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黄芪 白术 防风 : 【中医理论】
防风一两,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上㕮咀,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渣,食后热服。又称玉屏风散,首载《究原方》录《医方类聚》卷一五。诸虚门引宋《简易方》,治腠理不密,易于感冒
[1]。用于表虚自汗。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为臣药,两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外泄,邪亦不易内侵。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合芪、术则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三药配伍,用之有益气固表、祛邪、止汗的作用。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破伤风论第十二》白术防风汤、《解利伤寒第十三》黄耆汤均用白术、防风、黄芪三味组成,前者治破伤风服表药过度,身有自汗者;后者称治春夏间得伤寒,有汗脉微弱,恶风恶寒者。
《证治准绳》又称此方为白术黄芪汤,用治风虚汗多
[2]。
玉屏风散用治自汗,当属于素体表虚,复以邪恋,表气不固而致自汗,并不同于桂枝汤证的营卫气血不和。其益气的目的仍为托邪外出,而不仅仅为固益表气。因此,用其调治虚体感冒当为正治。现在的一般方剂书拘于自汗一证,将其病机释为“表虚卫阳不固”,将其作用释为“益气固表”,由此得出其主治为“表虚自汗”,独于外邪之恋则一字不提,只在方解中才勉强涉及,谓表虚则易感风邪,所以才加防风。秦伯未先生曾说:“玉屏风散治虚人受邪,邪恋不解,目的在于益气以祛邪。一般认为黄芪和防风相畏相使,黄芪得防风,不虑其固邪,防风得黄芪,不虑其散表,实际上散中寓补,补中寓疏,不等于扶正固表。正因为此,如果本无表邪常服防风疏散,反而给予外邪侵袭的机会。”可见玉屏风散治自汗,当以表邪为前提。
玉屏风散黄芪和白术的用量也有彼此大小的不同,但一般总是认为黄芪为君,防风的用量总是最小,也是因为玉屏风散证表虚为主,邪恋为辅的病机决定的。然而,究竟黄芪、白术应该孰多孰少?就体虚感冒而言,黄芪补气兼能益卫固表,以之为君,用量独大,是恰到好处的运用。可是对于自汗,则自当别论。自汗者,“濈濈然润,
然出,谓之自汗也”(《伤寒明理论》)。唯其“濈濈、“
”,所以常有汗湿留滞皮毛。汗亦为湿,湿即是汗,汗湿常留皮毛,自然不可以单纯表气虚视之。离却腠理之汗,与风湿无异。由此亦可推知,玉屏风散所治之自汗,当为风、湿、表气虚三者病机作用的结果。防风祛风,黄芪益气,白术不仅能益气,尚能燥湿,对于祛逐表湿独具疗效。《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证中用白术,就是取它这一功效。因此,玉屏风散用治体虚感冒,当以黄芪为君,用量宜大于白术;用治自汗,当以白术为君,其量宜大于黄芪
[3]。
【药理研究】
1.工艺制备
1.1 口服液
黄芪600g,防风200g,白术(炒)200g。将防风酌予碎断,提取挥发油,蒸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药渣及其余黄芪二味加水煎煮2次,第1次1.5h,第2次1h,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加适量乙醇使沉淀,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加水搅匀,静置,取上清液滤过,滤液浓缩。另取蔗糖400g制成糖浆,与上述药液合并,再加入挥发油及蒸馏后的水溶液,调整总量至1000ml,搅匀,滤过,灌装,灭菌,即得
[4]。
1.2 冲剂
黄芪300g,白术150g,防风150g,糖粉300g,糊精150g。取处方量黄芪、防风、白术,打成粗粉。加75%乙醇至过药面1厘米,水浴上回馏3次,每次1h,合并3次回馏液,过滤。滤液回收乙醇至药液无醇味,加蒸馏水至药液为600 ml(1:1)静置冷藏过夜,抽滤,滤液在水浴上浓缩至150ml(4:1)。加入处方量糖粉和糊精,充分混合均匀。然后加入95%医用乙醇制软材。过12目筛制成颗粒。70℃减压干燥,用14目筛整粒,分装成20包[5~6]。
2.化学鉴别
取玉屏风口服液10ml,置分液漏斗中,加乙醚15ml,振摇10min,分取醚层,滤过,挥干乙醚后,加10%香草醛硫酸溶液,显紫红色
[7]。
3.薄层鉴别
3.1 玉屏风口服液中黄芪的薄层色谱鉴别
方法1:取本品10ml,用水饱和正丁醇振摇提取3次,每次20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试液洗涤3次,每次20ml,正丁醇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13:7:2)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紫外光灯(365nm)下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4]。
方法2:取本品10ml,加乙醚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弃去乙醚提取液,水液加于已处理好的中性氧化铝柱(10g,内径10~15mm)上,加40%甲醇20ml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用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两次,每次10ml,合并正丁醇溶液,用水洗涤两次,每次20ml,弃去水液,正丁醇溶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再取黄芪对照药材10g,加水煎煮两次(1.5、1h),合并煎煮液,浓缩至10ml,同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自“加乙醚……”起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水(65:35:10)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约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和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
方法3:同方法2,制成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取点于同一含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H薄层板上,以正己烷-苯-醋酸乙酯(14:1: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再以苯-醋酸乙酯-氯仿(14:3:6)为第二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7]。
3.2玉屏风口服液中防风的薄层色谱鉴别
取本品40ml,加乙醚振摇提取两次,每次20ml,离心,分取醚层,挥去乙醚至约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防风对照药材,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取挥发油0.05ml,加乙醚2ml使混匀,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含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苯-醋酸乙酯(14:1: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再以苯-醋酸乙酯-氯仿(14:3:6)为第二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用碘熏10~1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7]。
3.3玉屏风口服液中白术及羟基苍术内酯的薄层色谱鉴别
取本品40ml,加乙醚萃取2次,每次20ml,离心,分取乙醚,挥去乙醚至约2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术对照药材10g,加水煎煮2次(1.5、1h),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约20ml,加乙醚萃取2次,每次10ml,合并乙醚液,挥去乙醚至约2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另取羟基苍术内酯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含10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3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含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粘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苯-醋酸乙酯(14:1:5)为第一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再以苯-醋酸乙酯-氯仿(14:3:6)为第二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亮蓝色和灰绿色荧光斑点;置碘蒸气中熏10~15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7]。
3.4玉屏风颗粒(冲剂)的理化鉴别
样品制备:称取10g冲剂,加入40ml蒸馏水溶解,过滤,滤液用40ml乙醚分3次(20、10、10)萃取,得乙醚提取液;醚提后的水层加活性炭0.1g脱色,过滤,得水层液。
醚层检识:挥发油:取醚提取液2ml,挥干乙醚,加1%香草醛盐酸液2~3滴,应显黄、红、棕、蓝、紫等色。黄酮类:取醚液2ml,挥干,加乙醇溶解,加少许镁粉,再加浓盐酸4~5滴,置沸水浴上加热2~3min,应显红或紫。取醚液2ml,挥干,加水使溶,加醋酸铅试液,应产生黄、橙或红沉淀。取醚液2ml,挥干,加浓盐酸溶解,应显深黄色,加碘化汞钾等生物碱试剂应显沉淀反应。香豆精类:取醚液2ml,挥干,加水使之溶解,加三氯化铁试剂3滴,应显蓝绿;若再加氨水,应转为污红。取醚液2ml,挥干,加沸水使之溶解,加醋酸铅试剂,应产生黄色沉淀。
水层检识:黄酮类:取水层液2ml,稍蒸发,加乙醇和少许镁粉,再加浓盐酸4~5滴,置沸水浴加热2~3min,应显红或紫色。香豆精类:取水层液2ml,加三氯化铁试剂3滴,应显蓝色;或加氨水,应转为污红。取检液2ml,加醋酸铅试剂,应产生黄色沉淀。多糖:取水层检液2ml,加碘试液1滴,应显色。取检液1ml,加稀盐酸5滴,沸水浴加热10~15min,10%NaOH中和至中性,加新配制的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滴;另取检液1ml,加碱性酒石酸铜试液4滴,两管同置于水浴煮沸5~6min,水解后生成棕红色沉淀物的量应比未经水解的多。皂苷:取检液5ml,置蒸发皿中水浴蒸干,加少量冰醋酸使溶解,再加醋酐-浓硫酸(19:1),应显红紫色,并逐渐变成污绿
[6]。
4.含量测定
4.1 玉屏风颗粒醚、醇溶出物量的考察
精密称取颗粒约2g,置60ml索氏提取器内,加乙醚60ml,回流时间分别为1、2、3h,挥干溶剂在105℃下干燥3h,计算醚溶物的量;用同样方法进行醇溶出物的提取,醇溶出物在105℃下干燥5h,计算醇溶出物量。结果见表12-15-1。
从2h起,醚、醇溶出物量均趋于稳定,所以醚、醇溶出物的量均应以回流提取2h为标准。
表12-15-1 不同时间玉屏风颗粒醚、醇溶出物量(n=2)
回流时间(h)
醚溶出物量(%)
醇溶出物量(%)
1
2
3
0.13
0.19
0.22
28.1
56.3
57.5
对5批颗粒回流2h的醚、醇溶出物量进行测定,结果见表12-15-2。
表12-15-2 不同批号的玉屏风颗粒回流提取2h醚、醇溶出物量
样品
醚溶出物量(%)
醇溶出物量(%)
1
2
3
4
5
0.17
0.18
0.22
0.18
0.16
58.9
53.3
57.5
59.3
55.7
通过以上5批颗粒2h的醇、醚溶出物量的测定,建议把玉屏风颗粒醇溶出物含量定为56.3±3.0%;醚溶出物量定为0.19±0.03%
[6]。
4.2 玉屏风颗粒中黄芪甲苷的定量分析
4.2.1 薄层扫描法
样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定玉屏风颗粒10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125ml回流提取5h。将提取液水浴蒸干,用蒸馏水约15ml溶解,移入分液漏斗中,用正丁醇萃取4次(40、30、30、20ml),弃水层,醇层依次用5%碳酸氢钠溶液洗3次(20、20、10ml),水洗2次(10、10ml),然后水浴蒸干,残渣用水10ml溶解。将此溶液过大孔树脂柱(D101装柱10ml,经过95%乙醇100ml,水100ml处理),以水70ml,30%乙醇40ml,70%乙醇70ml洗脱,收集70%乙醇洗脱液,水浴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2ml,作为玉屏风颗粒剂供试液。黄芪药材提取液制备:取黄芪药材12g,剪碎后置索氏提取器,按“样品溶液的制备”法操作,制得黄芪药材提取液。玉屏风阴性对照制备:取玉屏风颗粒阴性对照品10g,按“样品溶液的制备”法操作,制得阴性对照液。
分离与鉴定:用微量点样毛细管吸取玉屏风颗粒剂供试液、黄芪药材提取液、阴性对照液、黄芪甲苷标准对照液各5μl,点于同一硅胶G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20:40:20:10)为展开剂展开,上行约15cm,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液显色,于105℃烘干7min,得到斑点清晰的层析图谱。
薄层扫描定量:扫描条件:采用双波长反射锯齿形扫描条件,λS为:550nm,λR为710nm,SX=3,CH=1,狭缝1.25×1.25,外标二点法定量。
浓度线性试验:用微量点样毛细管分别吸取2、3、4、5、6、8、10μl黄芪甲苷对照液点于同一薄层板上,经展开、显色、扫描后,以扫描测得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相应浓度为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方程为A=13062.94C+13595.17,r=0.9947。结果表明黄芪甲苷浓度在2~10μ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玉屏风颗粒剂约10g和黄芪甲苷对照品2mg,混合,按“样品溶液制备”法操作制得加样标准液,依法点样,展开,薄层扫描后按标准曲线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2-15-3。
表12-15-3 玉屏风颗粒中黄芪甲苷薄层扫描法回收率试验结果(n=8)
加入量(μg)
实测量(μg)
回收率(%)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4.00
3.93
3.86
4.08
3.76
3.77
4.04
3.81
3.73
98.2
96.5
102.0
94.0
94.3
101.0
95.2
93.2
平均回收率=96.5%.RSD=3.31%
稳定性试验:用微量点样毛细管吸取黄芪甲苷标准对照液2μl,点于同一薄层板上,共点8个点,展开,显色,扫描后得各斑点积分值,于1、2、3、4h内测定,得4次平均值的标准差为4.81%,故可认为4h内稳定。
精密度试验:用微量点样毛细管吸取黄芪甲苷标准对照液2μl,点于同一薄层板上,共点8个点,展开,扫描测定结果如表12-15-4。
表12-15-4 玉屏风颗粒中黄芪甲苷薄层扫描法精密度试验结果
测得值(μg)
平均值
RSD(%)
1.936,2.008,2.064,2.000,1.944,1.952,2.048,2.008
1.995
2.38
表12-15-5 样品测定结果
样品
测得值(μg)
含量(%)
1
2
3
4
5
6
7
8
3.967
3.870
3.967
4.196
6.712
4.241
4.348
3.896
0.159
0.155
0.159
0.168
0.268
0.170
0.174
0.156
4.2.2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9]
色谱条件:分析柱为Inertsil ODS-2(4.6mm×150mm);流动相为乙腈-水(31:69),流速0.9ml·min-1;柱温35℃;检测波长203nm;灵敏度0.05AUFS。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芪甲苷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用甲醇溶解制成1mg·ml-1黄芪甲苷对照品溶液。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约3g,研细,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甲醇适量,加热回流4h,甲醇提取液减压浓缩至干。残渣加30ml水溶解后,用30ml乙醚洗涤,取水层加30ml水饱和正丁醇提取,取正丁醇层,重复3次,合并正丁醇提取液,加40 ml 1%磷酸二氢钾水溶液洗涤,取正丁醇层减压浓缩至干。残渣用20 ml水溶解,加20 ml乙醚洗涤,取水层减压蒸干,残渣加2 ml甲醇定容,高速离心,上清液即为供试品溶液。
线性及精密度考察:取对照溶液,分别稀释成含黄芪甲苷0.18、0.54、0.90、1.26、1.62 mg/ml的溶液,精密吸取以上溶液10μl进样,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以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样量(μg)为横坐标,求得回归方程(n=3)为:Y=-4237+59254X, r=0.9999。
结果表明,黄芪甲苷在1.816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另取对照品溶液,吸取10μl重复进样6次,测定相应峰面积,其RSD为1.48%。
加样回收试验:精密称取已知黄芪甲苷含量的样品适量,精密加入不同量的黄芪甲苷对照品,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得待测液,测定含量,计算平均回收率为96.37%,RSD为1.51%。
样品的测定:精密对照品溶液及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色谱仪测定,以外标法计算黄芪甲苷的含量。3批分别为0.629,0.525,0.520 mg·g-1。
4.3 玉屏风散中黄芪甲苷的定量分析
4.3.1 薄层扫描法
方法1
[10]:薄层层析条件:硅胶G薄层析(取硅胶G,加3倍量水,研匀,以自动铺板仪铺板,厚度0.3 mm),室温自然干燥后,备用。展开剂:氯仿-甲醇-水(65:35:10)振摇后,取下层液。显色剂:10%硫酸乙醇液。显色和检出:105℃烘约15min。扫描条件:双波长反射锯齿形扫描,λ S=515 nm,λ R=700 nm, SX=3,狭缝1.2 mm×1.2 mm,灵敏度:中。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标准曲线的制备:精密吸取黄芪甲苷对照品溶液1.0、2.0、3.0、4.0、5.0、6.0、8.0、10.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上述条件展开,显色,扫描。以点样量为横坐标,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求得回归方程Y=-24.37+3869.46X,相关系数r=0.9983。样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玉屏风散约5g,加甲醇约80 ml,索氏提取4h,提取液蒸干,残渣加饱和食盐水20 ml使溶解,并转移至分液漏斗中,用以水饱和的正丁醇提取6次,每次20 ml,合并提取液,浓缩至约20 ml,用1%NaOH液洗涤3次,每次20 ml,再用正丁醇饱和水洗至中性。取正丁醇溶液,加氧化镁7 g,搅拌,蒸干,装入滤纸筒,于索氏提取器中,用醇提取至提取液无色,提取液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并稀释至5 ml,摇匀,作为样品溶液。
