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尚健道网

首页 > 医学 > 每日医讯  >  中国维生素C产能过剩 企业停产难保价

中国维生素C产能过剩 企业停产难保价

  维生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在上市公司中也有“维生素”群。我国维生素产业近年来取得飞速发展,但是如今又陷入供过于求、亟待整治的局面。

  近两年来,纷纷上马或扩产的维生素C项目,使得众多国内维生素C生产企业陷入了“内战”之中。不仅产品价格高台跳水,更是失去了在国际市场的定价话语权。主要VC生产企业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等骨干企业更是成为“重灾区”,类似局面也在其他维生素C生产企业大量出现。面临如此棘手的困境,中国维生素产业应何去何从?

  维生素C陷产能过剩恶性循环 停限产皆失效苦盼新政

  维生素类产品出口价格连续4个景气年后首次下降,主因系维生素C生产企业盲目扩产沉疴难愈

  维生素C由于应用范围广泛成为最为大众熟知的产品,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维生素C是维生素族群中的大宗品种,我国的出口量已占到全球市场80%的份额。但内需、外需占比极不平衡,外需出口占全国产能的80%,内需仅占20%。

  2010年以来,维生素C价格一落千丈,对生产企业的影响已经严重到不容忽视的地步。《中国维生素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维生素类产品出口数量增加了33.5%,出口平均价格同比下降了16.6%,这是维生素类产品价格连续四个景气年之后的首次下降。其降幅之惊人,在整个原料药出口中实属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维生素类两大支柱产品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价格下降——2010年维生素C出口数量增长46.8%,出口单价下降31.3%;维生素E出口数量增长30.6%,出口单价下降3.3%。

  VC产业无序竞争陷入恶性循环

  作为维生素 C 生产大国,我国拥有全球 90%的生产能力。目前,业内公认的维生素C“五大家族”分别是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石药集团、江山制药和后起之秀山东鲁维制药。其中,石药集团和山东鲁维制药产能约为3-3.5 万吨;东北制药产能约为2.5 万吨;华北制药和江山制药产能都在2 万吨左右,“五大家族”的产能总和约 12 万吨,与全球维生素 C 总需求量大致相当。 国际上可与他们匹敌的只有维生素巨头帝斯曼,其大约拥有 2.3 万吨产能。

  “五大家族”的产能在国际称雄也不是一蹴而就。资料显示,中国维生素工业20世纪50年代末刚刚起步,70年代个别品种技术突破,如维生素C两步法生产工艺的研究成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上世纪80年代,国际巨头帝斯曼(原罗氏公司)、德国巴斯夫公司、安迪苏公司(原罗纳普朗克公司)等企业垄断全球维生素的生产销售,那时我国除生物素以外的其他各种维生素虽然实现国产化生产,但中间体依然依赖进口,产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直到90年代中后期,各种维生素及中间体的生产技术相继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整个维生素产业迅速升级发展。到本世纪,维生素A、D、E、H等14种维生素全部实现了国产化。

  随着维生素产业高速发展,速度太快、监管缺失导致部分种类维生素的生产如同脱缰的野马,一启动就收不住车,引发产能过剩,进而影响出口价格。例如,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如同过山车一般起伏不定。数据显示,1992-1993年间,VC的价格曾高达每公斤12-14美元,巨大的利润空间吸引了中国企业过度投资,高峰时期国内VC生产厂家一度高达28家。新增竞争者太多,价格战也就不可避免,VC出口价开始走入一轮跌势。

  纵观我国VC 行业的发展历程,一直处于VC 价格上升,生产企业便盲目投产,进而导致供需平衡被打破,价格快速回落;然后有生产企业被迫退出,供需重新平衡这样一个周期性循环过程。2008年-2009年,VC 价格再度高企,大量中小企业纷纷上马VC生产项目,转而再度造成我国VC 行业产能过剩。据券商估计的数据,整个行业的总产能超过 20 万吨。

  VC价格低位徘徊引发企业停产

  根据发改委、工信部此前发布的VC行业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球VC总需求不过12万吨左右,中国的总产能却已经接近18万吨。产能过剩超过50%,价格将如何惨淡也就可想而知了。2008年,我国VC出口最高价达每公斤140元左右,但到2010年一季度,VC均价跌至每公斤75元,此后VC价格一度下探至每公斤38元,几近与成本持平。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2月底,国内主流厂家VC报价也仅在每公斤42元,VC出口价又进入了新一个低谷期。

