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春季到来之后要春捂的,这个春捂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又要捂到什么时候的?春捂的话要捂哪几个部位的?
春捂在立春之后开始,至少要10天之后结束。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这是因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1、春捂手腕:守全身血脉
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位置:神门穴在腕横纹上,手小指一侧腕下方肌腱的里侧。
针对病症: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平常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2、春捂腰眼:肾好一切都会好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按摩腰部肾俞穴可滋阴壮阳,补肾健腰。
位置: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该穴,可温暖肾阳。
方法:除了点按以外,可两手握拳,以食指掌指关节突起部放在两侧肾俞穴上,先顺时针方向压揉9次,再逆时针方向压揉9次,如此连做36次。
3、春捂小腿:聚阳气 一年少疼痛
很多老人容易出现偏头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眼睛痛,这种表现属于肝阳虚,这时要重点保护好小腿外侧,可以多热敷足临泣穴和阳辅穴。
位置:足临泣穴就在第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缝的终点,取穴方法是将手指从四脚趾和小脚趾之间的缝向脚背方向推,推到有骨头的边缘时就是足临泣穴。
阳辅穴在小腿的外侧,脚外踝关节上方四寸的位置。
4、春捂肚脐:启动胎息能延寿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处可鼓舞脾胃阳气,特别是一些胃部怕冷、爱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
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春捂”就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
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而人们的肌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专家认为,“春捂”这种民间的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其实从健康科学的角度来说,“捂一捂”是有必要的。如果日平均气温在15℃以下,或日夜温差大于8℃,先不要着急脱棉衣。
春捂讲究“上薄下厚,重首足”。头部、手部和脚部是人体最易散热的部位,所以也要重点“捂”。尤其是老年人和孩子不要着急摘掉帽子、手套,脱掉厚袜子,否则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
目前正值季节交替,气温起伏明显,虽然白天有温暖如春的感觉,但早晚体感依旧有些寒凉。气温可以任性,穿衣不可任性,建议大家采用洋葱式多层穿衣法,便于根据温度和环境随时增减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