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升级“猫鼠游戏”
众所周知,自从有了考试,作弊就如影相随,成为顽疾。当然,反作弊也应运而生。于是,作弊和反作弊就不断上演手段、装备与技术的“猫鼠游戏”。
高考由于对于考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至关重要,所以成为作弊者想方设法获利的主战场。最近几年来,由于科技的持续进步,作弊手段越来越高端,迫使考试组织方不得不断升级反作弊技术。只要愿意花费巨资,就能买到高科技作弊工具,运气好的话,就不会被查到。
为了防范作弊,高考组织方就得强化安检。之所以必须强化安检,以严防高科技作弊,除了高科技作弊的快速进步和愈加猖狂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大的社会背景,即对学历的异常重视。近年来,无论是大国企,还是私营单位,它们都越来越强调学历背景,这就导致考生必须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通过高考考取理想的高校,这样就能为今后的升学、工作,提前确立竞争优势。显然,对于考生及其家长而言,仅仅考取大学就满足是远远不够的——他们还必须竭尽全力确保考上好大学,如能考上“211”大学,那就更好了。因此,可以想见的是,考不上专科的,需要通过作弊成功考上专科;考不上本科的,需要通过作弊考上本科;考不上“211”、“985”大学的,需要通过作弊考上这些大学。有需求就有供应,于是,高科技作弊的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毫无疑问,作弊明显违背高考的公平公正原则。因此,反高科技作弊,整顿、治理高考环境,就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突出的问题。近年来,教育部、公安部、工信部联合整顿治理高考高科技作弊,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部办公厅5月22日印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各省级招委会统筹协调的作用以及联席会议的职能,教育行政部门和招生考试机构要主动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协调、配合……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等三个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利用无线电设备考场内外串通作弊、替考和有组织的团伙舞弊等严重违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考试公平和考场秩序。”
客观而言,作弊市场之所以无法彻底整顿,根本原因是自私自利的人性在作祟,以及整顿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自私自利的人性是不能根除的,因此,铤而走险就成为作弊者的必然选择。我们对作弊者惩罚力度尚不足以震慑到作弊者,特别是教育系统内部人员与外界勾结作弊,对他们的打击力度也依然不够,这也是导致高考作弊市场无法彻底整顿的一个重要原因。高科技作弊打击的难点,是作弊团伙总是不断更新、升级作弊技术与器材,而反作弊部门总是防不胜防,难以走在他们之前,而只能疲于应对。
“协同作弊”为何屡禁不止?
今年吉林省将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安检,金属探测仪一响,即便只是文胸后面有两排金属搭扣,也将被拒之门外。
不用说,最严安检是为了防止高考电子设备作弊。但在笔者看来,如果不打破高考利益链,消除制度上的根源,各种技术上的“严防死守”,都很难真正治理高考考场作弊。
高考考场引入屏蔽仪和金属探测仪已有多年,据称主要是打击高科技团伙作弊,但引进这些技术手段以来,高考考场作弊现象似乎没有由此减少。比如,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被曝疑似泄题,后查明是考生将手机带进了考场,用手机拍照外传,而当时的考场就有金属探测仪。对于有探测仪,却可让手机大摇大摆进入考场,考试组织部门至今没有解释。
其他一些省市也在探测仪的功能上大下功夫,但问题是操作探测仪的是人,如果打通人这一关节,经过“最严”的检测进入考场后,不是反而让监考人员放松了警惕吗?
从近年来曝光的高考作弊案例分析来看,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考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考生、社会、家长,以至于当地教育部门都卷入其中。由于各个环节都被打通,里应外合,所谓的技术防患和严格监考,最终都形同虚设。
对于考生、家长、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协同作弊”,有人认为这是诚信问题,丧失了基本的诚信底线。但从本质上说,这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教育部要求考生在考前要签诚信承诺书,可有多少打算作弊的考生把这纸承诺书真当一回事呢?高考考场作弊屡禁不止,主要与三方面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