样品测定:吸取样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显色,进行扫描测定。计算样品中黄芪甲苷的含量。结果见表12-15-6。
表12-15-6 6批样品玉屏风散中黄芪甲苷的含量
样品
含量(%)
变异系数CV(%)
1
2
3
4
5
6
0.0376
0.0332
0.0369
0.0364
0.0368
0.0386
3.58(n=4)
3.03(n=7)
4.01(n=4)
3.82(n=4)
2.96(n=4)
3.47(n=4)
加样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已知含量的玉屏风散2.5 g,准确加入黄芪甲苷对照品适量,依法测定,计算回收率。其平均回收率为96.3%,变异数CV=1.22%(n=4)。
稳定性试验:吸取黄芪甲苷对照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展开,显色,每隔30 min测定1次。结果在3 h内斑点峰面积积分值基本稳定,其变异系数CV=3.214%(n=7)。
精密度测定:吸取黄芪甲苷对照品溶液,在同一块薄层板上点相同量6点,展开,显色,测定,计算变异系数为CV=3.384%(n=6)。
方法2
[11]:供试品溶液:精密称取玉屏风散10g,置索氏提取器中,用甲醇100ml回流提取4h,提取液水浴蒸干,残渣用蒸馏水15ml溶解,移入分液漏斗中,用正丁醇萃取4次,每次30ml,弃水层,醇层用5%碳酸氢钠洗3次,每次20ml,水洗2次,每次10ml,然后水浴蒸干,残渣用水10ml溶解。将此溶液过大孔树脂柱,以水70ml,30%乙醇40ml,70%乙醇70ml洗脱,收集70%乙醇洗脱液,水浴蒸干,残渣用甲醇溶解并定容至2ml,作为供试品溶液。
薄层板:0.2%CMC硅胶G板;展开剂: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20:40:20:10);显色剂:10%硫酸乙醇液;显色:105℃烘约7min至斑点色泽清晰。扫描条件:双波长反射式锯齿扫描,λs=550nm,λR=710nm;狭缝1.25mm×1.25mm,线性校正CH=1,Sx=2。
线性试验:精密吸取黄芪甲苷对照液2、4、6、8、10μl点于同一薄层板上,展开、显色、扫描,以斑点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相应浓度为横坐标,经回归得线性方程:A=13059.47C+13591.56,r=0.9938。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黄芪甲苷对照液2μl点于薄层板上,同一板上共点8点,展开,显色,扫描,各斑点面积积分值的RSD=2.09%。稳定性试验:精密吸取黄芪甲苷对照液2μl点于薄层板上,展开,显色,在4h内每隔0.5h扫描1次,各次斑点面积积分值的RSD=2.73%,故4h内稳定。回收率试验:精密称取玉屏风散5g,加黄芪甲苷对照品适量,混合,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和“样品测定”方法操作,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3%,RSD为2.78%。样品测定: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黄芪甲苷对照液2μl、4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展开、显色、扫描测定,4批玉屏风散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分别为0.076%、0.068%、0.073%、0.071%。
5.澄清剂对口服液理化成分影响的研究
[12]
5.1 总固体物的含量测定
吕氏等用果汁澄清剂制备的新工艺与原工艺比较,得其总固体物含量为:原工艺13.074%,新工艺19.975%。
5.2白术的薄层色谱分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吸取原工艺、新工艺药液各10ml,分别用正丁醇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提取液,蒸干正丁醇,残留物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的制备:称取白术原药材2g,加水煎煮15min,滤过,得滤液约15ml,同上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吸取上述两种供试品和对照药材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用0.5%CMC-Na制成的硅胶H板上,以甲苯-醋酸乙酯-甲酸(5: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在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均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5.3氨基酸的薄层色谱分析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吸取原工艺、新工艺药液各10ml,分别通过已处理好的阳离子交换树脂柱,水洗至无色,再用1%氨水200ml洗脱,收集洗脱液,浓缩,定容至25ml,备用。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ml,分别点于同一用0.5%CMC-Na制成的硅胶H板上,以正丁醇-冰醋酸-水(4: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茚三酮乙醇溶液,在105℃烘约10min,两种工艺制剂在相同位置上,显相同紫红色斑点。
5.4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黄芪甲苷对照品,用甲醇制成每毫升含0.95mg的溶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精密吸取原工艺、新工艺药液各10ml,分别用正丁醇提取5次,每次10ml,合并提取液,用1%NaOH溶液洗涤2次,每次30ml,最后用蒸馏水洗涤2ml,用无水硫酸钠脱水,蒸干,残留物用甲醇定容至2ml。薄层扫描: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1.2μl,原工艺、新工艺供试品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烘约10min,上盖玻璃板,胶布密封四周,在λs=400nm,λR=700nm扫描,计算含量,结果黄芪甲苷的含量:新工艺为7.67mg/10 ml,原工艺为6.75mg/10 ml。
5.5 多糖的含量测定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葡萄糖对照品,加水制成每毫升含葡萄糖5.08、10.6、15.2、20.4、24.0、30.4μg的溶液,精密吸取上述溶液各2 ml,分别加5%的酚试液1 ml,摇匀,迅速加入5 ml浓硫酸,振摇5 min,置沸水浴中加热15 min,然后置冷水浴中冷却30 min,随行空白,在490 nm处测定吸收度,以加样量和吸收度作回归方程,
样品测定:精密吸取原工艺、新工艺药液各1 ml,分别用乙醇调含醇量至85%,搅拌、离心,弃去溶液,沉淀用乙醇洗涤多次,至无色为止,加水溶解沉淀,定容于5 ml。吸取原工艺供试品溶液50μl,新工艺供试品溶液10μl,各加水至2 ml,照标准曲线项下自“加1%酚试液……至在490mnm处测定吸收度。”按回归方程计算含量,结果原工艺多糖含量为4 .01 mg/ml,新工艺为21.38 mg/ml。
5.6 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标准曲线的绘制:精密称取酪氨酸对照品,加0.02 mol/L的盐酸溶液制成每毫升含0.188 mg的溶液,精密吸取上述溶液0,1.0,2.0,3.0,4.0,5.0 ml于25ml容量瓶中,各加蒸馏水补充至5 ml,再加2%茚三酮溶液1 ml,然后加pH8.04磷酸缓冲溶液,补充至各为11 ml,在沸水浴中加热15 min,冷却,加水至刻度,在570 nm处测定吸收度,以浓度吸收度作回归方程。样品测定:精密吸取原工艺、新工艺供试品溶液各100μl于25 ml量瓶中,加2%茚三酮溶液1 ml,加水补充至5 ml,再加pH8.04磷酸缓冲溶液1 ml,加水补充至11 ml,在沸水浴上加热15 min,冷却,加水至刻度,测定吸收度,按回归方程计算含量,结果测得原工艺总氨基酸含量为228.5μg/ml,新工艺为277.5μg/ml。
另外有对散剂、颗粒剂工艺研究时有效成分如挥发油、黄酮、香豆素类等定性定量方法的研究及对比报道
[13~17]。
【药理研究】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1 对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18]
1.1.1 邹莉玲等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玉屏风口服液组。对照组每鼠以水灌胃0.5 ml/次,2次/d,玉屏风口服液组以药液灌胃,每鼠0.5ml/次,2次/d,均连续3d。停止灌胃后观察5~7d,然后以颈椎脱臼法处死,解剖取出每鼠胸腺及脾脏,分别进行称重。结果见表12-15-7。
表12-15-7 玉屏风口服液对小鼠胸腺及脾脏重量的影响(±s)
组 别
玉屏风口服液组
对照组
P值
胸腺重量(mg)
脾脏重量(mg)
实验鼠数(只)
121.0±41.97
141.5±37.65
34
73.1±27.43
138.6±49.53
29
<0.01
>0.10
结果表明,玉屏风口服液组小鼠胸腺平均重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脾脏平均重量相比则无显著差异。
1.1.2 对醋酸氢化泼尼松(HPA)免疫抑制模型鼠胸腺、脾脏重量的影响
[19]
李淑贞等取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药物组,HPA组和HPA加药组,药物组和HPA加药组按25ml/kg,每日给玉屏风灌胃,正常对照组和HPA组每日给生理盐水,每天灌胃1次,连续10d。于给药的第3d,HPA组和HPA加药组每天肌注HPA液(20mg/kg体重)1次,连续7d,正常对照组和药物组每天肌注生理盐水1次连续7d。于给药后第10d处死小鼠,取胸腺和脾脏称湿重,结果以胸腺和脾指数表示(mg/10g体重)。见表12-15-8。
表12-15-8玉屏风口服液对HPA免疫抑制小鼠胸腺及脾重量的影响(±s)
组别
(n=12)
给药剂量
(ml/kg/d×10)
胸腺指数
(mg/10g)
脾指数
(mg/10g)
对照组
HPA组
—
—
18.51±2.77
14.21±2.18△
45.50±6.29
17.23±4.35△
玉屏风组
HPA+玉屏风组
25
25
18.10±1.12
15.43±2.08
50.39±5.24△
19.38±3.66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2-15-8可见HPA能明显减轻小鼠胸腺和脾脏重量(P<0.05)。玉屏风口服液可增加正常小鼠的脾脏重量(P<0.05),但对HPA所引起的脾重减轻无明显对抗作用(P>0.05)。
1.1.3 对手术应激小鼠胸腺的影响
[20]
将NIH小鼠乙醚麻醉,局部常规消毒,于左侧后背部作1.5cm长的切口,无菌探触腹腔脏器后,分层缝合。术后无感染发生。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手术应激组及应激+加味玉屏风散组(黄芪、党参、白术、防风3:2:1:1,2g/ml)。应激组及应激+加味玉屏风散组均作应激手术,应激+加味玉屏风散组小鼠于应激前灌胃加味玉屏风散水煎液3d,每天1次,每次0.5ml,其他两组用等量白开水代替加味玉屏风散灌胃。应激3d后,所有动物同时处死取材。
结果:手术应激3d后,小鼠胸腺重量指数(0.102+0.017,n=1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313±0.017,n=10),P<0.01,应激+加味玉屏风散组小鼠胸腺重量指数(0.300±0.006,n=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加味玉屏风散对应激小鼠胸腺微观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正常对照组:光镜下胸腺皮髓质分界清楚,皮质中淋巴细胞核小而密集。电镜下可见皮质胸腺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淋巴细胞相似,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数量多,排列紧密,形态规则,胞膜界限清晰,胞核大,核心清楚,异染色质密集,细胞质少,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数目比较少。应激组:光镜下可见胸腺组织失去正常结构,胸腺皮质变薄,皮髓交界不清,皮质内胸腺细胞稀少,有淋巴细胞灶状溶解。电镜可见胸腺髓质细胞排列不紧密,形态不规则,胞膜界限不甚清晰,胞核小于正常组,核欠规则,部分核膜界限不清,线粒体数量增多,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部分细胞核固缩变性,甚至整个细胞变性坏死。应激+加味玉屏风散组:光镜下胸腺皮质增厚,皮髓质界限清楚,胸腺皮质胸腺细胞密集,核分裂多见。电镜可见皮质主要由胸腺细胞构成,细胞数目明显多于应激组,排列紧密,形态规则,细胞膜界限清晰,有许多母细胞型胸腺细胞,胞核多呈圆形,染色质分布均匀,可见明显核仁,胞质丰富,线粒体较多,可见明显的嵴。
实验结果显示:加味屏风散可有效拮抗手术应激导致的胸腺减重,微观、超微观观察表明,应激前给药可预防因应激所产生的胸腺细胞的受损。战伤、车祸、大手术等均为强烈的应激原,由这些应激所导致的继发性免疫缺陷,常导致患者发生急性细菌感染。实验结果提示,加味玉屏风散可用于应激所介导免疫功能的抑制。
1.2对强的松龙致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下降的作用[21]
取小鼠48只,18~22g,雌性。随机分成6组:正常组(未注射强的松龙)、生理盐水对照组、玉屏风散、保儿宁高、中、低3个剂量组。除正常组外,每日灌胃给药1次,给药体积为0.5ml。同时在第1、3、5d腹腔注射强的松龙(25mg/kg),于实验的第7d,经眼眶取血,计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结果可见,小鼠腹腔注射强的松龙后,外周白细胞总数锐减。保儿宁1:1、1:5、1:25 3个剂量组均能显著地拮抗强的松龙所致的外周血白细胞的下降。其拮抗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呈线性关系。而玉屏风散(1:5)的作用不显著。
1.3 对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1.3.1 对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18]
邹氏等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玉屏风口服液组和环磷酰胺组(免疫抑制剂组)。对照组每鼠以水灌胃0.5 ml/次,2次/d;药物组每鼠以药液灌胃0.5 ml/次,2次/d,均连续3 d。停止灌胃后,每鼠腹腔注入5%淀粉液0.5ml,72 h后,于每鼠腹腔注射2%鸡红细胞液0.4 ml,经4~6 h,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注入Alsever氏溶液2 ml至腹腔中,揉腹部,然后吸取腹腔液0.5 ml于刻度小试管中,每管内放入小玻片2块,置37℃水浴30min,取出小玻片干燥、固定,用Giemsa-Wright染色、镜检,计算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结果见表12-15-9。
表12-15-9 玉屏风口服液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s)
组别
剂量(g/kg×d)
动物数(只)
MΦ吞噬百分率(%)
MΦ吞噬指数
玉屏风口服液组
环磷酰胺组
对照组
50×3
0.16×3
——
16
8
17
67.7±6.15**
18.5±1.03**
35.1±6.20
3.37±0.44**
0.34±0.13**
1.90±0.29
注:与对照组比:* * P<0.01
结果表明,玉屏风口服液组的平均吞噬百分率和平均吞噬指数均比对照组高,并可见巨噬细胞体积增大,伪足和细胞浆内空泡增多,呈现细胞被激活的现象。而环磷酰胺组则比对照组及玉屏风口服液组为低。说明玉屏风口服液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
1.3.2 对醋酸氢化泼尼松(HPA)免疫抑制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李氏等
[19]取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玉屏风口服液组,HPA组和HPA加玉屏风口服液组。给药组和HPA加药物组按25ml/kg,每日给玉屏风口服液灌胃1次,正常对照组和HPA组每日给生理盐水灌胃1次,连续10d。于给药的第3 d, HPA组和HPA加药组每天肌注HPA液(20 mg/kg体重)1次,连续7d,正常对照组和药物组每天肌注生理盐水1次,连续7 d,于给药后第10 d,给小鼠腹腔注射5%鸡红细胞0.5 ml/只,30 min后处死小鼠,进行吞噬功能检测。结果见表12-15-10。
表12-15-10 对小鼠腹腔MΦ吞噬功能的影响(±s)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mg/kg/d×10)
吞噬率(%)
吞噬指数
对照组
HPA组
12
12
—
—
37.76±7.94
24.54±6.88**
0.57±0.13
0.29±0.09**
玉屏风组
HPA+玉屏风组
12
12
25
25
82.70±4.16**
62.77±6.66ΔΔ
1.15±0.11**
0.81±0.09△△
与对照组比较:* *P<0.01与HP组比较:△△P<0.01
由表12-15-10所见玉屏风口服液不仅能提高正常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P<0.01),且能完成对抗HPA所致的吞噬功能降低,使其恢复正常水平,说明玉屏风口服液具有显著地保护和促进巨噬细胞功能的作用。
小鼠按12.5g/kg口服给药,设葡萄糖组对照,结果给药组巨噬细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分别为25.89±6.49,35.53±11.46,葡萄糖组为12.27±3.60和15.40±4.85。两组之间差异非常显著[22]。本方还能提高正常小鼠中性粒细胞体外培养对白色葡萄糖球菌的吞噬及吞噬指数
[23]。
1.4 对正常小鼠血清溶血素、溶血空斑的影响
小鼠36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每日灌胃玉屏风散水煎剂30g/kg、10%鹿茸精30ml/kg或等量水,连续3日,于第6d腹腔注射绵羊红细胞稀释液0.2ml,免疫4d后,从小鼠眼球后静脉丛采血,取血清测HC50值。结果对照、玉屏风散及鹿茸精组HC50值分别为94.3±12.0、251.6±22.9(P<0.01)及222.0±31.2(P<0.01)
[24]。
本方对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即溶血空斑实验(PFC)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本方使基数低者提高,基数高者降低。此双向调节作用与cAMP和cGMP含量密切相关,即PFC与cAMP、cGMP和cAMP/cGMP比值变化分别呈逆、正和逆相关。拆方研究表明,该方中具有双向调节的药物主要是黄芪,防风和白术无此效应。当机体免疫功能过盛时,防风和黄芪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共同使免疫功能趋向正常。而免疫功能偏低时,黄芪使之升高,此时防风(白术)并不能使之升高,也无明显抑制作用
[25,26]。
1.5对CTX免疫抑制小鼠脾细胞总数空斑形成细胞(PFC)的影响
李氏[19]于给药第6d给环磷酰胺(CY)及CY加药组腹腔注射CY80mg/kg 1次,当天对各组动物腹腔注射8×108/mlSRBC0.5ml/只进行免疫,于免疫后第5d处死小鼠取脾脏制成脾细胞悬液。进行PFC比色测定,结果以OD值表示,脾细胞数以1×107表示。
