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流传着“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伏天。所谓“庚日”,是古代干支历的一种纪日方式,是农历的一部分。干支历由天干和地支相配,共六十一天为一个循环。而“庚”是十天干之一,每十天一个循环。按照这种古老的算法,今年的入伏是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庚辰日”,公历的7月15日。入伏后,天气开始变得湿热。
三伏天由初伏、中伏和末伏组成。从7月15日的入伏开始,随着时间推进,到7月25日进入中伏。随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8月14日,开启末伏。末伏持续十天,直到8月24日,结束了这段40天的炎热酷暑。
那么,伏天过后,是否意味着凉爽的天气即将到来?事实并非如此。在很多地方,伏天结束后依旧会有一段炎热的时间。农谚说:“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这句话讲述了一个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事实:即便是小暑和大暑,也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当立秋和处暑到来时,人们以为凉爽的日子到了,但天气依然炎热难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