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我不行是什么原因,为什么孩子会说我不行,孩子说 我不行是什么情况呢,微尚健道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题记
有一类孩子常常说“我不行”,有一类家长常常说“你真笨!”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联呢?当孩子做任何事都没有成就感的时候,当孩子放弃做任何努力的时候,父母要怎么做呢?
“不想当大队委员”的豆豆
豆豆今年小学三年级,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都比较宽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有点不适应。因为行为习惯不好,经常被老师批评。最近,妈妈发现他有一个现象:如果一件事觉得没有希望做成,他就躺倒不干,很轻易就放弃。比如最近,他其实很想当班干部,但因为他平时经常惹同学,同学不太愿意选他。他就会说:我不想当大队委员,我要把大队委员让给别人,我只是想当劳动委员。但听说同学们还有可能不选他的时候,他不是去努力调整自己,而是生气的说:那我就放弃,再也不参加竞选了。
“神游太虚”的贝贝
贝贝上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几乎垄断了年级前十,这让她一直引以为豪,父母也感到很骄傲。所以贝贝是在老师和亲戚朋友的赞美声中长大的。可是升到初中以后,连续几次考试都跌到50名之后,贝贝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并开始怀疑自己,跟同学也刻意保持距离。最近有点神游太虚的感觉,上课萎靡不振,经常打瞌睡,注意力也不够集中,回家作业也很马虎,对什么学科都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除了语文成绩还能吃点老本,其他功课都是一落千丈。
放弃出国的嘉嘉
嘉嘉一直想出国,可是她的英文成绩连续考了两年,依然是5.5,之前父母还抱着希望等待着嘉嘉的雅思能有个明显的提升,两年的原地踏步,耗尽了父母的耐心,成绩一出来,借题发挥,大吵了一顿。嘉嘉毅然决定:我不出去了。
【心科学】习得性无助
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和挫折之后形成的“我注定失败”的定向思维,以及不愿意尝试的自暴自弃的状态,称之为“习得性无助”。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用狗做了该实验:塞利格曼把狗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且又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给狗施加足够强度的电击以引起其痛苦体验。结果发现,这些狗在电击的最初会拼命挣扎以逃离笼子;但经过数次努力仍然无法逃脱后,这些狗挣扎的程度降低了,最后干脆放弃了挣扎。随后,实验人员把狗放进了可以逃脱的笼子里再电击时,它们依然不会逃跑。
像豆豆、贝贝和嘉嘉的情况,经历了数次失败和挫折后,面对学习任务会形成一种无助感,觉得无论自己怎么努力也是“没办法”或者“我不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即使有机会和能力去改变时,也不愿意进行新的尝试。
1、 及时发现“小问题”。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不擅长的知识,不喜欢的学科时,家长需要留意到孩子遇到的困难,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让“小问题”变成“不是问题”。
2、 引导孩子正确归因。当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很容易抱怨题目太难、老师太凶等外在因素,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了解到用对方法,愿意努力和主动改变,是可以把压力变成动力的,失败也可以变为成功的妈妈。
3、 创造“微成功”体验。帮助孩子对学习材料进行难度分级,从易到难,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如果孩子当下的水平是60分,可以增加5分的难度值,孩子内心会觉得到65分不难。从60分到65分,虽然这个分数依然不是家长和孩子最满意的结果,但这5分的价值是孩子自信的恢复。如果目标定在80分,孩子就会“望而却步”,又回到“破罐子破摔”的习得性无助中去。
4、 变“评判”为“支持”。很多家长会口不择言,给孩子贴上“榆木脑袋”、“智商是硬伤”、“以后你就只能扫大街了”等标签化的语言。把这些负面评价改为正向支持。例如:“这次没掌握好方法,咱们换个方法试试”、“最后两道应用题确实有点难,好像练习册里出现过,下次知道怎么复习了”。类似的表述可以给孩子提供正面的关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和我站在一起并肩作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