由表12-15-11所见,CY组的脾细胞总数和PFC数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1,玉屏风口服液组脾细胞总数高于对照组(P<0.01),并对CY所致的免疫抑制有明显对抗作用。表明玉屏风口服液对体液免疫有一定保护作用。
表12-15-11 玉屏风口服液对小鼠脾细胞总数及PFC数的影响(±s)
组别
动物数(只)
剂量(ml/kg/d×10)
脾细胞数(1×107)
PFC(OD/2×107)
对照组
CY组
10
10
—
—
15.35±2.46
7.95±2.10**
1.00×0.09
0.28±0.09**
玉屏风组
CY+玉屏风组
10
10
25
25
18.86±2.86**
11.01±3.1Δ
0.98±0.05
0.41±0.05△△
与对照比较:* * P<0.01;与CY组比较:△P<0.05,△△P<0.01
1.5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1.6.1 对强的松龙引起的小鼠血清IgG降低的影响[21]
取小鼠49只,18~22g,雌性,随机分成正常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玉屏风散(1:5)组、保儿宁高、中、低3个剂量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给药体积均是0.5ml。同时在第1、3、5d腹腔注射强的松龙(25mg/kg)。于实验的第7d经眼眶取血,分离血清,以火箭电泳法测定各组小鼠的血清IgG,结果发现,保儿宁1:5、1:25,玉屏风散(1:5)对强的松龙所致的血清IgG下降均为明显的拮抗作用;保儿宁1:1的作用不明显。
为了观察延长给药时间对其作用的影响,将给药天数改为10d,结果发现,保儿宁1:1与玉屏风散1:5在给药10d后均表现出明显的药理作用,表明中药某些药理作用(如免疫调整作用)的发挥需要较长时间给药。
1.6.2对环磷酰胺致免疫抑制小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对小鼠IgG及亚群、IgA的影响
[24]:用琼脂双向扩散法进行实验:小鼠24只,随机分为4组,2、4组每日灌胃玉屏风散30g/kg,1、3组给等量水,连续给药7d,3、4组于给药第4d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0mg/kg。结束给药后从眼球后静脉丛采血,分离血清,用琼脂糖平板免疫扩散法测IgG及其各亚型和IgA含量,结果见表12-15-12。
表12-15-12 玉屏风散对小鼠免疫球蛋白的影响(±s)
正常小鼠
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小鼠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IgG
IgG
IgG2a
IgG2b
IgG3
IgA
1.9065±0.10
0.8082±0.10
0.7056±0.06
0.5519±0.09
0.4510±0.07
1.0536±0.07
2.2075±0.10*
1.1539±0.05**
0.9533±0.09*
0.9031±0.06*
0.5519±0.05
1.1539±0.05
1.3044±0.06
0.5519±0.09
0.5017±0.10
0.4014±0.07
0.4014±0.07
1.0034±0.07
1.5553±0.09*
0.7526±0.07*
0.6021±0.08
0.5017±0.11
0.4516±0.07
1.0030±0.07
*实验数据为滴定对数值,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对小鼠呼吸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24]:小鼠14只随机分两组,实验组每日灌胃玉屏风30g/kg,对照组给等量水,连续给药10d后乙醚麻醉,固定,用剪刀剪开颈部皮肤,分离气管。用注射器吸取呼吸道冲洗液0.4ml,反复冲洗呼吸道7次,收集冲洗液,经醋酸纤维膜电泳、染色、透明液处理后再将制成的透明薄膜,用CS930光密度扫描仪扫描相当于血清电泳r区的带,统计光密度吸收面积,结果对照组为1.2687±0.1060,玉屏风散组为2.7021±0.1921,P<0.01。
临床研究也表明,肺卫气虚的患者给予本药可明显改善其免疫功能,使血清IgG、IgA明显增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也明显增加,而对IgM影响则不明显
[27]。本方加陈皮、山楂、生牡蛎给体弱易患感冒的儿童服用,可提高其IgA含量,给药前为23.46单位/ml,给药后上升到54.62单位/ml
[28]。本药加味能明显提高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血清及鼻分泌物中IgA的含量,血清IgA由用药前的0.106±0.105mg/ml上升至0.141±0.11mg/ml,鼻分泌物中IgA由用药前1.267±1.136mg/ml上升至2.061±1.417mg/ml,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可使鼻分泌物中cGMP降低,血浆cAMP升高,cGMP下降,cAMP/cGMP比值升高
[29]。应用金玉防感冲剂(由玉屏风散合银翘马勃散加减而成)预防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结果表明:金玉防感冲剂在降低小儿“上感”发病率的同时,还能改善患儿血清和唾液IgA、IgG和溶菌酶等免疫指标,但对PHA皮试,唾液IgA、C3等免疫指标无显著影响。说明该药在临床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方面,确有较好效果,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受试儿童免疫功能。应用加味玉屏风冲剂治疗慢支缓解病员,对各项免疫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检测对比,结果血清IgA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30]。应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罹患感冒的矽肺病人,随机对其中26例进行服药前后免疫球蛋白变化的测定,表明该药对IgG升高有促进作用
[31]。
1.7 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1.7.1 对小鼠外周血α-醋酸荼酯酶(ANAE+)淋巴细胞的影响
[19]
玉屏风口服液对正常小鼠外周血ANAE+淋巴细胞数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对抗HPA所致的外周血ANAE+淋巴细胞减少(P<0.01),说明本药对T细胞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见表12-15-13。
表12-15-13 玉屏风口服液对小鼠外周血ANAE+淋巴细胞数的影响(±s)
组别
动物数(只)
给药剂量(ml/kg/d×10)
ANAE+细胞(%)
对照组
HPA组
12
12
—
—
64.00±4.57
40.08±6.29**
玉屏风组
HPA+玉屏风组
12
12
25
25
63.80±3.19
52.44±4.77ΔΔ
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HPA组比较:△△P<0.01
1.7.2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32]
对离体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新鲜分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C-1640调整细胞浓度2.5×106/ml,加入96孔板中,每孔200μl,分别含ConA2.5μg/ml,LPS10μg/ml或/和不同浓度药液于37℃,5%CO2条件下培养72h,培养结束前每孔吸上清液100μl,加入MTT溶液(5mg/ml)10μl,培养结束后,每孔加10%SDS溶液100μl,37℃过夜,酶标仪测波长570nm的吸光度,结果见表12-15-14。在无有丝分裂原条件下,药物本身既可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同时还可以分别促进ConA和LPS活化的脾淋巴细胞增殖,以500μg/ml效应最好,浓度为1mg/ml时对细胞增殖基本无影响。
体内作用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灌服给药,无菌取脾,C-1640制成5×106/ml单细胞悬液,加入96孔板100μl/孔,再加入C-1640 100μl(或含ConA 5μg/ml,LPS20μg/ml),于37℃,5%CO2温箱培养,方法同上。结果见表12-15-15。玉屏风散体内作用能够促进小鼠淋巴细胞自发增殖,促进ConA活化的T细胞增殖及LPS活化的B细胞增殖。
表12-15-14 玉屏风散对离体小鼠脾细胞增殖的影响(±s)
剂量(mg/ml)
自发增殖
ConA活化
LPS活化
对照
0.13
0.25
0.50
1.00
2.00
0.05±0.01
0.10±0.01**
0.11±0.01**
0.12±0.03**
0.10±0.03**
0.05±0.02
0.27±0.05
0.33±0.05*
0.34±0.06*
0.34±0.06*
0.30±0.08*
0.23±0.06
0.22±0.02
0.27±0.01**
0.29±0.02**
0.29±0.02**
0.21±0.01
0.04±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 P<0.01
表12-15-15 玉屏风散对小鼠细胞增殖的影响(±s)
组别
自发增殖
ConA活化
LPS活化
对照组
治疗组
0.37±0.03
0.41±0.02*
0.42±0.03
0.45±0.04*
0.43±0.04
0.47±0.04*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1.7.3 对末梢血淋巴细胞的影响
[33]
取20±2g小鼠42只,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于第2~8d连续灌胃玉屏风散水煎剂0.3ml/10g体重,对照组给水,免疫抑制造型组于第1、5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70mg/kg体重。各组均于第9日从小鼠眼球后静脉丛采血,推血片,血片干后用细胞酯酶染色法(ANAE)染色,在油镜下计数酯酶染色阳性细胞-T淋巴细胞(胞浆内有黑红色颗粒)和阴性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中有大酯酶颗粒为TH细胞,有弥散型酯酶颗粒为Ts细胞。实验结果,见表12-15-16,表12-15-17,表12-15-18,表12-15-19。玉屏风散可增加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B淋巴细胞百分数和多酯酶颗粒的T淋巴细胞,而对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Ts细胞则明显的减少。
表12-15-16 玉屏风散对正常小鼠淋巴细胞分类的影响(±s)
对照组(n=10)
实验组(n=10)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38.80±4.08
61.20±4.08
50.50±4.53**
49.50±4.53**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12-15-17 玉屏风散对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分类的影响(±s)
对照组(n=10)
实验组(n=10)
TH细胞1~3颗粒
4~8颗粒
9颗粒以上
TS细胞
43.90±6.53
32.67±3.12
10.68±2.82
12.41±4.19
38.13±4.26*
31.22±10.18
19.55±3.93**
7.60±2.35**
与对照组比较:*P<0.05,** P<0.01
表12-15-18 玉屏风散对免疫抑制小鼠淋巴细胞分类的影响(±s)
对照组(n=12)
实验组(n=10)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37.75±5.75
62.25±5.75
48.80±4.24*
51.20±4.24*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2-15-19 玉屏风散对免疫抑制小鼠T淋巴细胞分类的影响(±s)
对照组(n=12)
实验组(n=10)
TH细胞1~3颗粒
4~8颗粒
9颗粒以上
TS细胞
44.41±5.80
30.55±2.39
11.20±2.85
13.82±4.54
37.76±2.52*
36.27±3.84**
18.94±2.32**
6.85±1.63**
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1.7.4 对植物血凝素T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33]
取20±2g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每日灌胃玉屏风散水煎剂0.3ml/10g体重,对照组给等量水,连续灌胃7d,于第8d从小鼠眼球后静脉丛无菌采血0.1ml,分别注入分装有含植物血凝素的RPMI-1640培养基液小瓶内,置温箱37℃孵育72h,取出,吸白细胞层推片,用姬姆萨染色液染色,在油镜下计数100个淋巴细胞,统计T淋巴细胞转化百分率。实验结果,对照组淋巴细胞转化百分率为59.2±5.18;玉屏风散组为63.7±3.77,与对照组比较,P<0.05,可显著增加植物血凝素所引起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
实验表明,玉屏风散不仅能够增强细胞免疫系统的T淋巴细胞功能,而且对免疫功能有很明显的调节作用,玉屏风散可减少Ts细胞数,使TH细胞功能相对增强,从而使B淋巴细胞功能增强,增加B淋巴细胞百分数也能说明这一点。另外还表明,玉屏风散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对正常小鼠方面,而且对免疫抑制小鼠亦具有同样的作用。
1.8 对截肢应激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34]
药物:加味玉屏风汤由黄芪、党参、白术、防风按3:2:1:1比例,常规方法水提,浓缩成160%的药液,置4℃冰箱备用,实际使用时,配成160%(高剂量)、80%(中剂量)和40%(低剂量)的工作液。
截肢应激模型:用医用4号缝合线于小鼠左后膝关节上端约0.5cm处结扎,然后用手术剪于膝关节处剪去左下肢,碘酒棉球消毒断端,不包扎。术后常规摄取食水,术后无感染及死亡。
取二级BALB/C小鼠,雄性,体重20±2g,小鼠随机分5组;正常对照组、应激对照组、应激+高剂量加味玉屏风组(高剂量组)、应激+中剂量加味玉屏风组(中剂量组)、应激+低剂量加味玉屏风组(低剂量组)。正常对照组和应激对照组以生理盐水灌胃,剂量为0.5ml/20g体重,每日1次,连续7d;三个给药组分别予相应浓度药液(0.5ml/20g体重)灌胃,每日1次,连续7d。最后一次用药后,应激各组施行截肢手术。
1.8.1 对脾细胞分裂原反应性的影响
观察应激后72h脾细胞对ConA及LPS的反应性。结果见表12-15-20。
表12-15-20 加味玉屏风汤对应激小鼠脾细胞分裂原反应性的影响(±s)
组别
鼠数(只)
对ConA反应性(增殖指数,%)
对LPS反应性(增殖指数,%)
正常对照组
应激对照组
加味玉屏风高剂量组
加味玉屏风中剂量组
加味玉屏风低剂量组
10
10
10
10
10
1.53±0.20
1.22±0.14**
1.47±0.19▲▲
1.36±0.23
1.21±0.21**
1.20±0.14
1.00±0.07**
1.19±0.13▲▲
1.16±0.15▲
1.12±0.07▲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 P<0.01;与应激对照组比较:▲P<0.05,▲▲P<0.01
截肢3d后,小鼠脾细胞对ConA及LPS的反应性分别下降20.3%和16.7%,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高剂量加味玉屏风汤有效拮抗了脾细胞对ConA反应性的降低(P<0.01),各剂量组加味玉屏风汤均有效拮抗了脾细胞对LPS反应性的降低(P<0.01~0.05)。
1.8.2对胸腺重量指数及胸腺超微结构的影响
造模后72h断颈处死小鼠,取出胸腺,称湿重。胸腺重量指数的计算:胸腺重量指数=胸腺称重(g)×100/体重(g)。常规固定,HE染色,显微镜观察和摄影。以2.5%戊二醛前固定,1%四氧化锇后固定,逐级脱水后,EPM812包埋,超薄切片,铀铝双重染色,ZEN-1200EX透射电镜观察和摄影。结果见表12-15-21。
表12-15-21 加味玉屏风汤对应激小鼠胸腺重量指数的影响(±s)
组别
鼠数(只)
胸腺重量指数
正常对照组
应激对照组
加味玉屏风高剂量组
加味玉屏风中剂量组
加味玉屏风低剂量组
10
10
10
10
10
25.65±3.34
18.34±2.88**
22.29±1.83▲▲**
20.38±1.63**
19.24±1.88**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 P<0.01;与应激对照组比较:▲▲P<0.01
表12-15-21显示,应激后第3d,小鼠胸腺重量指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降了28.5%(P<0.01),与应激组比较,高剂量组胸腺重量指数上升了21.5%。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余各剂量组与应激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各药物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仍然有显著性(P<0.01)。截肢后,小鼠免疫器官重量下降,光镜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组小鼠胸腺皮、髓交界清晰,皮质淋巴细胞丰富。应激后小鼠胸腺皮质变薄,淋巴细胞稀疏,皮髓交界模糊,呈急性病理性萎缩表现,加味玉屏风组可见胸腺皮质较厚,皮髓交界清晰,皮质胸腺细胞较密集。电镜下可见胸腺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淋巴细胞相似,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数量多,排列整齐,形态规则,胞膜界限清晰,胞核大,核心清楚,异染色质密集,细胞质少,线粒体等亚细胞结构数目较少;应激组胸腺细胞排列不紧密,形态不规则,部分核膜界限不甚清晰,胞核小于正常组,核欠规则,线粒体数量增多,肿胀。加味玉屏风剂量组可见皮质主要由胸腺细胞组成,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应激组,排列紧密,形态规则,细胞膜界限清晰,有许多母细胞型淋巴细胞,胞核多呈圆形,染色质分布均匀,可见明显核仁,胞质丰富,线粒体较多。
1.8.3 对IL-2活性及含量的影响
观察应激后72h脾脏淋巴细胞IL-2诱生及活性,结果见表12-15-22。
表12-15-22 加味玉屏风汤对应激小鼠脾细胞IL-2活性及含量的影响(±s)
组别
鼠数(只)
IL-2活性(μ/ml)
IL-2含量(ng/ml)
正常对照组
应激对照组
加味玉屏风高剂量组
加味玉屏风中剂量组
加味玉屏风低剂量组
10
10
10
10
10
314.8±57.35
168.0±55.43**
277.0±50.39▲▲
245.1±47.40▲▲*
228.8±49.28▲**
1.28±0.04
1.11±0.10**
1.23±0.07▲
1.18±0.11*
1.16±0.08**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应激对照组比较:▲P<0.05,▲▲P<0.01
表12-15-22显示,截肢后小鼠脾细胞IL-2含量及活性分别下降了13.3%及46.6%,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高剂量组IL-2含量比应激对照组上升了10.8%(P<0.05)。其余各药物组与应激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0.05)。三种剂量组的IL-2活性均明显高于应激对照组,其差异高、中、低三剂量组有非常显著性(P<0.01~0.05),但中、低剂量组仍然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分别<0.05和0.01)。
