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卫生部就发公告明确,乳矿物盐作为一种新资源食品,使用范围不包括婴幼儿(3岁以内)食品。卫生部卫生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说,乳矿物盐是牛奶加工的副产物,目前也没有证据表明其有害,只是缺乏食用安全性的长期跟踪研究。考虑到婴幼儿的特殊性,谨慎起见,批准新资源食品时使用范围一般都不包括婴幼儿。
今年,陆续有含乳矿物盐成分的宝宝奶酪、乳钙胶丸等产品被媒体曝光而下架。然而,整个行业缺乏诚信和自觉:有的在大规模曝光前通过促销清货,有的利用“障眼法”逃避监管。
卫生部相关规定出台已近三年,为何违规产品至今仍逍遥法外?专家分析,有标准无执行,或者执行起来不够严格,再加上监管部门多头管理等原因,导致很多违规事件陷入“民不举官不究”的现状。
业内人士介绍,卫生部公告只是明确乳矿物盐为新资源食品,而缺乏实施细则,企业执行的情况比较散漫。
卫生部颁布的《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办法》规定,企业应当对食品原料、生产工艺等企业标准进行备案,备案有效期为三年。在有关规定和标准发生变化或有效期届满的,企业应主动对企业标准进行复审。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认为,考虑到新规颁布已3年,可见企业标准审核和备案过程不够严格,或流于形式。
其次,企业生产归口质检部门,而标准由卫生部颁布,多头监管不仅导致标准在执行中出现脱节,还导致标准打架、重复等现象屡屡出现,企业理解和执行标准出现偏差。
位于上海的一家婴幼儿食品企业相关负责人就向记者坦言,自己的产品是原装进口的,海关报检等手续非常齐全,也通过了进出口的检验检疫,因此此前对“添加乳矿物盐属于违规”并不知情。“直到有媒体曝光,我们才意识到这一事实。”还有一些企业主认为“违禁添加”和“使用范围不包括”是两个概念。
再加上此条规定没有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处罚标准,监管部门也没有实质行动,企业或存侥幸心理,违规产品自然成为行业“潜规则”。一位基层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他们几乎没有针对婴幼儿保健食品和相关营养食品开展过抽查。
针对监管部门手握明文多年对违规现象却没有行动的现状,业内人士呼吁,“民不举官不究”的现状必须扭转,应改变监管被动的局面,主动查处市面上的违规产品。否则,儿童将一直要为监管的“缺钙”而“补钙”。
期待权威提示 别让家长无所适从
婴幼儿到底要不要补钙?怎么补才科学可靠?众多家长期待相关部门能有一个权威、安心的提示。
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宋红梅指出,儿童是低钙和低维生素D的高危人群,有必要适当补充。但如果奶的摄入量达标,就基本不缺钙,但因母乳和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很少,所以一岁半以内的婴幼儿还是要适量补充,并且要多晒晒太阳。现实中很多佝偻病其实主要是缺少维生素D,影响了钙的吸收造成的。
盛晓阳也表示,一个正常健康的婴幼儿,如果每天奶量在600毫升以上,就无需特别补钙。但早产儿、肥胖婴儿或奶量不足的婴儿,才有需要补充钙剂。
丁宗一则指出:“对孩子来说,自然食物、均衡膳食是最好的和最安全的。家长不要盲目轻信保健食品的广告,要让孩子尽快回到家庭餐桌上,做到肉蛋奶、蔬菜水果均衡摄取,粗粮、细粮都吃就可以。”
乳矿物盐究竟能否用于婴幼儿补钙?尽管我国目前规定它不适用于婴幼儿食品,然而业内对此却有着不同声音:有专家表示,乳矿物盐是食品级的钙源,其安全性应该大于药品和营养强化剂中的各类化合钙,不失为婴幼儿补钙的一种选择;另有专家则认为,如一定要补钙,最好还是选用药字号的药品,而不要吃保健品和营养品,药品的成分含量更准确、审批更严,质量也更有保障。
对此,专家建议,一方面要严格监管现有婴幼儿保健品和营养食品,严格审批新的产品;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开展研究,进行详细的、一定时间的风险检测和评估,从而得出更加科学的结论,对规定进行更严谨的解读。
据介绍,国外有些国家是允许在婴幼儿食品中使用乳钙的。目前,国内也有一些企业正在努力将乳钙作为营养强化剂申报,并向相关部门申报将其从新资源食品转化为普通食品。人们期待着相关部门能最终给消费者、企业一个“安心”、权威的说法,别让医务人员和家长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