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 :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别名】 川椒、红椒、大红袍、香椒子。
【来源】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 et Zucc. 或花椒Z.bungeanum Maxim. 的干燥成熟果皮。秋季果实成熟时采下,将果皮与种子分开。
【产地与销售】 全国大部地区均有生产,以四川、陕西、河北产品最为驰名,视为地道药材。
【化学成分】 青椒果实含挥发油,油中含异茴香脑、佛手内酯和苯甲酸; 花椒果实含挥发油,油中主为柠檬烯、枯醇、牻牛儿醇,尚含植物甾醇,不饱和有机酸等。
【性状鉴别】 青椒 多为2~3个上部离生的小蓇葖果,集生于小果梗上。蓇葖果球形,沿腹缝线开裂,直径0.3~0.4cm。外表面灰绿色或暗绿色,散有多数油点及细密的网状隆起
皱纹; 内表面类白色,光滑。内果皮常从基部与外果皮分离。残存种子呈卵形,长0.3~0.4cm,直径0.2~0.3cm,表面黑色,有光泽。气香,味微甜而辛。
以色清绿、皮厚、香气大、无细梗及椒目者为佳。
图6-79 花椒外形图
花椒 为1~2个蓇葖果,每一果自顶端沿腹背缝线开裂,呈基部相连的2瓣状,直径0.4~0.5cm。部分果实基部有小果柄及1~2个未发育的颗粒状离生心皮,有的残存黑色圆球形种子。果实表面红色、紫红色或红棕色,极皱缩,有多数点状突起及凹下的油点。内果皮光滑、淡黄色,薄革质,有时与外果皮分离而卷曲。有特
殊香气,味麻辣而持久 (图6-79)。
以粒大、色紫红、香气浓烈者为佳。
【显微鉴别】 青椒果皮横切面 外果皮表皮细胞内含草绿色橙皮甙,表面观亦可见角质纹理及不定式气孔。中果皮油室长200~400μm,直径150~250μm,草酸钙簇晶少见。内果皮的木质化薄壁细胞呈长方形、类圆形或多角形。
图6-80 野花椒
图6-81 竹叶椒
花椒果皮横切面 外果皮为1列表皮细胞,细胞外壁被角质纹理,胞腔内含棕色物,表面观可见不定式气孔。中果皮布有维管束及大型油室,油室椭圆形,长500~900μm,直径300~700μm,薄壁细胞内尚含草酸钙簇晶,靠近内果皮处尤多。内果皮由数列木质化的薄壁细胞组成,长短不等,彼此交错,接近中果皮处的2~3列条形,其余呈长圆形、类圆形或多角形,有稀少斜纹孔。
【炮制】 花椒 除去椒目、果柄等杂质。
炒花椒 外表面焦黄色或棕褐色,内表面深黄色,香气浓郁。
【功能与主治】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 外治湿疹瘙痒。
【用法与用量】 内服3~6g; 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孕妇慎服。
【附注】 1. 椒目: 为花椒的种子,呈圆形或半圆形,直径约0.3cm。表面棕褐色至黑色,有光泽。种皮坚硬,种仁黄白色,油性。气微香,味稍麻辣。
2. 地区习惯用药 (1) 巴氏吴茱萸: 为同科植物巴氏吴茱萸Evodia baberi Rehd. et Wils. 的成熟果实。形状与花椒相似。不同点为5个小蓇葖果并生,呈放射状排列,状似梅花,每一个果从顶端开裂。外表面绿褐色或棕褐色,略粗糙,有少数圆点状突起的小油点和皱纹。香气较淡,味辣,微麻。在湖北襄阳地区作花椒药用 (图6-82)。
图6-82 巴氏吴茱萸
(2) 竹叶椒: 为同属植物竹叶椒Z.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 的干燥成熟果皮。球形蓇葖果自顶端沿其腹、背缝线开裂,呈基部相连的2瓣状,直径0.3~0.5cm。基部有果柄或已脱落,顶端具短小喙尖。外果皮表面红棕色或暗红棕色,散有大而明显的半圆形突起的油腺。内果皮光滑,淡黄色,薄革质,有的与外果皮分离而卷起。香气较浓,味辣。显微鉴别: 粉末暗红棕色,内果皮细胞淡黄绿色,短纤维状,也有呈石细胞状。草酸钙簇晶较多见 (图6-81)。
(3) 野花椒: 为同属植物野花椒Z. simulans Hance. 的干燥成熟果皮。球形蓇葖果自顶端沿腹、背缝线开裂,呈基部相连的2瓣状,直径0.4~0.5cm。基部具明显的子房柄,长0.1~0.2cm,着生在果柄上,有的果柄已脱落。外果皮表面棕色或浅红棕色,有皱缩网纹及突起或凹陷点状油腺。内果皮光滑,淡黄色,薄革质,常与外果皮分离而卷起。气香,味微辣而后稍苦。显微特征: 粉末内果皮细胞无色或微带棕色,呈短纤维状,交错镶嵌排列。草酸钙簇晶较易察见 (图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