1.8.4 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
观测应激后24hNK细胞活性,结果见表12-15-23。
表12-15-23 加味玉屏风汤对应激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s)
组别
鼠数(只)
NK细胞活性(%)
正常对照组
应激对照组
加味玉屏风高剂量组
加味玉屏风中剂量组
加味玉屏风低剂量组
10
10
10
10
10
34.73±5.31
21.27±3.10**
33.09±5.06▲▲
27.09±6.44*▲
26.18±7.28*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应激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由表12-15-23可见,截肢后小鼠NK细胞活性下降32.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高、中剂量组均明显地拮抗了NK细胞活性的抑制(P<0.01,P<0.05),中、低剂量组织仍然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
整个实验结果表明,应激72h,小鼠脾细胞对ConA及LPS的反应性均大幅下降,3种剂量的加味玉屏风汤均可抑制B淋巴细胞反应性的抑制,高剂量可有效拮抗T淋巴细胞反应性的抑制。胸腺是中枢性免疫器官,以分泌胸腺激素和作为T淋巴细胞的生成器官而在免疫系统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应激后72h,小鼠胸腺重量的指数明显下降,结合光镜及电镜观察结果,提示截肢应激小鼠胸腺发生急性病理性萎缩。高剂量加味玉屏风汤较为有效地防止了应激导致的小鼠胸腺指数的降低及保护胸腺组织避免发生萎缩。IL-2是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分泌的一种很重要的淋巴因子,应激后72h,小鼠脾细胞IL-2含量及活性比应激对照组上升了10.8%,说明加味玉屏风汤对应激状态下IL-2的抑制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NK细胞在宿主抗恶性肿瘤、某些病毒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激72h后,小鼠NK细胞活性下降32.3%,高、中剂量加味玉屏风组均明显地拮抗了NK活细胞活性的抑制,提示加味玉屏风汤可防止由于应激导致的肿瘤监视功能的下降。综上所述,截肢创伤应激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包括胸腺发生急性病理性萎缩,T、B淋巴细胞分裂原反应性减弱,IL-2含量及活性下降,。NK细胞活性低下。高、中、低三种剂量加味玉屏风汤可不同程度地对上述免疫功能的抑制具有拮抗作用。
1.9对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35]
陈新等选择择期手术的住院病人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病人完全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及玉屏风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1.23±17.94,胯部手术9例,脊柱手术6例,四肢骨干手术11例,膝踝关节手术4例;玉屏风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36.31±17.94,胯部手术8例,脊柱手术7例,四肢骨干手术12例,膝踝关节手术3例。两组有关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组患者于手术前第4d开始服用玉屏风颗粒剂,至手术后第3d停止。对照组不给药。玉屏风颗粒剂每包5g,每天服用3次,每次1包。病人于服药前抽取静脉血10ml,至手术后第3d再次抽取静脉血10ml,分别测定各项指标,作自身前后对照和组间比较。
免疫球蛋白改变:对照组患者手术后IgA、IgG、IgM均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和0.01),与手术前相比分别下降了18%、11.1%和16.4%;玉屏风组术后除IgA外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均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2-15-24。
表12-15-24 玉屏风颗粒对手术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s,g/L)
组别
IgA
IgG
IgM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对照组
玉屏风组
2.50±0.62
2.47±1.27
2.03±0.45**
2.25±0.99*▲
12.76±3.52
12.93±6.22
11.34±2.57*
12.60±4.91▲
1.52±0.39
1.65±0.40
1.27±0.38**
1.53±0.52▲
注:自身手术前后比较:* P<0.05,* *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n=30。
补体的改变:对照组术后C3、C4均低于术前(P<0.01),与术前相比分别下降了11.3%及22.8%;玉屏风组3、C4术后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3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2-15-25。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手术后对照组CD3、CD4比术前分别降低12.1%和11.3%(P<0.01),CD8则升高11.2%(P<0.01),CD4/CD3比值下降21%(P<0.01);玉屏风组CD3、 CD4、CD8及CD4/CD8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D3及CD4/CD8与对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见表12-15-26。
外周血T淋巴细胞IL-2R表达及IL-2水平的改变:手术后对照组IL-2R及IL-2水平明显下降(P均<0.01),其中,IL-2R比术前下降了34%,IL-2下降了16.7%。玉屏风两组指标术后均未见有明显降低(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2-15-27。
表12-15-25 玉屏风颗粒对手术患者C3、C4的影响(±s,g/L)
组别
C3
C4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对照组
玉屏风组
1.28±0.24
1.29±0.25
1.14±0.26**
1.27±0.26▲
0.30±0.10
0.28±0.07
0.24±0.06**
0.26±0.06
注:自身手术前后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n=30
表12-15-26 玉屏风颗粒对手术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s)
组别
CD3(%)
CD4(%)
CD8(%)
CD4/CD8(%)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对照组
玉屏风组
58.1±5.05
57.37±7.24
51.13±4.43**
54.9±5.35▲▲
44.53±3.39
43.83±5.98
38.5±4.93**
42.13±6.08
22.13±3.46
21.53±3.57
24.60±4.42**
21.27±2.80
2.03±0.39
2.08±0.34
1.66±0.36**
2.00±0.32▲▲
注:与术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n=30
表12-15-27 玉屏风颗粒对手术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IL-2R表达及IL-2水平的影响(±s)
组别
IL-2R(%)
IL-2(μg/L)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对照组
玉屏风组
2.53±1.28
2.37±1.58
1.67±0**
2.16±0.83▲
1.50±0.28
1.48±0.34
1.25±0.27**
1.45±0.34▲
注:与术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n=30
1.9.5 C-反应蛋白改变
对照组术后CRP明显升高,为术前的3.5倍(P<0.01),玉屏风组CRP术后也上升了1.5倍(P<0.05),同时低于对照组(P<0.05)
表12-15-28 玉屏风颗粒对手术患者应激蛋白的影响(±s,mg/L)
组别
CRP
术前
术后
对照组
玉屏风组
9.87±7.27
9.60±5.49
34.35±26.90**
15.37±9.43*Δ
注:与术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n=30
1.10 黄芪配伍用量对红细胞免疫能力的影响
[36]
1.10.1 对小鼠红细胞C3b受体和粘附免疫复合物能力的影响
黄芪以常规剂量配伍的玉屏风散能增加红细胞C3b花环和IC花环形成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为最显著,且黄芪与白术、防风之间有协同作用;减少黄芪剂量,玉屏风散的这一作用降低;黄芪剂量过高,对花环形成反无促进作用。见表12-15-29。
表12-15-29 玉屏风对小鼠细胞C3b和IC花环形成率的影响(±s)
组别
例数(只)
RBC-C3b花环(%)
RBC-IC花环(%)
对照组
高剂量组
常规剂量组
低剂量组
白术、防风组
单味黄芪组
10
10
10
10
10
10
9.12±1.91
9.31±2.04
20.08±2.45**
13.46±1.78**
12.83±3.36**
12.65±1.58**
8.10±1.89
8.63±2.01
15.41±2.88**
12.53±1.96**
10.26±1.99*
11.43±1.90**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 P<0.01
1.10.2对小鼠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的影响
表12-15-30结果说明,常规剂量组对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的影响最为明显,与正常对照比较,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提高62.18%(P<0.01),抑制因子降低24.76%(P<0.01);黄芪以低剂量配伍的玉屏风散作用减弱;增加玉屏风散中黄芪剂量并不呈现免疫增强作用。此结果与红细胞G3b花环和IC花环形成率一致,提示玉屏风散调节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机制,除药物直接作用于红细胞,尚可通过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而间接发挥作用。
表12-15-30 玉屏风散对小鼠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的影响(±s)
组别
例数(只)
RFER(%)
RPIR(%)
对照组
高剂量组
常规剂量组
低剂量组
白术、防风
单味黄芪组
10
10
9
10
10
10
38.71±6.76
38.67±7.09
62.78±6.60*
47.11±8.46*
49.71±6.23**
47.79±6.40**
30.66±4.30
31.98±3.21
23.06±3.78**
24.99±3.57**
25.63±4.43*
23.96±4.02**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曲氏等另有实验观察显示黄芪以传统常规剂量配伍的玉屏风散,免疫作用最强;减少黄芪剂量,组方作用降低,增加其剂量并不增强免疫功能
[37]。
王氏
[38]对4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检测,同时对30例患者进行了中药玉屏风散和常规治疗对照观察。结果:患儿CD3显著减少,CD8显著增高,CD4无显著差异,CD4/CD8比值显著下降,比例失调,导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致呼吸道反复感染,反复发作。玉屏风散治疗组疗效明显,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可以提高患儿细胞免疫功能。
何氏
[39]在青霉素、双黄连抗感染为对照治疗肺炎的基础上加用玉屏风散,治疗后观察组血中IgG、IgA、IgM含量增高,对照组虽有增高,但存在显著性差异。将本药制成片剂(防感片),用于感冒、流感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使患者机体免疫力明显提高,经测定用药后IgG、IgA、T-淋巴细胞转化率、E-玫瑰花环形成率、PHA皮试等各项免疫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长,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差异
[40]。对30例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的检测:服药前平均值为12.26g±1.31,NK细胞低于14%者24例占80%,其中低于10%者15例,占总数的50%;服用玉屏风散及生脉饮2~3个月后复查,NK细胞活性普遍上升,平均值为31.91±4.2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
[41]。观察6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治疗前NK细胞活性平均为9.75±5.44%,服玉屏风散为主中药2~3个月后,NK细胞活性平均提高至23.23±10.88%,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
[42]。
上述研究表明:玉屏风口服液对机体特异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另有多篇加味玉屏风散对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43~48]。
2.抗菌、抗感染作用
沈氏、徐氏均报道玉屏风散加归身对SO2慢性大小鼠模型的细菌气溶胶吸入性感染有对抗作用。药物:加味玉屏风散:黄芪、焦白术、归身、防风按3:2:2:1的比例,制成口服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350mg。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本药无杀抑绿脓杆菌作用。实验用细菌:绿脓杆菌,从患者痰中分离培养。实验时将绿脓杆菌培养基上的菌落制成生理盐水混悬液,比浊法测定含菌量109/ml,取2ml菌液放入玻璃雾化吸入器,加压0.3kg/cm2,使发生绿脓杆菌气溶胶。实验前分离培养的绿脓杆菌进行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油镜检查、含菌液悬滴法透射电镜观察、含菌液涂片和气溶胶雾化片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证实实验用的绿脓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等生物学特性,气溶胶内细菌分布符合实验要求,在扫描电镜下易于识别。对含菌气溶胶进行培养,该菌能生长繁殖。
气管组织匀浆绿脓杆菌培养:实验分3批进行,每批15只NIA小鼠,均随机分成3组:模型组:用SO2动力刺激法制备慢支模型,SO2动力吸入剂量为160~200mg/L,每日1次,每次1h,共40d。给药组:模型制备方法同第1组,模型制成的同日给服加味玉屏风散口服液,以0.5ml灌胃,一日2次,连续40d。正常对照组:不接受SO2刺激,不给药物,在同等条件下饲养,以0.5ml温开水灌胃,每日2次,连续40d。至实验40d后,3组小鼠同时置雾化罩内,以绿脓杆菌气溶胶吸入感染2min,20h后处死小鼠,无菌操作取出气管,制成匀浆后作绿脓杆菌定量培养22h,然后计数平板上的菌落并标出1ml原液中菌落形成单位(cfu/ml)代表细菌数。
扫描电镜观察:用Wistar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给药组和正常对照组。方法上,但正常对照组中有2只大鼠在处死前未进行雾化吸菌处理。采用气管活体原位固定法处死并切取气管标本。为了相对一致地观察气管粘膜在扫描电镜下形态变化及绿脓杆菌粘附情况,一律在大鼠气管分叉处隆突上方开始精确量取3 mm长的一段气管组织,纵行平分为面积约3 mm×3 mm的3块粘膜组织供扫描电镜制备样品。在TSM-Ⅱ型扫描电镜下检查粘膜面上皮细胞形态及绿脓杆菌粘附着况(以粘附细菌个数表示)。
气管组织匀浆绿脓杆菌定量培养结果:慢支模型组、给药组及对照组的平均菌落数(cfu/ml)分别为3716.00±520.56、18.67±10.22及7.33±3.58。结果表明,给药组及对照组的菌落数较模型组都显著减少,经统计学处理,此二者之差异均非常显著(均P<0.01),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则差异无显著性(P>0.05)
[49]。徐氏
[50]对大鼠气管的细菌学检查:健康组、慢支模型用药组及慢支模型对照组的感染数分别为3、6、15只;感染率:分别为6.6%、40%、100%,见表12-15-31。菌落数:分别为113、24615、148875菌落形成单位。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见表12-15-32。
表12-15-31 加味玉屏风散对慢支动物感染细菌情况
组别
动物数(只)
感染数
感染率(%)
χ2
P
健康组
慢支加药组
15
15
1
6
6.6
40
慢支模型组
15
15
100
11.73
<0.01
扫描电镜对动物气管粘膜面的观察:徐氏[50]用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成3组,大鼠慢支模型的复制采用SO2刺激的方法。动物按下表分组处理。
表12-15-32 加味玉屏风散对慢支动物气管匀浆细菌培养情况(cfu/ml)
组别
动物数(只)
菌落加和数
平均菌落数(±s)
P
健康组
15
113
8±29
慢支加药组
慢支模型组
15
15
24615
148875
1641±5802
9925±16889
<0.001
<0.001
表12-15-33 大鼠的分组与处理
组别
健康组(n=15)
慢支模型用药组(n=15)
慢支模型对照组(n=15)
实验批数
SO2吸入刺激15d
灌胃2ml,2次/d×15d
处死前雾化吸菌
3
不进行
温开水
进行
3
进行
药液
进行
3
进行
温开水
进行
扫描电镜对动物气管粘膜面的观察:健康组的气管粘膜表面纤毛排列整齐,粗细均匀,找不到粘附的绿脓杆菌;慢支模型对照组在其缺损的气管粘膜表面可发现散在的绿脓杆菌粘附,受检气管粘膜面的粘附菌数为30.4±3.51;慢支模型用药组受检气管粘膜面的粘附菌数为12.2±2.387,见表12-15-34。
表12-15-34 扫描电镜下细菌粘附情况(只)
组别
样本数
粘附菌数±s
P
健康组
3
0
慢支模型用药组
5
12、9、11、15、14
12.2±2.387
慢支模型组
5
31、28、35、26、32
30.4±3.51
<0.01
