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一生中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觉,这无疑是一种神奇的生命活动,但学界一直没能确切解释我们为什么需要睡觉。有的称睡眠是为了节省能量;有的称是为了处理信息和记忆;也有理论称睡眠是为了代谢清醒时产生的毒素;还有人认为,睡眠是为了调节体温和新陈代谢。
来自杜克大学的科研团队同时在实验室内和野外对肥尾鼠狐猴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在冬眠期可以连续多天不进行深度睡眠,他们相信这为“生物通过睡眠调节体温及新陈代谢”的理论提供了积极的证据。
冬眠期的肥尾鼠狐猴新陈代谢减慢,心率可以由正常时期每分钟120次减少到每分钟6次,呼吸也变得极度缓慢。大多数哺乳动物都会保持体温平稳,但是冬眠期肥尾鼠狐猴的体温则会失衡而随外界温度改变,一日之内温差最高可达25℃。
马达加斯加每年的冬季十分漫长,且气候干燥,食物与水都很匮乏,肥尾鼠狐猴的冬眠与节约能量之间的关系自然不必多说。但如果睡眠的确具备调节体温的功能的话,冬眠期狐猴能否减少睡眠?
研究团队捕获了一些野生的肥尾鼠狐猴,给它们安装了能够探测脑电波的头皮电极后将其放归野外进行监测。同时,研究团队还对杜克大学狐猴研究中心内非冬眠期肥尾鼠狐猴的睡眠情况进行了研究。此外,摄氧量等其他生命体征也在观测范围之内。
研究人员发现,只有在冬季的环境温度高于25℃的时候,冬眠期狐猴才会连续多天不表现出深度睡眠,转而表现出快速眼动睡眠所特有的脑电波特征,这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温度与睡眠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多种冬眠动物之间的相似性,研究人员也许会发现诱导人类进入类冬眠状态的方法。如果人类能够进入心率暂时降低、大脑活动暂时变缓的类冬眠状态,或许就能够为遭受头部创伤或罹患心脏病的病人争取时间,也能够延长移植器官的保存期限,同时也为长距离的太空旅行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