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近日报道小龙女卓林因自杀入院,让人感觉有些惊讶,毕竟萤幕上的她开朗乐观,没想到会做出这样的事情。不过细想近几年的新闻,就能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由于生活的压力导致产生了心理疾病,当没能调整好心态后就容易做出冲动的事情,那么想自杀该怎么调整心态呢?
(一)您需要知道有很多人曾遇到过比您现在所感受到的痛苦更痛,最终他们也可以克服过去。从统计角度去看,您是大有机会可以生存下去的,我希望您能同样有这一点信心及希望。
(二)给自己一些空间。跟自己说在我要做任何事之前,我会多等24小时或是一个星期,记着感受跟行动是不一样的——您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不等于您真的马上要去做,把您自杀念头与自杀行动留些距离,那怕去等只是下面的24小时,您在阅读这页的当刻,不是已经这样做了5分钟吗?继续看下去您可以在随后的5分钟都能这样做。继续吧!您要明白您想自杀,您不是在这一刻要付诸行动,这对我来说是很有鼓励作用,希望您也感到如是。
(三)很多人想藉自杀逃避痛苦,要知道解脱是一份感觉,要您尚在人世才可感受到。若您死去,您根本不能感受到您所寻求的解脱。
(四)您身边有些人可能会对您想自杀的感受曾作出较强烈的反应,这只是基于他们的恐惧或是愤怒,无论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所说所做您都觉得是无意义的,或是不能帮助您甚至增加了您痛苦的事情,您要明白他们的反应不是针对您的,只是出于他们的恐惧而已。
如果你有些朋友是愿意在您困苦的时候与您在一起,他们不会批评您,不会跟您争辩,不会教训您,他们只会关心您,就马上找他们其中一个吧!在您计划自杀的24小时内,或一个星期内告知他们您发生了什么事。
寻求帮助是平常不过的事,你可以登录「壹心理」网站寻找帮助,或者找个社工、辅导员、心理医生、牧师或一个朋友,总之是那些乐意聆听的人吧!不要加重您个人的负担去独力处理这些问题,单是跟他们诉说您如何弄至现时的地步,已就可以帮您消除很多压力,同时也可增加您的能量和能力,使您重获身心平衡。
(五)自杀的念头带来很大的心理创伤,就是打消这个念头之后,我建议您仍然继续爱惜自己,去接受辅导或心理治疗会是很好的方法,参加一些在互联网上或在您生活圈子中的自助小组亦很有帮助。
1、自杀人数逐年上升
全国自杀防治中心今公布一项调查发现,全台约有122.8万人有情绪困扰,其中近52万人曾认真想自杀,但仅3成多曾求助医疗院所,专家推估,精神疾病遭污名化应是不愿求助主因。
去年全台自杀死亡共3675人,较前年微增133人,推估自杀原因应与国际景气不佳、人际疏离感重以及人口老化等有关,其中以15至24岁、75岁以上民众自杀人数增加较多,已要求心口司强化自杀通报、精神关怀体系串连,防止自杀悲剧。
全国自杀防治中心执行长廖士程受访时说,该中心响应9月10日“世界自杀防治日”,今年透过“心情温度计”检测民众心理健康,探究自杀高风险族群不愿就医的原因,包括忧郁症等精神疾病遭污名化,导致他们不愿到精神科就诊,也可能是过度悲伤,陷入悲观情绪中认为求助也没用。
根据去年统计,15至24岁年轻族群及75岁以上老年人自杀死亡人数增加。15至24岁因是精神疾病好发年龄,加上年轻人容易受到网络、新闻等新闻影响,冲动加上模仿效应才让悲剧发生;老年人则是因久病厌世、独居等因素想不开。
全国自杀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滨呼应,只要多一份关心,多用一点心聆听,对发出自杀警讯的人伸出援手,人人都可以成为珍爱生命守门人。
2、自杀的心理因素
(l)矛盾心态。死亡对自杀者是既可怕又有吸引力的事。现实生活中许多有形无形的困难可以在死亡的幻想中得以解决和满足。
(2)偏差认知。企图自杀者的知觉常因情绪影响而变得歪曲。表现为“绝对化”或“概括化”或两者交替。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常常使人过分偏注某项困难而忽略除死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法,从而自暴自弃,自责自怨,自伤自毁。
(3)冲动行为。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冲动行为。他们对自己面临的危机状态缺乏冷静的分析和理智的思考,往往认定没办法了,只有死路一条,思考变得极其狭隘。
(4)关系失调。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自我中心,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容易陷入焦虑与绝望感中,偏执,过分认真,责任感过强,缺乏兴趣爱好,情绪不稳定,心情多变。
(5)死亡概念模糊。企图自杀的青少年对死亡的概念比较模糊,部分甚至认为死是可逆的,暂时的。
外向性格的人如果同时伴有自我中心,情感变化大、易激惹,对人情感肤浅的癌病性人格时,可能出现自杀行为。
对自杀者及自杀未遂者进行详细的性格倾向分析,可以为自杀预防提供参考。
自杀:抑郁症是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