沈氏等扫描电镜检查结果:正常对照鼠的气管粘膜表面有大量纤毛细胞及少量散在的杯状细胞。纤毛细胞表面的纤毛直立,粗细均匀(0.3~0.5μm),长短一致(7~10μm),末端稍细而钝圆。纤毛排列浓密而整齐,形成麦浪样起伏的绒毯状外观。杯状细胞表面呈半球形隆起,布满细短微绒毛,偶见粘液滴浮在其表面。正常对照鼠中处死前无论有否进行雾化吸菌,其气管粘膜面所见均相似,亦未见到粘附的绿脓杆菌。模型组鼠气管粘膜面见到较广泛的损伤:纤毛变细、弯曲、变形、排列紊乱、倒伏、粘连等,严重者纤毛中断、脱落、纤毛细胞数量减少,出现成片的刷细胞,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可见灶性磷化区域,在受损的粘膜面可发现散在绿脓杆菌粘附。给药组鼠气管粘膜面受损伤情况明显轻于模型组鼠:纤毛细胞增多,纤毛恢复稠密直立状态,但局部仍有纤毛变细、弯曲和粘连现象,杯状细胞少见,未见成片刷状细胞或磷化的区域所形成的无纤毛缺损带,本组平均粘附菌数与模型组鼠相比有明显减少,经统计学处理,二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
[49]。
临床观察以本方制成糖浆给98位儿童服用,结果服药期及服药后三个半月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8.2%及3.0%,而对照组分别为31.3%及21.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经测定唾液中SIgA含量,结果升高者服药组占33.7%,对照组仅占6.3%,二者比较也有显著差异。表明本方有较好的防治感冒的效果
[51]。
沈氏观察了玉屏风散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感染的作用。结果:抗感染有效率为74%,与抗生素组相似。在控制感染的时间上,比抗生素组稍慢,但有一个稳定病情的时效。感染再发生率比抗生素组低,同时患者全身状况改善明显,尿素氮、肌酐分别比治疗前降低40%、30%,显示玉屏风散有较好的抗感染作用
[52]。
3.抗病毒作用
玉屏风口服液在鸡胚内抑制病毒的作用
[53]:分别提取防风、白术挥发油后的水煎液浓缩至适量,合并三味药煎液,再加入挥发油,加单糖浆至总量1000ml,使含生药1 g/ml,灭菌灌封制成。流感病毒:A/京科/1/68(H3N2)鸡胚病毒滴度(EID50)10-6.5、10-6.67。
尿囊腔给药及感染病毒(同途径给药):先感染病毒后给药(毒药):将0.1 ml病毒液(含15EID50或30EID50)注入鸡胚尿囊腔,置35℃孵育60 min,再注入药液0.1ml;先给药后感染病毒(药毒):将0.1ml药液注入鸡胚尿囊腔。置35℃孵育60 min,再将0.1 ml病毒(含15EID50)注入鸡胚尿囊腔;药液与病毒同时注入鸡胚尿囊腔(药+毒):将药液0.1 ml注入鸡胚尿囊腔,并立即再注入0.1 ml病毒液(含15EID50);病毒对照组:只接种0.1病毒液至尿囊腔。以上各实验组接种后,将鸡胚置35℃孵育48 h,再移置冰箱(45℃)过夜,次日收集鸡胚尿囊液作血凝试验。结果见表12-15-35。
表12-15-35 鸡胚尿囊腔给玉屏风口服液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
*为阳性鸡胚数/接种鸡胚数。P值为实验组与相同病毒量对照组比较
从上表看出,尿囊腔给药时,各实验组病毒血凝验阳性率均低于病毒对照组。
卵黄囊给药尿囊腔感染病毒(异途径给药):将0.1 ml(含15EID50或30EID50)病毒液注入鸡胚囊腔,置35℃孵育60 min,再注入玉屏风口服药液0.2ml至卵黄囊中,并设病毒对照组。其余方法均同尿囊腔给药组。结果见表12-15-36。
表12-15-36 鸡胚卵黄囊给玉屏风口服液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
*为阳性鸡胚数/接种鸡胚数。P值为实验组与相同病毒量对照组比较
药物实验组鸡胚阴性尿囊液盲传试验:取药物实验组卵黄囊给药,结果以阴性之鸡胚尿囊液,分别再接种鸡胚尿囊腔进行传代,收取尿囊液观察血凝试验。结果见表12-15-37。
从表12-15-37看出,药物实验组病毒血凝试验阴性尿囊液,再经鸡胚尿囊腔盲传三代后,除个别尿囊液血凝试验转阳外,绝大部分血凝结果仍为阴性,说明药液对流感病毒不仅能起抑制作用,而且可灭活病毒。
经鸡胚实验表明,玉屏风口服液由鸡胚尿囊腔(同途径)给药或卵黄囊(异途径)给药,对流感病毒A/京科/1/68毒株15EID50、30EID50感染量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玉屏风口服液在鸡胚感染病毒前或后1 h,以及与感染病毒同时给药,均能抑制流感病毒的增殖。玉屏风口服液卵黄囊(异途径)给药,能明显灭活流感病毒。根据结果分析,药物进入卵黄囊通过吸收后抑制了病毒的增殖,排除了药物与病毒直接接触才能灭活病毒的现象。
表12-15-37 玉屏口服液组阴性尿囊液盲传HA试验
感染量(EID50)
实验胚号
盲 传
病毒对照
一代
二代
三代
15
1(-)
2(-)
3(-)
4(-)
(-)
(-)
(-)
(-)
(-)
(-)
(-)
(-)
(1)
(-)
(-)
(-)
(ᚓ)
30
2(-)
3(-)
4(-)
(-)
(-)
(-)
(-)
(-)
(-)
(-)
(-)
(-)
(ᚓ)
15
2(-)
4(-)
(ᚓ)
(-)
(ᚓ)
(-)
(ᚓ)
(-)
(ᚓ)
30
2(-)
4(-)
(-)
(-)
(-)
(-)
(-)
(-)
(ᚓ)
注:HA为血凝试验,(-)为阴性、(+)为阳性
4.对实验性肾炎的作用
[54]
选择新西兰种雄兔50只,体重2~2.5kg,从造型开始到二肾切除历程3个月,玉屏风散浸膏,服药兔每日剂量4.5g,相当于生药14.67g,每日清晨搅拌于饲料中给予。
肾炎模型的制造方法是采用Vassali氏改良法,事先制备好羊抗兔肾小球基底膜抗血清(用双向琼脂扩散法测定,抗血清效价在1:16),用1.1ml/kg的剂量分3次注入兔耳静脉内,每隔0.5h 1次,1周后出现蛋白尿。50只兔根据同一天的24h尿白定量,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造型后2周开始服药。实验中,病理方面观察造型后5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作左肾切除,造型后9周时2组各作右肾切除,所取二肾均作光镜与电镜的检查。生化观察指标:淋巴细胞转化率;血肌酐(Cr)测定;蛋白定性、24h尿蛋白定量和尿盘状蛋白电泳。以上3项生化指标除淋巴细胞转化率在造型前多测1次作为正常值指标外,其余各组各类指标,均在造模型后大量蛋白尿出现时,造模后5周时(即治疗组服药3周时),造模9周时(治疗服药7周时)各作1次测定,以作为各组实验兔的自身对照,以及组与组之间的对照。
病理变化:用Vassali氏改良法所造成的实验性肾炎模型,其病理变化在光镜下肾小球出现增殖性改变,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部分玻璃样变,体积缩小,囊腔闭塞,小管上皮颗粒状变性,间质水肿。根据病变的弥漫程度分为以下几级:4级表示75%以上肾小球有病变,3级表示50+%~75%肾小球有病变,2级表示25+%~50%肾小球有病变,1级为25%以下有病变,0级为偶见1、2个肾小球有病变。两组实验兔均作左右肾之间病变情况的比较,见表12-15-38。
从表12-15-38可见,治疗组在服药7周后病理上有显著性好转。从两组左肾右肾的病理改善上统计,我们以左肾3级到右肾1级为2级好转,左肾3级到右肾2级为1级好转,看两组之间好转情况的差异。结果,治疗组2级好转3只(25%),1级好转7只(58.33%);而对照组2级好转0只,1级好转3只(33.33%)。可见治疗组好转率83.33%,而对照组仅33.33%。
表12-15-38 玉屏风散对组实验性胃炎兔左右肾病理变化程度比较
治疗组
对照组
兔号
左肾
右肾
差数
兔号
左肾
右肾
差数
12
16
18
22
28
30
31
24
25
26
49
50
2
1
1
3
3
2
3
0
3
3
4
4
1
0
1
2
1
1
2
0
2
2
2
2
1
1
0
1
2
1
1
0
1
1
2
2
13
17
21
29
19
27
39
32
48
3
2
2
3
2
3
3
3
3
2
2
2
3
2
2
3
3
2
1
0
0
0
0
1
0
0
1
t值=5.60 df=11,P<0.001
t值=2.01 df=8,P>0.05
实验性肾炎模型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在上皮及内皮下均可见到致密沉积物,足突中、轻度融合,内皮细胞肿胀,从电镜下所看到的一部分标本,治疗组治疗的的病理变化较对照组轻。
4.2 淋转率结果见表12-15-39。
表12-15-39 玉屏风散对实验性肾炎兔各期淋转率变化的对照(±s)
造型前
造型后
2周
5周
9周
治疗组
对照组
57.32±12.88
64.75±12.93
73.57±12.08
73.38±14.14
70.41±12.11
66.14±12.40
55.15±16.22
53.35±16.34
从以上实验兔各期淋转率比较来看,造型后淋转率均可以提高,似说明异体蛋白的刺激可以使淋转率提高,而当肾炎病变趋向于恢复期它们也都可以逐渐恢复至原来的水平,但统计学处理都无显著差异。
血Cr的比较见表12-15-40。
表12-15-40 玉屏风散对实验兔在各期血Cr的影响(mg/dl,±s)
组别
n
造型后2周
造型后5周
造型后9周
治疗组
对照组
7
8
3.21±1.78*
1.50±0.45*
2.67±0.71ΔΔ
3.61±1.53△△
1.93±0.61
1.93±0.36
与造型后5周比较:*P<0.05;与造型后9周比较:△P<0.05;△△P<0.01
从表12-15-40可见,实验兔造模型后2周均出现血Cr上升,治疗组(尚未服药)上升程度比对照组严重,但经治疗3周、7周后(即造型后5周、9周)均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却继续上升,直至9周才自然下降。
尿蛋白定量和盘状蛋白电泳:实验发现在造型后出现大量蛋白尿时期,各组实验兔均显示差异,见表12-15-41。5周时治疗组(7只)有4只正常,占57.1%,对照组(8只)有3只正常占37.5%。9周时治疗组正常者占83.3%,对照组正常者占66.7%。似乎治疗组恢复较快,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
表12-15-41 玉屏风散对实验兔各期尿盘状蛋白电泳的影响
造型周数
测定例数
高分子量
中分子量
正常
治疗组
2
5
9
9
7
6
9
1
0
0
2
1
0
4
5
对照组
2
5
9
9
8
6
9
1
2
0
4
0
0
3
4
5.对阳虚动物模型的影响
5.1 对甲低动物模型胰岛功能的影响
陈氏等[55]通过葡萄糖激发胰岛素释放试验(GSIRT),观察玉屏风散对甲低阳虚兔模型胰岛功能,实验表明:行甲状腺切除术后21d,模型兔GSIRT峰时值延迟,峰值低平(P<0.05);灌服玉屏风散煎剂则GSIRT峰值与对照兔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且峰时并不延迟;胰岛素曲线下面积(mu·min/L)对照兔平均为1569.13,模型兔平均为1262.88,而灌服中药兔平均为1635.13。提示甲低阳虚兔模型胰岛β细胞反应差,储备功能低下,玉屏风散对此具有一定的调整作用。实验结果为探讨玉屏风散纠正甲低阳虚的动物体温异常,维持体温稳态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线索。
实验表明:玉屏风散煎剂能改善甲状腺功能减低兔的畏寒证候及核温、壳温下降病理变化,从而维持体温和稳态。中医认为卫气温煦功能及补益卫气的作用与体温调节有关;玉屏风散对卫阳不足病体确实具有温煦作用。
5.2对阳虚模型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取小鼠30只,称重后随机分成3组,用0.5%氢化可的松0.2ml,每天肌注1次,连续7d,造成阳虚模型。分别予以加味玉屏风散、玉屏风散、生理盐水0.2ml灌胃10d,观察一般情况,称重,后眼眶静脉丛穿刺取血,按125I-皮质醇RIA双抗热分解法测定程序处理。动物处死后,取双侧肾上腺,用95%乙醇固定24h,分离周围组织,滤纸吸干后,用天平称重,结果统计学处理,并进行组间比较。实验结果:给氢化可的松后,80%小鼠出现少食、怠动,竖毛,7d后毛色暗淡,体重减轻,阴囊水肿,有死亡。灌药后小鼠食欲、动度及应激力均有改善,以加味玉屏风散组最好,同时该组小鼠阴囊水肿消失,而玉屏风散组及生理盐水组的小鼠阴囊皆未消失。给药组体重比生理盐水组明显增加,见表12-15-42。各组血浆皮质醇见表12-15-43。双侧肾上腺称重、观察,并按其占体重的百分比计算、组间比较,见表12-15-42
[56]。
表12-15-42 加味玉屏风散和玉屏风散对阳虚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s,g)
组别
实验前体重
氢考模型后体重
实验后体重
组间体重变化
死亡(只)
加味玉屏风散组
玉屏风散组
生理盐水组
27.1±2.4
27.0±2.2
27.1±2.3
25.4±1.9
25.6±2.1
25.3±1.7
26.9±2.0
26.3±1.8
24.8±1.9
P<0.01
P<0.05
2
1
1
表12-15-43 加味玉屏风散和玉屏风散对血浆皮质醇的影响(±s)
组别
血浆皮质醇(ng/ml)
组间差异P值
加味玉屏风散组
玉屏风散组
生理盐水组
0.51±0.091
0.38±0.052
0.24±0.065
P<0.05
P<0.05
表12-15-44 加味玉屏风散和玉屏风散对肾上腺重的影响(±s)
组别
肾上腺占体重的百分比(mg/g%)
组间差异P值
加味玉屏风散组
玉屏风散组
生理盐水
1.674±0.378
1.468±0.300
0.653±0.140
P<0.01
P<0.01
陈氏观察了加味玉屏风散对阳虚小鼠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57]。陈氏等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应激对照组、应激+400%加味玉屏风散、应激+200%玉屏风散组、应激+100%玉屏风组,应激组动物均行截肢手术,截肢应激前胃饲各浓度玉屏风药液1周,结果,可见玉屏风药液可降低截肢应激大鼠血浆ACTH及皮质酮含量[58]。
6.对老龄鼠的影响
6.1 对老龄鼠微循环的影响
[59]
药物组成:加味玉屏风散、生药饮片黄芪、白术、防风、麦冬等按常法水煎浓缩至含0.42%生药汁备用。将小鼠随机分为服药组与对照组,均以常规饲料喂养。服药组每日饮用含10%原药汁的药液,连服3个月,对照组常规饮水。小鼠服药3个月后,2%戊巴比妥钠(45mg/kg)腹腔麻醉,用WX-753型微循环观察仪观察小鼠尾部微循环。结果:血流状态:服药组25例中,线流24例,占96%;线粒流1例,占4%;无明显红细胞聚集。对照组26例中,线流2例,占7.7%;线粒流23例,占88.5%;粒线流1例,占3.8%;并可见轻度红细胞聚集,经x2检验,P<0.01,两组结果有显著差异。微循环血流速度:服药组20例,流速0.61±0.16μm/s;对照组18例,流速0.37±0.12μm/s,经t检验,P<0.01。
6.2 对老龄鼠血浆SOD活力的影响
[59]
小鼠服药3个月后脱颈椎心脏取血,1 250u/ml肝素抗凝,-4℃、3 000 rpm离心10 min,取血浆,用化学发光法(SHG-1型生物化学发光测量仪)分别测定血浆总SOD(TSOD)和锰SOD(Mn-SOD),并按Cu、Zn-SOD=TSOD-Mn-SOD计算出铜锌SOD活力,结果服药组TSOD和Cu、Zn-SOD活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1。按硫代巴比妥酸(TBA)比色法,用7-21型分光光度计检测血浆MDA含量,两组结果无显著差异,见表12-15-45。
表12-15-45 对血浆SOD活力的影响(±s)
组别
动物数
(只)
TSOD
Cu、Zn-SOD
Mn-SOD
(u/ml血浆)
服药组
对照组
24
23
296.25±47.58**
195.83±60.22
206.53±46.06**
105.29±57.12
89.73±13.46
90.54±16.56
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
6.3 对老龄鼠红细胞及血红蛋的含量的影响
[59]
小鼠服药3个月后断尾取血,检测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含量,结果服药组(25例)红细胞及血色素均高于对照组(25例),t检验分别为P<0.01、0.05,见表12-15-46。
表12-15-46 MDA及血RBC、Hb含量比较(±s)
组别
MDA(nmol/ml血浆)
RBC(万/mm3)
Hb(g%)
服药组
对照组
23.47±6.35(n=14)
24.00±6.25(n=17)
498.44±79.72**(n=25)
429.00±101.52(n=25)
15.84±1.16*(n=25)
14.78±1.62(n=25)
与对照组相比:* P<0.05,* * P<0.01;n为动物数
实验证明加味玉屏风散能改善微循环,提高血浆TSOD和Cu、Zn-SOD活力,并增加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提高了血液的带氧能力,从而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从微循环和自由基的角度证实加味玉屏风散具有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
6.4对老龄小鼠睾丸的影响
[60]
将老龄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给予常规饲料喂养。从15月龄开始,实验组每日饮用含10%原药汁的药液(黄芪、白术、防风、麦冬等),连续3个月,对照组常规饮水。于实验前1h每只小鼠灌药1ml,脱颈椎处死,取卵巢、睾丸10%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
卵巢:对照组卵巢皮质层变薄,皮质内始基卵泡极少,可见闭锁卵泡及白体,未见发育中的卵泡。实验组卵巢生发上皮呈阶段性,皮质层可见多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并见成熟卵泡,卵母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圆,染色质均匀分散,核仁明显。颗粒细胞为多层。可见新生黄体形成,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睾丸:对照组睾丸曲细精管管壁生精上皮变薄,细胞层次略有减少,精原细胞及各级精母细胞的细胞体积较小,核圆,染色较深,分裂能力明显减弱,几乎看不到有丝分裂期的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数量减少,晚期精子细胞极少。实验组睾丸曲精管壁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可见精原细胞及较多的不同发育阶段的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及成熟精子。精原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圆,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均匀分散。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较多,可见较多的有丝分裂期的次级精母细胞,核内有染色体团块。
性腺的组织学研究证明,随着年龄增加,卵巢皮质变薄,原始卵泡及卵细胞逐渐减少,白体吸收能力减弱;睾丸曲细精管管壁变薄,层次减少,各级生精细胞减少。实验中,对照组卵巢及睾丸的组织学变化与衰老的性腺组织学特征完全一致,反映了性腺功能低下。而服用加味玉屏风散后的老龄小鼠的卵巢仍可见多个始基卵泡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生长卵泡;睾丸的曲细精管结构完整,层次丰富,有较多的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级精母细胞并可见成熟精子。因此表明,加味玉屏风散具有改善性腺功能,延缓性腺衰老的作用。
靳氏等对服加味玉屏风散的老龄小鼠睾丸电镜的超微结构观察,也认为可延缓老龄小鼠的衰老过程
[61,62]。
7.对缺氧、温度及疲劳的影响
方药:古方(《丹溪心法》原方):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生姜3g;今方:黄芪60g,白术、防风各30g,生姜3g。古今方均按1:30加水浸1h后,第1、2煎文火煮40min,第3煎煮20min。再将3次煎液混合浓缩成150%药液,置4℃冰箱贮存备用。每次实验用鼠48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6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NS),另两组分别给予古方、今方药液。空腹灌胃,剂量为20ml/kg,每日1次,连续7d,于末次给药后1h,进行以下各实验。
