突出那些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的信息,而要更加凸显客观、科学的信息;民众不看断章取义、来源不明的只言片语。”

  随着国家宣布春节假期的延长,这两天,关于“宅”的各种段子出现,似乎呈现乐观与恐慌并存的状态。徐凯文强调,围绕“宅”的心理动态,将是接下来很重要的一个议题。在封闭空间待久了,缺乏线下人际社交和社会活动,一些人可能会出现新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徐凯文建议,普通民众要重视激活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即多和家人、朋友进行沟通,特别是线上沟通;在家“闭关”期间,努力让精神生活充实起来,通过阅读、在线看电影等给大脑“充电”。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决定一个人免疫能力的重要方面,亲友和社会组织要对在隔离区的患者、疑似被感染者和自我隔离者,尽量给予远程充分的精神支持”。这种温暖本身,也是抗击病毒的良药。

  国家卫健委日前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各地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徐凯文认为这是特别有必要的,政府和各级心理机构要提供远程(电话、网络等)心理疏导服务,“让恐慌、孤独等情绪有出口”;而网络内容供应商,媒体若能多多提供丰富的精神娱乐产品,在当前阶段,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不作为权威解答。

    微尚健道养生网搜集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包括男性健康、女性健康、健康睡眠常识、急救常识、养生保健知识等各种健康小常识大全。学会健康养生之道,享受健康美好生活,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