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3年4月5日17时,全国共报告人感染H7N9禽流感确诊病例16例,其中死亡6人。
5天前,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报,上海市和安徽省发现3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这是首次在人身上发现H7N9病毒,也是在中国大陆的禽上首次发现H7N9病毒。
此前,仅在2009年,在捷克的鹅身上发现过H7N9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疫情。
为何本来只是低致病性的H7N9,在大陆造成了高死亡率?
传播与变异
流行性感冒病毒一般可分为三种:A型、B型和C型。其中B型和C型一般只在人群中传播,很少传染到其他动物,危害并不很大。
禽流感则属于A型,可在野马、家禽、猪、鲸、马和海豹等动物体内传播。这种病毒表面的蛋白质分为H和N两大类:H是血细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其作用有如病毒的钥匙,用来打开及入侵人类或牲畜的细胞;N是神经氨酸(Neuraminidase),能破坏细胞的受体,使病毒在宿主体内自由传播。
根据H和N的形态,A型病毒可由16种不同的H子型和9种N子型排列组合而成。这些病毒每隔一段时间就发生一次小突变,虽然每次变异可能很小,但都会使针对变异前的病毒所开发的疫苗无效。
另一种情况则是一种亚型病毒与另一种亚型病毒交换基因。当这种禽身上的病毒传染给人时,就会产生一种全新的、人类免疫系统完全不熟悉的新亚型病毒。
此前,禽流感病毒H5N1、H9N2、H7N7,H10N7等均有感染人的报道。此外血清学的证据表明,H4、H6以及 H11亚型病毒也可能感染过人。
H7N9则一直比较温和,只在动物间传播,并非高致病性。此次它在人身上发现,证实这种病毒具备跨物种传播能力。
这些年间,H7N9的基因发生了什么变化,致使本来一直在动物间传播、并非高致病性的病毒,传到了人身上?对此,研究者们还没有给出答案。
治疗延迟导致高致死率
低致病性禽流感,对禽类的危害并不大。家禽感染引起轻度呼吸道感染或产蛋率下降等临床症候群,其本身并不一定造成禽群的大规模死亡。由于它们对家禽养殖和贸易的影响没有高致病性禽流感严重,因此没有被列为A类或B类疾病。但它感染后往往造成禽群的免疫力下降,对各种病原的抵抗力降低,常常易发生并发或继发感染。
但这种对禽类危害不大的病毒,此次在中国对人的危害却呈现出高致病性的特点。
中国农科院一位研究禽流感的专家解释,H7N9这种在禽类身上仅在上呼吸道复制的病毒,却容易很快侵入人的肺部底部,大量繁殖。
据病毒发现者、现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心感染科主任卢鸿洲介绍,H7N9型禽流感对人的高致死率是因为人一旦发现是此种禽流感,往往已到了晚期。
一位接诊医生说,H7N9型禽流感病患早期很难鉴别。患者感染后最初的3至5天,仅有咳嗽、痰少、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偏低,症状与普通流感无异。病患就诊也往往按照普通感冒治疗。危险的是,按照普通流感治疗不仅无效,而且病情会迅速加重。患者在5至9天后高热不退,伴随肺部炎症;随后病情在24至48小时内急转直下,突然呼吸衰竭,心、肝、肾器官衰退。患者如在24小时内得不到有效救治,往往会导致死亡。
这位医生说,该病毒对“达菲”仍然敏感。如果早期治疗,是有效的。
好在现在病毒还没有人际传播能力。也就是说,人传人的危险暂不存在。上海疾控中心主任吴凡在4月5日的发布会上说,经过实验室检测,发生发烧等轻微流感症状的1名密切接触者为H7N9阴性。这就证明,此患者没有感染H7N9病毒,目前患者正在平稳恢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