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打游戏的人群非常的多,那么你知道吗?一旦沉迷游戏就等于是游戏在玩你而不是你在玩游戏,其实沉迷网游危害极大。
安徽少年沉迷网游
刚过去的春节,六安市民肖先生一看到儿子就来气,一度到了动手打人的地步。原来,今年1月初,17岁的儿子小志(化名)迷上一款网络游戏,仅一个半月竟花掉了全家近26万元的积蓄,气得肖先生和家人连年都没过好。小志是如何动用巨款花在网络游戏上的未成年人消费在游戏上的钱款能否要回?2月25日,肖先生和姐姐肖女士向安徽商报记者揭开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何时能要回这笔被未成年的儿子花掉的巨额消费款,两人都很关注,希望游戏公司方面能尽早给个说法。
事件回顾:近26万元存款“蒸发”
40多岁的肖先生是六安当地一名驾校教练,儿子小志今年17岁。去年4月,肖先生承包了一家小宾馆,交给他姐姐打理,同时也让儿子在店内帮帮忙。肖先生说,今年一月初,他发现儿子对一款网络游戏非常痴迷,“儿子白天全在睡觉,晚上打游戏。”肖先生回忆,一天,他听到楼上儿子发出“哇哇”声,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推开门发现,他完全沉浸在游戏紧张的情景里。
小志玩的网络游戏,装备需要花钱购买。“沉浸在游戏中的儿子花掉了全家积累的近26万元存款。”肖先生说,他发现巨额的积蓄“蒸发”是在2月14日这天,“我看到儿子在用微信账户往游戏里充钱。在我的追问之下,儿子才道出实情,近26万元的存款,全都被他充值这款游戏买虚拟的武器装备了。”肖先生说。
调查:宾馆进账存入孩子账户
“看到儿子在游戏中的转账充值记录,我浑身都在发抖。”记者在肖先生提供的银行流水账单上看到,为了升级游戏装备,小志有一天竟在游戏中充值三万多元,每天充值成百上千元是家常便饭。这些消费大部分是通过微信支付的。“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微信账户上怎么能有这么多钱?”面对记者提问,肖女士告诉记者,她虽然负责看店,但不能把账款存入自己账户,就把每日宾馆的进账全存入侄子小志的银行账户里。“我多次告诉过侄子,账户里的钱都是全家人的辛苦钱,一定不要乱动用,侄子也答应过我不会动用卡内的钱款。”肖女士没想到的是,侄子表面答应了她,私下里却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将银行卡与微信账户绑定,随时打游戏随时充钱,在游戏的陷阱里越陷越深。
回应:将联系当事人进行核复
25日,记者拨打了游戏公司客服热线,客服人员表示会将记者表述的情况反映给相关部门,尽快联系当事人进行核复。至于何时能返还巨款,该客服未作回应。
记者了解到,去年9月,针对未成年人在游戏中的非理性消费,该游戏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一旦接到不理性消费投诉,并且认定是未成年人行为,公司一律退费。有一些孩子因为沉迷网络游戏,他们的认知程度有限,被诱导去做不理性消费。此外,针对未成年人家长,游戏公司会专门设立一条专线,通过快速亲子识别和消费核实,帮助家长把孩子的一些不理性、不健康的消费核实出来,只要认定孩子的消费情况属实,游戏公司会直接退还相关费用。
其实像男子沉迷网游的类似案件非常的多,那么你知道沉迷网游的具体危害有哪些吗?下面就详细去看看。
1.脱离现实社会
网络游戏的虚拟性、隐蔽性和交互性,使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能够随心所欲地宣泄自已的情感,长期在虚拟社会中游戏,逐步减少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遇到现实问题首先想用游戏中的规则来解决,无视社会习俗和法律规范,最终脱离现实社会。
2.人格异化
部分网络游戏以“暴力、凶杀、色情”为主要内容,长期玩飙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长期在网络游戏中的练级和买装备,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引发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的问题增多。
3.自闭
沉溺于网络游戏,将自己置身于虚拟的环境中,缺乏人际交往,逃避现实,心理产生自闭倾向和畸化,与社会和现实格格不入。
4.健康隐患
长期坐于电脑前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各种疾患,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病、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甚至可能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