  对此,一位行内专家概括得相当透彻:“前10年是外国打中国,结果是中国不但没有被打倒,反倒越打越兴旺;后5年是中国打外国,结果是国际大鳄纷纷退出产业舞台,中国企业成为新霸主;近5年是中国企业自己内战,恶性竞争的结果是,舞台上的新老面孔交替,价格不断下挫。”

  这样的影响从东北制药的业绩中可见一斑,公司2011年半年报显示,东北制药实现净利润仅407万元,同比大降97%。而在2010年,东北制药的净利润为5727万元,并且已经比2009年下降了87.97%。东北制药董秘吕林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陈,VC价格下挫“对公司业绩影响相当大。”

  面对VC价格失控的局面,有报道称“5大家族”召开协调会,决定停止对外长单报价,并从2010年9月20日开始停产保价。不过,近一段时间以来,东北制药、华北制药、浙江制药等纷纷公布了停产检修的计划安排。尽管各公司都称这是根据自身的经营计划和市场需求来决定的,但行动如此一致却很容易使人产生“联合”的感觉。

  停产也难保价期盼新政出手

  不过,解决VC产能过剩绝非一日之功。从最新出炉的三季报来看,VC价格仍没有明显改观。业内人士指出,应该认识到,停产救不了我国维生素行业,提价对于维生素企业的效益提升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生物谷董事长张发宝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内几大VC巨头在全球占比确实很高,但并不代表有定价权。目前,其他企业和国家也成为VC原料生产基地,而且国际巨头的库存很多,预警措施完善,限产对他们的冲击不会特别大。”

  张发宝进一步分析:“限产是双刃剑,本身也会导致利润减少,现在简单的小儿科措施已经很难拉动全球市场的变化,因为选择余地越来越大,所以公司需要更长远更深的战略措施,丰富产品线,注重专利、品牌、研发,这才是企业真正的生存之道。”

  业内人士认为,维生素产业要拨云见日,必须全面加强产业调控力度,包括行业准入、自主创新、需求开发、出口配额等措施。事实上,针对VC产能过剩的问题,2011年3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发出《关于2011年维生素C生产计划的通知》(简称维生素C生产计划),并规定了全国年限产10万吨的生产计划。2011年4月,发改委颁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不仅将维生素C列入限制类项目的首位,同时又将VC生产的重要中间体古龙酸列为限制类项目;几乎同时,SFDA颁发《关于加强维生素C原料药生产许可管理的通知》,规定不得向违规项目形成的维生素C原料药产能申请颁发《药品生产许可证》。

  从维生素C生产计划的管理思路看,首先为目前所有VC生产企业设定一个合规的界限,《通知》已经明确这个期限就是2005年,之后再批准生产VC的企业都不属于合规范围,并依此认定了一批合规的生产企业。然后,工信部将会根据自身了解的一些情况来限定行业产量。也就是说,2005年之前批的合规企业将依据限产的指标来制定各自的VC年度生产计划量。

  不过,如此密集的政策出台,依然对低位徘徊的VC价格未能产生明显提振作用。有业内人士指出,维生素C生产计划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即其不具强制力,只是指导性文件,这是只见药方不见效的主要原因。更令人揪心的是,近两三年来,VC生产企业疯狂扩产和新建项目相继投产。据测算,今年全国实际产能到年底可能达到30万吨。这将使得核准生产计划与实际产能相距甚远。

  此外,业内备受瞩目的《维生素C行业准入条件》也迟迟不见庐山真面目。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行业准入这个政策牵涉到各方面利益关系,其实行业准入已经提了很长时间,但采取配额的方式推行起来很难实施。具体说来,是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总额,再给几大VC巨头分配。各个巨头在不同的省区,各地利益分配很难处理,这也是迟迟没有推行的原因。”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西药部主任谈圣采呼吁:“维生素C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在医药行业这样的品种还有不少,希望企业不再存侥幸心理,在制定企业战略时将目光放长远一些。”

  来源:证券日报

    分享:

    微信

    发表评论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不作为权威解答。

    微尚健道养生网搜集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包括男性健康、女性健康、健康睡眠常识、急救常识、养生保健知识等各种健康小常识大全。学会健康养生之道,享受健康美好生活,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