抗疲劳实验:于末次给药后1h,将各组动物置入25±1℃水浴缸内进行负重(尾部负重量为小鼠自身体重的10%)游泳试验,以沉于水下6s为观察指标。记录各鼠游泳持续时间,进行统计学处理,作组间比较。结果玉屏风古方组352.5±140.92min,今方组325.34±141.56min,与NS对照组230.27±70.6min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古方组P<0.01,今方组P<0.05)。而古今方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
[63]。
耐低温实验:于末次给药后1h,将各组小鼠置入-13~-15℃冰箱内,当死亡数为总数约一半时,统计各组小鼠死亡数,计算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玉屏风散古方组的死亡率为31.25%(死亡5只),今方组为75%(死亡12只),对照组为62.5%(死亡10只)。与对照组比较,古方组能明显提高实验小鼠的耐寒能力(P<0.01),今方无作用(P>0.05),古今方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63]。
耐高温实验:于末次给药后1h,将各组小鼠置入45~47℃恒温箱内,观察小鼠死亡数为总数约一半时,统计各组死亡数,计算各组死亡率并进行统学处理。结果玉屏风散古方组的死亡率为56.25%(死亡9只),今方组为50%(死亡8只),对照组为68.75%(死亡11只)。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有作用趋势;古今方两组间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63]。
耐缺氧实验:于末次给药后1 h,将各组小鼠置入盛有2 g钠石灰的 125 ml带塞广口瓶内,用凡士林密封瓶口。记录各鼠在常压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测量各鼠耗氧量,计算各个小鼠的余氧百分比、单位耗氧量,进行组间比较,并作统计处理。结果玉屏风散古方组:存活时间(min)11.97±1.83,耗氧量(ml)11.02±2.79,余氧百分比(%)10.90±2.65,单位耗氧量(ml/g/min)0. 387±0.0123;今方组存活时间(min)13.38±3.83,耗氧量(ml/只)10.66±2.41,余氧百分比(%)10.86±2.43,单位耗氧量(ml/g/min) 0. 035±0.009;对照组存活时间(min) 12.32±1.29,耗氧量(ml/只)13.83±2.91,余氧百分比(%)9 .83±3.76,单位耗氧量(ml/g/min)0.046±0.0115。实验表明:玉屏风散古今方与对照组比较,均能降低实验小鼠的耗氧量(P<0.01),还能降低其单位耗氧量;且今方(P<0.01)比古方(P<0.05)有明显的作用趋势,同时今方也有延长小鼠存活时间的趋势
[63]。
表12-15-47 玉屏风散古今方药理实验结果比较
抗疲劳
耐低温
耐高温
常压缺氧
存活时间
耗氧量
单位耗氧量
古方组
***
**
—
—
***
**
今方组
**
—
*
*
***
***
与对照比较:* * *P<0.01,* *P<0.05,* 有作用趋势,一无作用
另有实验表明,本药有较好的增强体力、对抗疲劳之作用,能明显延长小鼠电刺激运动时间,口服给药7d,小鼠平均运动时间为101.54±16.41 s,对照组71.93±11.85 s
[22]。
8.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作用
本方能使鼻粘膜血流量由治疗前每分钟72.51±11.27 ml/100 mg升至113.21±28.08 ml/100 mg。对患者鼻粘膜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用本药治疗后可明显改善细胞和细胞器的形态和功能,粘膜上皮细胞功能得到恢复,嗜酸性细胞浸润及颗粒反应减少,组织水肿减轻,并可消除基底膜免疫复合物沉积,使器官恢复正常。用牛血清蛋白致敏造成家兔实验性运动模型,用本药治疗后,在电镜下观察其鼻粘膜超微结构的变化,也得到与上述相同的结果,说明本药对变态反性鼻炎确有较好的改善及治疗作用
[64]。
【毒理研究】
1.急性毒性测定:给小鼠按100 g/kg口服给药,24 h内动物活动正常,无1只死亡,说明本药毒性甚小
[22]。
取18~22 g小鼠随机分为玉屏风口服液灌胃组、皮下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并分别各设对照组。实验组每鼠给药液0.5 ml/次,2次/d,对照组每鼠给水或生理盐水0.5 ml/次,2次/日,均连续3日。同时又另设加大剂量灌胃组:实验组每鼠给药液0.75 ml/次,2次/d,对照组每鼠给水0.75 ml/次,2 次/d, 3 d后停止灌胃。以上各组停药后观察5~10 d,小鼠均无死亡及不良反应。实验结果见表12-15-48
[18]。
表12-15-48 玉屏风口服液安全性限度检测
组别
灌胃组
腹腔注射组
皮下注射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
剂量(g/kg×d)
50×3
—
75×3
—
50×3
—
50×3
—
实验鼠数(只)
70
53
11
10
16
8
10
5
小鼠耐受倍数
125
—
188
—
125
—
125
—
王氏[32]将黄芪60g,白术20g,防风20g。水煎2次,煎煮条件分别为5倍量水30min和4倍量水30min,过滤,合并滤液,水浴浓缩为每毫升药液含生药1g,体内实验用原液,体外实验用蒸馏水稀释成100mg/ml,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进行毒性实验。
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给药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0.2ml/10g体重(20g/kg),每日1次,共10d,观察两组死亡数及症状。结果显示:给药10d内,实验组小鼠活动正常,背毛洁白光泽,紧贴皮肤,眼红明亮,肌肉紧张有力丰满,尿便正常,无1只小鼠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或死亡,与盐水对照组相比无差异。
2.对离体细胞的毒性
[32]
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反映药物的毒性作用,活细胞拒染,死细胞染为蓝色。在96孔板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药液100μl(倍比稀释)及5×106/ml浓度小鼠脾细胞悬液100μl,37℃,5%CO2条件下培养72h,取少许细胞悬液,加等体积0.5%台盼蓝,混匀,将悬液滴在细胞计数板上计数死细胞比例。结果表明,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浓度为2.5mg/ml时死细胞率为20.5%,与对照组(20.2%)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浓度5mg/ml时死细胞率显著增高。
3.亚急性毒性测定
给小鼠15g/kg连续灌胃14d,除个别运动轻度腹泻外,活动、饮食正常。心、肝、肺、肾、胃组织学检查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变。给幼犬按264g/kg连续喂食3个月,除1例心电图出现一过性房性期前收缩外,血、尿常规、谷丙转氨酶活性、心电图及心、肝、肺、肾组织学检查与对照组相比均无异常
[22]。
【临床应用】
1.防治感冒及反复性呼吸道感染
感冒于小儿时期最为常见,并以冬春两季发病率高,而体弱或营养不良小儿可在一定时间内反复多次发生。周氏
[65]采用“玉屏风颗粒冲剂”加西药配合治疗营养不良小儿的感冒,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40例中,男26例,女14例;最大年龄6岁,最小年龄10个月,10个月至2岁21例,3至6岁19例;病程最长的3个月,最短的2周;其中鼻炎14例,咽炎13例,口腔炎1例,结膜炎1例,支气管炎1例,喉炎1例;Ⅰ度营养不良22例,Ⅱ度营养不良3例,轻度15例。40例患儿全部给予“玉屏风颗粒冲剂”治疗,10个月至2岁每次服1/3包;3岁至4岁每次服1/2包,5岁至6岁每次服1包。均每日服3次。凡体温38℃以上,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者则加用青霉素40万U肌注(1d2次),并口服退热药,夹食滞者加服消化散等,使用时间3~5d。40例中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至3d显效,结果:治愈37例,好转2例,无效1例,有效率97.5%。详见表12-15-49。
表12-15-49 病情恢复情况
疗效天数
用药时间
体温恢复
流涕
咳嗽
咽充血
声嘶
精神恢复
最长天数
最短天数
平均天数
10
2
6
6
1
3.5
8
1
4.5
6
2
4
10
3
6.5
无效
10
3
6.5
翟氏[66]在玉屏风散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消食之剂,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按照1987年召开的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和有关“中医脾肺两虚证的辨证标准”,经排除呼吸道、心脏畸形及原发性免疫缺陷等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所治病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者6个月,最大者10岁;病程在1年以内者13例,1年以上者17例;易感疾病:感冒者15例,气管炎11例,肺炎者4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最小者8个月,最大者9岁;病程在1年以内11例,1年以上者9例;易感疾病:感冒者10例,气管炎者8例,肺炎者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易感疾病大体相同,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儿以不同的方法治疗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两组服药前均做系统体格检查,详细询问发病情况,化验血常规,胸透或拍片,对50例患儿进行免疫功能检查。服药后2周~1个月定期复诊或随访一次。疗程结束后,对有关指标进行复查。在观察期间不配合任何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发病期按中医辨证论治和西医对因对症治疗。未发病期给于加味玉屏风散,药物组成: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山楂6g,麦芽10g,内金6 g,砂仁3 g,山药10 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2个月。并根据年龄酌情增减药量。对照组:发病期按中医辨证论治和西药对因对症治疗。未发病期不服用任何药物。
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在观察期间不发病或发病1次,免疫指标有一项提高者。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服药期间发病次数减少或免疫指标有提高者。无效:临床症状及免疫指标无变化者。防治结果: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2-15-50,两组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见表12-15-51。
表12-15-50 玉屏风散加味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玉屏风散加味组
对照组
30
20
15
0
13
7
2
13
93%**
35%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由表12-15-50可见,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观察组治疗后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2-15-51 玉屏风散加味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比较(±s)
组别
例
IgG(g/L)
IgA(g/L)
IgM(g/L)
治前
治后
治前
治后
治前
治后
玉屏风散加味组
对照组
30
20
5.8±2.3
5.6±2.7
7.6±2.9*△
5.7±2.5
0.39±0.21
0.37±0.25
0.60±0.23**△
0.38±0.25
1.52±0.42
1.41±0.45
1.54±0.38
1.5±0.48
与治疗前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2-15-51可见,观察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IgG、IgA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IgG、IgA未见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观察组患儿经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后,提高了免疫功能,增强了机体抵抗力。
为了进一步探讨此方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章氏
[67]运用此方观察治疗90例反复上感染患儿,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IgA、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并设立口服卡曼素口服液3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120例反复上感患儿均系门诊病人,男68例,女52例,年龄在1岁半~12岁;排除呼吸道及心脏畸形等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的疾病。按照1987年全国儿科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为诊断根据。0~2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在7次以上,3~6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在6次以上,6~12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在5次以上者纳入本观察范围。其中有20例因反复上感而致哮喘。观察方法:观察病例均在治疗前后进行以下实验检查:血清免疫球蛋白IgA、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淋巴细胞绝对值、植物血凝素皮肤试验。治疗组:用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0g,防风6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月后,继续服玉屏风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连服20d,共2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用西药卡曼素口服液,每次5ml,每日3次,连服2个月为1疗程。
实验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检查对比,见表12-15-52。
表12-15-52 玉屏风散和卡蔓素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检查比较(±s)
组别
例
数
血清免疫球蛋白IgA
(mg/L)
RBC-CR1R
(%)
淋巴细胞绝对值
(个/mm3)
PHA皮肤试验
(mm3)
玉屏风散组
90
治前
治后
1820±71
2320±62**
9.32±1.2
14.15±4.0**
1790±560
1890±580
1.20±0.27
1.40±0.28*
卡曼素组
30
治前
治后
1810±72
2010±60*
9.32±1.3
10.0±1.0*
1792±562
1800±540
1.20±0.28
1.30±0.20
治疗前后对比:* P<0.05,* * P<0.01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P>0.05,无显著差异。两组织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A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PHA皮肤试验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
临床疗效:玉屏风散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4~6个月随访,没再发生上感者37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者50例,无变化者3例。总有效率为96.7%。卡曼素对照组经1个疗程治疗后4~6个月随访,没再发生上感者4例,上感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者17例,无变化者9例。总有效率为70%。经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玉屏风散疗效优于卡曼素口服液。
张氏
[68]采用加味玉屏风散防治小儿反复上呼吸道感染53例并进行对照观察,效果满意,选择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平均每月发病1~3次,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小儿,中医辨证具有脾肺气阴两虚主证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抽样将100例患儿分为两组。治疗组53例,男30例,女23例,年龄1.5~4.5岁,其中1.5~3岁者41例,上呼吸道感染平均每月1~2次者44例,~3次者9例。对照组47例,男31例,女16例,年龄1.5~5岁,其中1.5~3岁者37例,上呼吸道感染平均每月1~2次者40例,~3次者7例。治疗组:玉屏风散加味:黄芪24g,炒白术16g,防风8g,白茯苓16g,鸡内金10g,五味子8g,共为细末,过筛装瓶备用。<3岁每次5g,>3岁每次7g,每日1次,温开水冲服,疗程为2个月,追踪半年以上。对照组:左旋咪唑每月1.25~2.5mg/kg,分3次口服,服2d停5d,疗程为两个月,追踪半年以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未再复发持续3个月,与以往比较体力恢复、体重增加;有效: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有复发,但症状轻,上感次数减少1/2以上;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结果:治疗组:显效34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9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年龄在1.5~12岁,诊断均符合1987年全国儿科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标准,接受玉屏风散治疗。用原方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日后,续服玉屏风口服液,每次1支,日3次,连续1月为1疗程。1个疗程后4~6个月随访,未再发生上感者37例,占41.2%;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者50例,占55.5%;无变化者3例,占3.3%。总有效率98.3%。其疗效显著高于同时设立的卡曼素口服液常规用量治疗组(总有效率70%)
[69]。
