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关于湿热和干热的争论又来了,大部分的观点认为,湿热比干热更难熬,无处可躲,那么,为什么湿热比干热更难熬?干热和湿热到底哪个更热?下面微尚健道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当空气中温、湿度同时升高,人体出汗散热效率就会变低。湿球温度达30℃以上,人就会感觉窒息般的湿热;达到35℃,人甚至可能因无法排汗而死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炎热指数表明,当气温高于一定数值后,在相同气温下,相对湿度越大,体感温度的增幅就越明显。当气温32℃、相对湿度达到60%时,体感温度就能达到37℃。体感温度还会随湿度升高而升高,相对湿度达到90%时,体感温度甚至能达到49℃。
一种观点认为,相比湿热,干热还好,至少躲起来不晒着就问题不大,但湿热是无所遁形的那种热。
有人说,我宁愿在北方干热的天气里呆着,也不想在南方湿热的天气里受罪。也有人说:干热不如湿热,干热可以在蔽光的地方就可以降温,湿热室内室外都汗流浃背只能靠空调续命。
有些人认为干热比湿热更舒适,更有利于身体健康。他们认为,在干热的环境中,汗液可以很快蒸发,带走身体的多余热量,让人感觉凉爽。而在湿热的环境中,汗液无法快速蒸发,导致体感更加炎热。但实际上,即便是干热高温也是高温,仍会让人感觉不适,甚至户外工作者会因此中暑或是生病。
无论是干热还是湿热,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面对高温天气,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中国华北和黄淮等地气温偏高,与之相伴随的是高温日数也会增多,今年夏天北方比常年更热具有较大的概率。但我国各地高温集中时段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从气候的角度看,进入夏季以后,我国的气温升高呈现“先北后南”的特点。对华北地区来说,通常雨季前的6月至7月初更容易出现高温天气,连续数天的高温出现在这一时段也比较常见,这段时间主要以干热型高温为主,表现为气温高、湿度小。7月后期,随着副热带高压北跳和夏季风往北推进,水汽输送和大气湿度增加,云量也会增多,会出现闷热天气,也就是湿热型高温。所以,要区分不同的地区和时段来考虑高温的影响。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