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温酷暑如何预防“热射病”? 喝茶水更解暑
打破砂锅
高温烈日持续不散,我国多地变“烤箱”。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出现“热射病”患者,一时间“热射病”在网络上迅速成为热词。
近些天来,可以说没有比天气更滚烫的民生话题了。据知上海已经追平1934年7月份23天高温日的历史纪录。除上海之外,全国还有多个城市在高温的煎熬中。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最高气温都在37℃到39℃之间,重庆、浙江局部地区突破40℃。百姓们纷纷感慨,仿佛进入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快融化了。
由于酷暑持续,患上“热射病”到医院就诊的病人逐日增加。南京、上海、浙江、常州、成都、苏州、无锡等城市不断有人“中招”。那么,什么是“热射病”?为何今年我国多地高温酷暑难耐?哪些重点人群应该加强防范?
“热射病”会影响全身器官
“‘热射病’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名词。”北京市急救中心站主任李斗介绍说,“中暑主要分为三种级别:轻度中暑在医学上被称为热痉挛;中度中暑在医学上被称为热衰竭;重度中暑则被称为‘热射病’。‘热射病’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的神经器官受损。”
据了解,“热射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天气的环境下。一般表现为高热,体温能达到40℃以上,同时,皮肤干热无汗,还会出现神志障碍、脏器衰竭等。如果得不到及时妥善的救治,死亡率高达50%—70%。
“‘热射病’就是极重度中暑。”福医大附二院急诊科副主任王耀国解释说,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降,而且红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肉深层,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内,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
“内脏的温度超过42℃,就会出现细胞功能障碍。”王耀国说,“热射病”会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现象。另外,“热射病”可能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王耀国提醒市民,遇到高温天气,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注意降温。如高温下有人昏迷,应立即将昏迷人员抬放至通风阴凉处,浇凉水降低昏迷者的体温,使其平卧,松开或脱去衣服,将病人的头部及肩部垫高。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没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可让病人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在患者额部、双颞侧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进行物理降温,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有条件者用冰水或50%的乙醇擦洗全身,并为其按摩肢体。“对重症中暑者,应在降温的同时,迅速将其送至医院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