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Tǎ Gān
【别名】水獭肝(《纲目》)。
【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肝脏。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后,剖腹取肝,连同心、肺,去净油脂、肌肉,洗净血液,悬通风处阴干。
【性味】
甘咸,平。
①《别录》:味甘,平,有毒。
②《玉楸药解》:味甘,微寒。
③《医林纂要》:甘咸苦,寒。
【归经】《本草经疏》:入肝、肾。
【功能主治】
养阴,除热,宁嗽,止血。治虚劳,骨蒸潮热,盗汗,咳嗽,气喘、咯血,夜盲,痔疮下血。
①《别录》:却鱼鲠,止久嗽,烧服之。
②《药性论》:治上气咳嗽,劳损疾。
③《本草图经》:主(虚损)劳极,四肢寒疟,虚汗客热,亦主产劳。
④《饮膳正要》;治肠风下血。
⑤《纲目》:杀虫。
⑥《陆川本草》:治目不明。
⑦《四川中药志》:磨酒服,治心气痛,疗发痧。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