遂氏观察了本药与人体丙种球蛋白预防反复性感冒的效果比较,各选病例20例,体虚气弱甚者加桂枝、白芍,其中玉屏风散组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2例;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3例。结果表明:本药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方面与丙种球蛋白无显著性差异
[70]。
方氏报道,用本药预防小儿体弱反复呼吸道感染,效果良好。先观察32例,服药3.5月,总有效率96.9%。又观察53例,重复上述治疗有效率94.3%。体弱儿与正常儿相比,IgG、IgM无明显降低,部分患者在服药IgA明显增加,而IgG则有所下降。表明本方预防体弱儿呼吸道感染的效果与其促进体内IgA升高有关[28]。刘氏对30例体虚感冒小儿用复方玉屏风糊剂敷脐预防观察,以半年多的临床随访,发现用药后呼吸道感染率大为减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有效率为93%
[71]。
经临床诊断“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共32例。男20例,女12例。1~3岁18例,3~7岁10例,7~12岁4例,其中3岁以下婴幼儿18例占56%。包括有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史者5例,复发性气管炎史者15例,喘息性支气管炎史者2例,感染性支气管哮喘3例,反复肺炎7例。人工喂养史26例,有湿疹史者10例。对照组为有明确疗效的口服小儿麻痹(脊髓灰质炎)糖丸组,共30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与童康片组基本一致。全部病例在治疗前后均作免疫功能测定,包括IgA、IgG、IgM、IgE,3例作了E玫瑰花试验及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在呼吸道感染期应用抗生素及化痰药物等治疗的同时应用“童康片”,在感染控制后单独使用“童康片”。3个月为1个疗程,本组患儿服用1个疗程者13例,2个疗程者19例。药物剂量,3岁以下每次服3片,每日两次;3岁以上每次4片,每日2次,每片0.2克。全部病例经用用童康片后,多数患儿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减少,症状减轻,体重增加,食欲改善。免疫指标检查32例治疗前均偏低,尤以IgA、IgG降低明显,治疗后28例IgA、IgG有上升(占87.5%),其中25例已达正常值,3例改变不大,1例略有下降(反复肺炎2次)。免疫指标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临床疗效:显效(症状明显改善,无发病)12例,有效(症状改善,发病显著减少)17例,无效(症状无改善)3例。治疗组、对照组疗效详见表12-15-5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P>0.05)。
表12-15-53 疗效表
组别
有效例数
无效例数
合计
有效率(%)
童康片
儿麻糖丸
合计
29(29.42)
28(27.58)
57
X2=0.15
3(2.58)
2(2.42)
5
0.75>
32
30
62
P>0.05
90.6
93.3
91.94
总有效率为90.6%,与有明确疗效的口服小儿麻痹糖丸组相对照,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认为童康片具有促进免疫作用、调节免疫的双向调节作用和抗感染作用[72]。卢氏应用玉屏风合剂治疗经常反复上感者137例(重度80例,中度46例,轻度11例),每次10~20ml,每日2~3次口服,小儿酌减。3个月为1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9.8%。治疗前后测定免疫功能,其中IgG由181.28±61.59→203.59±67.92(P<0.05),CH50由83.40→127.66(P<0.05),具有临床意义
[73]。李氏等报告正气先虚复感风寒,用本方合桂枝加葛根汤主治,疗效持久且巩固。素体气血虚复感者适用本方加小柴胡汤;脾肾阳虚,寒客肌表,少阴病反发热者,用本方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显效。中虚气馁外感,用本方合补中益气汤收标本同治之功。气血两亏畏风上感者用十全大补汤时,以防风易桂枝则效果更佳;肝肾阴虚、感冒频发者用六味地黄汤或归脾汤时,方中去山萸肉合本方则疗效甚好
[74]。
孟氏
[75]对15例属常患者感冒、气管炎及肺炎等的体弱病儿试服玉屏风散加牡蛎、山药、陈皮预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5个月随访观察,发现药后呼吸道感染率大为减少,药效功能持续3个月左右。
应用加味玉屏风散(黄芪30g,白术20g,防风20g,甘草6g)在感冒发生的高峰季节里,给罹患感冒的矽肺病人内服,观察3年,累积106例,与往年同期未服预防感冒药之102例相比,发病率由40%下降为7.5%,经统计学处理P<0.01;又随机对其中26例抽取服药前后的静脉血液,测定免疫球蛋白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P<0.01,表明该药对IgG升高有促进作用
[31]。
另有多篇报道本方或加味,或与西药合用,以散、颗粒、糖浆内服治疗或预防小儿或成人反复上感,呼吸道感染
[76~83]或用本方加味制成膏按摩预防小儿感冒
[84]。
2.防治支气管炎
季氏等
[85]用玉屏风加味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50例,男47例,女3例;年龄最小55岁,最大82岁;病史最短5年,最长40年。全部病例符合《内科学》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0例,合并肺心病8例。按中医辨证,50例均有肺气虚症状,临床表现为活动后易气短,易感冒,四肢乏力,或有恶风,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边有齿印。兼有肾虚(除有上述症状外,并可见腰膝酸软,动则气急,四肢不温,怕冷等)者27例。全部病例均有反复发作史,以冬季多发。每年发作1~2次2例,2~8次34例,8次以上14例。以玉屏风散加味为方:黄芪20g,白术、防风、人工虫草菌丝各10g,菟丝子、仙茅、淫羊藿各15g,川贝母6g。夹有痰湿加陈皮、半夏各10g。于感染后的恢复期或缓解期服用(一般每年10月左右开始服),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轻症患者可直接服用玉屏风口服液10ml。每日3次。所有病例均观察2~3个冬春。观察:咳、痰、喘症状是否减轻。于治疗前后各查免疫球蛋白IgA,尿17羟醛固醇,17酮醛固醇的含量。比较防治前后同期发作次数。50例经3个疗程治疗,结果:显效(自觉原有咳、痰、喘症状基本解除,体力、精力较治疗前1年同期明显改善,1年内未再有急性发作;治疗后复查IgA、尿17羟醛固醇、17酮醛固醇含量均有所增加)8例;有效(服药后原有咳、痰、喘症状明显减轻,体力、精力有所改善,发作次数及程度较前年同期减少;复查IgA、尿17羟醛固醇、17酮醛固醇无明显改变)36例;无效(治疗后症状及发作次数无改善)6例。总有效率为88%。疗效与治疗前每年发作次数的关系见表12-15-54。
表12-15-54 玉屏风散预防慢支的疗效与治疗前每年发作次数的关系
发作次数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有效率(%)
1~2
2~8
>8
2
34
14
2
6
0
0
27
9
0
1
5
100.00
97.06
64.29
疗效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关系见表12-15-55。
表12-15-55 玉屏风散预防慢支的疗效与合并肺气肿、肺心病的关系
例数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有效率(%)
单纯慢性支气管炎
合并肺气肿
合并肺气肿、肺心病
30
12
8
5
2
0
24
8
5
1
2
3
96.67
83.33
62.5
运用玉屏风散片剂经临床双盲对照法治疗21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未感冒及流感发病例次少于对照组,P<0.01,前者随疗程增加发病例次递减。治疗组各项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达70.1%~88.6%,而对照组则为21.2%~55.6%,两者差异非常显著。治疗组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T-淋巴细胞转化率、E-玫瑰花结形成率、PHA皮试各项指标均明显增长,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
[40]。
应用加味玉屏风冲剂治疗缓解期病员33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3例病员均由门诊及病房收集。年龄42~84岁,平均64.9岁;病程3~20年不等;病情属轻度者10例,中度者12例,重度者17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慢性支气管炎临床专业会议1979年修订诊断标准。患者于服药前及服药4周(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有关症状变化,包括易感冒、自汗易汗、恶风、气短、咳嗽、喘息、大便常规、食欲情况。以上症状均按标准予以半定量积分评定,分为严重3分,中度2分,轻度1分,无症状0分。并在治疗前后各抽血1次,分别检测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淋巴细胞转化率、血清IgG、IgA、IgM、T细胞亚群。治疗方法:加味玉屏风冲剂(每包相当于所含生药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当归20g),每日2次,每次1包。治疗结果: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4.8%。其中临床控制(症状积分好转90%以上)2例;显效(症状积分好转60%~90%以上)12例;有效(症状积分好转30%~50%)14例;无效(症状积分好转小于30%75例。检测免疫指标疗效:各项免疫指标治疗后比治疗前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30]。
钟氏应用本方加味防治小儿气管炎,观察330例
[86],杨氏等治疗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63例[87],黄平报道用玉屏风口服液治疗慢性支气管炎30例
[88],均获良好。
3.治疗咳喘
咳嗽变异型哮喘是一种非典型哮喘。主要表现为临睡、午夜、清晨阵发性咳嗽。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干咳少痰,夜间或晨起发作,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征象,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用支气管扩张可使咳嗽发作缓解;有个人过敏史或家族过敏史。陆氏[89]共治疗120例,男性86例,女性34例;年龄<3岁24例,3~7岁74例,>7岁22例;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5个月。咳嗽情况:临睡、午夜、清晨均阵发性咳嗽者32例,临睡及清晨咳嗽者65例,单纯午夜咳嗽者13例,午夜及清晨咳嗽者10例。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清晰者88例,两肺呼吸音粗糙者32例,血白细胞计数>10×109/L20例(主要是<2岁的婴幼儿),<10×109/L100例。胸片:120例两肺均未见器质性病变。个人过敏史(包括过敏性鼻炎、皮肤湿疹)75例,家庭过敏史45例。用药情况:120例均应用2~3种抗生素和镇咳药,效果不明显或有短暂疗效。62例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复方氯喘、博利康尼等),可使咳嗽缓解,曾用酮替芬68例,也可缓解咳嗽,尤其以早、晚咳嗽为主的患儿。中医辨证:肺脾气虚型78例,肺虚气弱型42例。肺脾气虚型:以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白术、防风、茯苓、半夏、陈皮、太子参、桃仁、杏仁、紫菀、款冬花、白前等。肺虚气弱型:以玉屏风散合生脉饮加减。常用药:黄芪、白术、防风、北沙参、太子参、五味子、麦冬、紫菀、款冬花、丹参、川贝母、桃仁、杏仁、海浮石等。显效:服用中药7~14剂后,咳嗽偶作或停止。有效:服中药7~14剂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无效:服用中药7~14剂后,咳嗽未见明显好转。显效28例,有效8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1.7%。
吴氏等
[90],采有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103例,其中男38例,女65例;年龄16~67岁;病程最长40年,最短2年;103例中冬春发病55例,常年发病21例,夜间发病15例,其他12例;外源型24例,内源型28例,混合型51例;轻度46例,中度36例,重度19例。药物组成:黄芪30g,白术20g,防风10g,当归12g,赤芍18g,陈皮6g。按上药比例配为散剂,每次服6~9g,每日2次,适量蜂蜜调服及温开水送服。在发病季节前2~3个月开始预防性服药,90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长年发病者与其他药物同时服务,服药时间需适当延长,坚持服药在1年以上。如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中度以上的发作,可停服此药,在此方基础上辨证施治给以汤剂,或西医常规治疗,待症状缓解后再服此药。临床控制:哮喘症状完全缓解,即使偶有轻度发作不需用药即可缓解;显效:哮喘发作较前明显减轻,仍需用皮质激素或支气管舒张剂,但只需既往用药量的1/3;好转:咳喘症状有所减轻,仍需用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用药量不能少于原来的1/2;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者。临床控制29例,显效43例,好转2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1.2%。
李氏
[91]采用哮喘证缓解期调理的方法,从肺脾肾三脏着手,长期服用玉屏风散,治疗20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0~73岁,平均40岁。病史最短8个月,最长25年,平均9年。辨证:寒饮伏肺2例、痰热壅肺3例、肺脾气虚10例、脾肾阳虚5例。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内源性11例,外源性4例;喘息性支气管炎5例。急性发作期:以西医治疗为主,吸氧、抗生素、扩张支气管及祛痰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本组同时加玉屏风散(黄芪18g,白术6g,防风6g,共为粗末,水煎服,每日1剂)。缓解期:以玉屏风散为主,上方量加倍,共为细粉,每次服粉剂10~15g,每日12次,白水送下。开始2个月持续服用,从第3个月起间断服用,用1周停3~5d或用2周停1周。疗效标准:近期治愈:只服用玉屏风散而不用其他药,或停用玉屏风散半年以上,哮喘无发作者。显效:只服玉屏风散,偶尔有发作,用少量扩张支气管药即能很快好转者。有效:只服玉屏风散,哮喘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者。无效:服用玉屏风散两月,哮喘无任何好转者。结果:近期治愈7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
何氏
[92]采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支气管哮喘。48例中,门诊病人32例,住院病人16例,男35例,女13例,年龄最大的58岁,年龄最小的12岁;病程最长的18年,最短的半年;继发过敏性鼻炎17例,皮肤湿疹5例,花粉症8例,支气管炎7例,肺心病3例。方药:黄芪30g,白术、防风、地龙、紫菀、五味子、乌梅、苏子、陈皮、半夏、紫石英各10g。随证加减:鼻塞流涕者加辛夷、苍耳子、蝉衣;痰黄稠者加黄芩;胸闷加瓜蒌、枳壳;顽痰加海浮石、大贝;久病或年老肾虚者加胡桃肉、熟地等。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25例:哮喘控制,哮鸣音消失;好转17例:哮喘缓解,或发作次数减少;未愈6例:症状无变化。
谢氏治疗感冒后咳嗽40例,病程3d~6个月。年龄在9个月~66岁之间。以本方加沙参、百部、麦冬各10~15g,紫菀、款冬花、枳壳各10g,射干6~10g,生甘草3g为基本方。伴流涕者加羌活,发热者加贯众、板兰板,咳嗽1个月以上者加五味子,痰中带血者加仙鹤草。每日1剂,分3次服。结果:治愈32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平均服药4剂
[93]。黎氏用本药合二陈汤加附子治疗风寒咳嗽200例,有效率95%
[94]。张氏报道,在参苏理肺丸的基础上,加本药治疗风寒咳嗽,疗效颇佳
[95]。李氏应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脾肺)气虚邪恋之肺炎喘嗽患儿1例,服药3日病情好转,再服6剂痊愈。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虚实夹杂哮喘患儿1名,服药6剂痊愈。本方加味(黄芪18g,白术、防风、荆芥、半夏、陈皮、茯苓、炒地龙各9g,瓜蒌12g,川贝6g,金银花12g,生石膏18g,水煎服)治疗脾肺气虚,营卫不和,复感外邪之咳嗽患儿1名,3剂好转,再3剂痊愈
[96]。本方加味(黄芪15g,炒白术12g,防风10g,党参15g,茯苓15g,炙甘草5g,陈皮9g,法半夏9g)治愈因肺气虚弱,卫表不因,宣肃无权,水道不通,导致脾失健运,聚湿生痰所致之咳嗽1例
[97]。应用黄芪、白术、防风、怀山药、胡颓子叶、蔓荆子、鬼箭羽,水煎服,每日1剂。或研末制成蜜丸,每次10g,每日服3次,连续3~6个月,治疗喘性支气管炎取得良好效果
[98]。贾氏用玉屏风散合巩堤丸加减治疗膀胱咳24例。服药1~2个月后,14例痊愈(咳嗽、咳则尿出消除,随访1年未复发);6例好转(症状减轻,或愈后1年内复发),4例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99]。
另有多篇报道以本方为主化裁防治小儿哮喘、咳嗽
[100~105],均获满意疗效。
4.治疗肺气肿、肺心病
毛氏等[106]采用玉屏风散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并以多抗甲素作为阳性对照进行临床观察。纳入标准:按全国慢性阻塞慢性肺病诊断标准选择患者;中医辨证属气虚证者;年龄18~75岁者;住院及专科门诊定期复查患者。排除标准:年龄<18或>75岁者:合并心、肝、肾及血液系统严重疾病者;神志不清不能配合或不易坚持服药者。按全国统一诊断标准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62例。查随机表将患者分为玉屏风散治疗组,多抗甲素对照组。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祛痰止咳、解痉平喘等治疗,部分患者加用抗生素,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紊乱。玉屏风散治疗组:服用玉屏风散颗粒,每次服3g,每日3次,30d为1疗程。多抗甲素对照组:服用多抗甲素,每次服10mg,每日3次,30d为1疗程。观察期间停止使用补益中药及免疫增强或抑制剂。由固定医务人员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0d、20d、30d对患者进行症状、体征观察并作记录。治疗前后测定免疫指标,作肝功能、心电图、血和小便常规检查各1次。观察有无恶心、呕吐、黄疸、出血、皮疹、发热等症状及体征,并作记录。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根据记分计算好转在60%以上);实验室检查指标显著改善。好转: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根据记分计算好转在30%以上);实验室检出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实验室检查指标无好转或加重。结果见表12-15-56。
