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快诊”,“快切萝卜不洗泥”,看似效率高,但不可避免地影响服务质量。而且,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造成患者对诊断的怀疑,经常辗转多个医院看病,通过数次复诊来寻求答案,不仅反过来加剧了“快诊”,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看病成本,甚至有可能延误病情。
显然,为了确保医疗质量,既维护医生的权益,更维护患者的权益,设置一个就诊的“时间底线”,已是当务之急。实际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本来就有“每人每天门诊病人不得超过25人”的标准,但现在必须要有刚性的制约,并切实落到实处。
当然,看病问诊本来并不需要这样的规定,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诊病时间本来应该由病况决定,最终由医生来“自由裁量”。况且,“保时”也不一定必然地提高问诊质量,不少患者有体会,往往多问几句,专家就不耐烦。像这样的医生,即使设一个“时间底线”,也会敷衍了事,只是把时间“填”满而已。因此,“保时门诊”只是保证医疗质量的次优选择。
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保时”,医疗质量会更加得不到保证。因此,一方面应推行“保时”,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医德,因为这才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之计。这样才能建立医生与患者的彼此信任,患者充分地配合医生,医生也会在有限的坐诊时间里,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