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都声称自己有精神障碍,根据数据显示也会发现,拥有精神障碍的人越来越多,有研究称,5成人或患精神障碍,那么,精神障碍为什么会反复发作?下面微尚健道网小编就带来介绍。
近期一个来自昆士兰大学和哈佛医学院的联合小组,在对29个国家超15万名成年受试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有50%的人,在他们75岁的时候会至少患上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其中男性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分别是酗酒、抑郁症、特定恐惧症;女性最常见的心理障碍则是抑郁症、特定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三种。
近年来,精神障碍患者有增多的趋势,在近几年的临床数据统计中发现,有部分早期患者通过系统规范治疗能够稳定病情,回归正常生活。
但仍有部分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疾病加重,药物失效,一直徘徊在“稳定-复发-稳定-复发”的轨迹上,时常令自己及家人苦不堪言,也给治疗加大了难度,我们也将这类患者称为难治性精神病患者。
1.自认为抗精神病药物能解决一切
由于精神疾病的病因、表现、治疗、预后等均有别于其他疾病,不少精神病人或家属仍寄希望于专业人士开药服用便能治好,而未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神经症、反应性精神障碍等疾病中的治疗作用。
通常,认为医生只要用药物就可以帮助患者解除失眠、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
2.频繁更换医生及药物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一类的失眠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当处在急性发展的时期,即使相对及时地接受治疗,药物起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大致需要2~4周。
专业人士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有无躯体疾病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因此,大部分患者不可能马上控制住病情。
有的患者家属求愈心切,对医师怀疑、指责,对治疗进行不合理的干预,频繁更换专业人士。有些家属听说某药对某病有效,就反复要求专业人士给病人换用某药。
3.药物依从性差
国内首次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结果显示,在患者、家属群体中有30%的被访者承认在治疗过程中曾自行停药、减药或拒绝服药,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曾经忘记服药,这种用药的间断性可导致精神病难以有效控制,反复发作。
4.自知力不足和家属监管不到位
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需要监护人严格监管,尤其是一些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因为每名患者的自制力不同,精神疾病需要规律的作息和长期服药才能持久控制,有些患者没有服药依从性,生活自理能力很差,若在没有家属的长期陪伴与提醒,很容易忘记服药,生活上也会回到从前的状态,疾病复发就成为必然
如何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
第一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身心的健康状态。
第二与亲友保持联系,参加社交活动,加入兴趣小组或社区组织等,增加社交互动,减少孤独和孤立感。
在与人与社会交流的过程中学习适应变化和压力,保持乐观态度、学会放松和应对负面情绪等。
第三寻找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投入到喜欢的活动或爱好中,能够带来乐趣和满足感,改善心理状态。
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接受并表达情感,通过写日记、绘画或与他人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和情感。
以上就是有关全部内容介绍,想了解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