表12-15-56 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观察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例(%)
例(%)
例(%)
玉屏风散组
多抗甲素组
33
29
21(63.64)
20(68.97)
11(33.33)
8(27.59)
1(3.03)
1(3.44)
(96.97)
(96.55)
表12-15-56结果表明,玉屏风散及多抗甲素两组患者显效率分别为63.64%、68.97%;总有效率分别为96,97%、96.55%。两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疗效相当。
表12-15-57 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症状评分的变化(±s)
组别
n
症状评分
治前
治后
平均下降分数
玉屏风散组
多抗甲素组
33
29
14.45±5.53
14.86±5.48
4.94±3.40**
4.69±5.35**
9.52±4.19
10.21±4.25
与治疗前相比:**P<0.01
表12-15-57 表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表现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极显著好转(P<0.01)。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说明疗效相当。
表12-15-58 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前后体液免疫的变化(±s)
组别
n
IgG(G/L)
IgA(G/L)
IgM(G/L)
IgE(IU/ml)
玉屏风散组
33
治前
治后
13.17±3.26
14.22±3.12*
2.47±0.12
2.67±0.12
1.41±0.54
1.64±0.70**
198.72±191.02
165.08±151.93
多抗甲素组
29
治前
治后
11.88±3.05
12.69±2.22
2.65±1.55
2.58±1.38
1.36±0.87
1.46±0.73
143.13±67.97
105.46±112.72*
与治疗前相比:* P<0.05,** P<0.01
表12-15-5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补体及细胞免疫的变化(±s)
组别
n
C3
C4
OKT3(%)
OKT4(%)
OKT8(%)
玉屏风散组
33
治前
治后
0.80±0.21
0.89±0.23*
0.26±0.07
0.24±0.07
50.00±8.42
51.73±9.69
39.18±5.46
39.33±5.59
25.12±5.91
25.88±6.33
多抗甲素组
29
治前
治后
0.87±0.24
0.87±0.19
0.24±0.06
0.24±0.08
47.00±7.58
45.14±7.18
38.66±4.91
33.45±8.02
22.31±4.51
20.24±5.23
与治疗前相比:* P<0.05
表12-15-59 表明,玉屏风散组患者经治疗后,IgG、IgM、C3较治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IgA、OKT
3、OKT
4、OKT
8有上升趋势;IgE、C4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抗甲素组患者经治疗后除IgE有明显下降(P<0.05)外,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玉屏风散颗粒对提高血清IgA、IgM、C3明显优于多抗甲素。
表12-15-60 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前后体液免疫的变化(±s)
组别
n
IgG(G/L)
IgA(G/L)
IgM(G/L)
IgE(IU/ml)
玉屏风散组
20
治前
治后
13.25±3.44
14.68±2.49*
2.31±0.94
2.55±1.00
1.39±0.43
1.52±0.53
215.39±220.76
168.09±160.61
多抗甲素组
13
治前
治后
12.43±2.53
13.27±2.12
2.38±1.04
2.37±0.97
1.57±0.79
1.72±0.64
144.52±146.91
113.71±89.08
与治前相比:* P<0.05
表12-15-61 两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治疗前后补体及细胞免疫的变化(±s)
组别
n
C3
C4
OKT3(%)
OKT4(%)
OKT8(%)
玉屏风散组
20
治前
治后
0.76±0.18
0.88±0.17**
0.26±0.08
0.24±0.05
50.65±7.78
50.95±9.48
40.00±4.70
37.20±10.41
24.90±5.45
25.90±6.66
多抗甲素组
13
治前
治后
0.90±0.27
0.89±0.18
0.24±0.05
0.24±0.06
48.08±9.26
45.77±7.38
35.54±5.72
31.46±10.74
22.62±4.89
19.92±5.96
与治疗前相比:* * P<0.01
表12-15-61表明,慢性支气管炎组中各项免疫参数仅玉屏风散组患者经治疗后,IgG、C3有较显提高(P<0.05;P<0.01),其余各参数均无明显变化。多抗甲素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免疫数均无明显变化,表明玉屏风散颗粒对提高机体体液免疫作用优于多抗甲素组。
表12-15-62 两组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体液免疫的变化(±s)
组别
n
IgG(g/L)
IgA(g/L)
IgM(g/L)
IgE(IU/ml)
玉屏风散组
13
治前
治后
13.06±3.09
13.52±3.92
2.72±1.62
2.85±2.03
1.43±0.69
1.82±0.89*
173.08±137.69
160.46±143.61
多抗甲素组
16
治前
治后
11.44±3.43
12.22±2.25
2.88±1.87
2.76±1.65
1.20±0.93
1.25±0.79
142.00±188.12
98.75±131.39
与治疗前相比:* P<0.05
表12-15-63 两组肺心病患者治疗前后补体及细胞免疫的变化(±s)
组别
n
C3
C4
OKT3(%)
OKT4(%)
OKT8(%)
玉屏风散组
13
治前
治后
0.87±0.26
0.91±0.32
0.26±0.06
0.24±0.09
49.00±9.56
52.92±10.26
37.92±6.45
40.15±5.27
25.46±6.79
25.85±6.07
多抗甲素组
16
治前
治后
0.85±0.22
0.86±0.20
0.23±0.07
0.23±0.09
46.13±6.06
44.63±7.22
37.56±4.10
35.06±4.64
22.06±4.33
20.50±4.75
由表12-15-62可见,肺心病患者仅玉屏风散组中IgM治后较治前有显著提高(P<0.05),其余均无显著变化(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指标玉屏风散组较多抗甲素组为好。实验室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常规、心电图及小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副作用: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发热、皮疹、出血、黄疸等症状和体征。
以上结果表明,玉屏风散颗粒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疗效与多抗甲素相当。在提高免疫指标方面明显优于多抗甲素。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陈氏报道治疗慢性肺心病109例,分两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57例,西医组52例。两组均用抗生素、止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等西药;中西医结合组还根据本证、标证分型服用中药。心肺虚型用玉屏风散加紫菀、百部各9g,鱼腥草、丹参各15g,桂枝6g。结果:中西医结合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P<0.01),两组有显著差异
[107]。
王氏用本方加味预防肺心病急性发作48例
[108],王氏用玉屏风散预防慢性肺心病缓解期并发呼吸道感染
[109],效果良好。
5.治疗发热
谢氏报道应用本方加当归、赤芍、桂枝各10g,党参12g,牡蛎20g,炙甘草5g,重用黄芪(45g)治愈劳倦伤气、经行发热1例,8剂而愈
[110]。徐氏用本方加味(加桂枝、白芍、金银花10g,当归15g,甘草(6g),姜枣为引,治疗人工流产后发热1例,服5剂而愈。并治疗长年低热患者,证属营卫失和。以本方加桂枝、白芍各15g,炙甘草、薄荷各6g,姜枣为引子,服药6剂而愈
[111]。
6.治疗汗症
魏氏
[112]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复感儿)汗证62例,获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参照1988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符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并且有明显出汗症状者。62例皆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1周岁内18例,2~3岁38例,4~7岁6例;临床表现:上呼道感染48例,下呼吸道感染14例;1年内反复呼吸道感染达10次以上者50例,半年内达6次以上者12例;每次感冒病程1周内22例,2周40例;多汗62例,纳呆少食41例,面色萎黄或黄白28例,贫血6例,佝偻病10例。基本方:黄芪10g,白术6g,防风3g,桂枝3g,白芍药6g,龙骨10g,牡蛎10g,党参10g,麦门冬6g,五味子6g,甘草3g,红枣5枚。水煎分服,每日1剂。该方是由玉屏风散(《丹溪心法》)、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及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三方组合化裁而成。精神倦怠,食欲不振,面色少华重用参、芪,加山药以健脾益气;口渴、虚烦不眠可加重生脉散用量,并加石斛、芦根;夜惊不宁,动则汗出更甚者加重龙骨、牡蛎用量,并加酸枣仁、石菖蒲;积滞内停,腹胀腹痛,纳呆不食可加保和丸。服药10日后观察随访判定疗效。结果:显效21例:出汗消失,呼吸道感染次数每年少于3次者;有效37例:出汗消失或明显减少,呼吸道感染次数每年少于6次;无效4例:出汗稍减轻或同治疗前,呼吸道感染次数每年10次以上。
陈氏
[113]用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化裁治疗体虚自汗、盗汗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7~14岁11例,15~45岁23例,46~60例16例。病程5d~1年。盗汗21例,自汗17例,自汗盗汗1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体弱纳少,气短神疲,心悸少寐,动则大汗或寐则汗出。面色㿠白无华,舌质淡或舌质红,少苔,脉细虚或细数。处方:黄芪、党参、煅牡蛎(先煎)各20g,麦冬、白芍、浮小麦各15g,白术、防风、山药各12g,五味子、大枣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6剂。若阴虚内热加生地黄、地骨皮;血虚加熟地黄、何首乌;阳虚加制附子。50例中,治愈(症状消失,自汗、盗汗止)43例,好转(症状减轻,自汗、盗汗减少)7例。
时氏报告治疗虚证小儿多汗证148例,按随访107例计,其中治疗组56例用本方加大枣15g,糯米根9g,煅龙牡各30g,党参12g。对气阴两虚,或阴虚者加当归、五味子。对照组51例用消汗方:山楂、六曲、香谷芽各9g。两组均日服1剂(合剂),服药2~8周。结果:治疗组56例中痊愈33例,显效20例,无效3例,治愈率58.9%,有效率94.6%,对照组51例中痊愈4例,显效21例,无效26例,治愈率7.8%,有效率49%。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114]。
马氏治疗顽固自汗1例,病史5年,证属气虚自汗。用本方加乌梅、山楂各15g,服5剂后有好转;再加麻黄6g。服3剂后自汗止,麻黄减至3g,服5剂痊愈,无复发
[115]。刘氏以本方加党参、当归、红枣治疗外科术后自汗患者,平均5剂收效
[116]。张氏治疗1例患者子宫肌瘤术后怕风易汗出,四肢麻木,病已1年有余。用本方合桂枝汤治疗6个月,汗止、肢麻减轻
[95]。徐氏用玉屏风散加浮小麦,麻黄根等,治疗肺结核盗汗,取得满意疗效。认为本方可作为肺结核盗汗的常用方
[117]。时氏治疗小儿多汗症88例。其中气虚型(35例)以本方加大枣15g,糯米根9g,煅牡蛎、龙骨各30g;气阴两虚型(40例)加五味子4.5g,当归9g。疗效满意
[118]。
7.治疗心肌炎
给药方法:健康志愿者,在取得临床基本资料(如确诊近期无感冒,体检、心电图以及NK细胞活性%正常)后,服玉屏风散15g,每日2次,1周后复查NK细胞活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取得上述临床基本资料后,服玉屏风散15g,每日2次;生脉饮10ml,每日2次。2~3月后复查NK细胞活性及心电图等。
健康志愿者NK细胞活性:20例健康志愿者服药前的平均值17.84±1.93(%,下同);服药后为23.37±1.45(P<0.05)。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NK细胞活性: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服药前的平均值为12.26±1.31,NK细胞低于14%者24例占80%,其中低于10%者15例,占总数的50%;服用玉屏风散生脉饮2~3个月后复查,NK细胞活性普遍上升,平均值为31.99±4.2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
临床症状的改善: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在服用玉屏风散及生脉饮后,心悸、胸闷、乏力、低热和关节酸痛等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胸闷者21例,经治疗后15例消失,4例改善,2例无变化;心悸者22例,治疗后16例消失,6例改善;气短者14例,治疗后8例消失,4例改善,2例无变化;严重乏力者12例,治疗后8例消失;低热者5例,治疗后均消失;关节酸痛者14例,治疗后12例消失,2例无变化。
心电图的改善: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治疗前有窦性心动过速者5例,治疗后均获缓解;频发室早搏者22例,治疗后除3例无改变外,余14例早搏消失,5例改善;短阵室速者3例于治疗后均消失;窦房传导阻滞者3例,于治疗后2例消失,1例改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中,1例恢复,2例转为Ⅱ度;Ⅱ度2型者2例,治疗后均改善[41]。
陈氏[42]用CB1~6病毒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微量中和试验,结果表明,本组650例患者均为CB1~6中有1株或2株阳性者。其中B2≥1:25者13例。≥1:512者18例,≥1:1024者8例,B3≥1:256者1例;B4≥1:256者16例,≥1:512者10例,≥1:1024者9例。60例患者临床上均有程度不等的心悸、胸闷、气短等主诉,并有反复感冒、倦怠、乏力等症状。心电图示,有频发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短阵室性心动过速、ST段及T波改变,少数病例伴有房室传导阻滞。治疗方法:组方原则为按体外中药筛选结果,以提高NK细胞活性高的中药为主,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加味组成。处方黄芪10~15g,白术、防风、北沙参、麦冬各10g,五味子6g。阳气不足、心动过缓或见传导阻滞者加菟丝子、仙茅各10g,石菖蒲6g;心神不宁或心动过速者加枣仁10~15g,远志6g;心律紊乱、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者加苦参6~10g;胸痛者加元胡6g;舌有瘀点者加王不留行10g;胸闷加瓜蒌皮10g,薤白皮6~10g。每日1剂,持续服用3~6月。对无胸闷胸痛,无心律失常而临床见有气虚、乏力、自汗、感冒反复发作的患者,或仅见心电图ST-T变化者,可口服玉屏风散冲剂15~30g,每日1~2次,持续服用3~6月。观察方法:患者服药前后NK细胞活性的变化(LDH释放法),记录临床症状和心电图的改变。上述检查于服药前及服药后2~3月各查1次。治疗结果:60例患者在治疗前NK细胞活性平均9.75±5.44%;服玉屏风散为主的中药2~3月后复查,NK细胞活性平均提高至23.23±10.88%。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治疗后60例患者的心悸、胸闷、乏力、低热等症状均有改善。胸闷者56例,治疗后胸闷消失40例,改善10例,无改变6例;心悸50例,治疗后消失32例,改善10例,无改变8例;乏力明显者34例,治疗后消失24例,改善8例,无改变2例;低热11例,治疗后平均消失。治疗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12例,治疗后均缓解;频发室性早搏35例,治疗后消失28例,明显减少2例,无好转5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治疗后全部消失;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治疗后消失2例,改善1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者3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转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治疗后均有改善。
8.治疗过敏性鼻炎
李氏
[119]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6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68例中,男28例,女40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12岁,22~30岁占60%;病程2~3年12例;5~10年31例,10~15年8例,15~20年12例,20年以上5例;合并哮喘8例,荨麻疹5例,皮肤划痕征1例。本组病例均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涕、嗅觉减退或丧失。有季节性或常年反复发作病史。均经五官科检查确诊。玉屏风散加减:黄芪18g,防风12g,白术12g,当归9g,柴胡9g,桂枝9g,白芍9g,郁金6g。急性发作期,鼻塞重,打喷嚏频繁,鼻涕多、呈水样,鼻粘膜肿胀明显者加辛夷花、苍耳子、麻黄,并重用柴胡、防风;鼻粘膜潮红,鼻涕粘白者黄芩、丹皮;兼见腰膝酸软者加补骨脂、菟丝子、山萸肉、胡桃仁;兼见纳呆、腹胀、便溏者加茯苓、山药、红枣;若妇女月经前后发作明显,鼻粘膜灰暗者加当归、川芎、鸡血藤。每日1剂,水煎服。平均疗程28d。疗效标准:显效:鼻痒、打喷嚏、鼻溢液、鼻塞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鼻粘膜水肿消失,观察3个月未复发;有效:上述症状减轻或大部分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鼻粘膜水肿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加重。治疗结果:显效35例(占51.47%),有效21例(占30.88%),无效12例(占17.65%),总有效率为82.36%。对有效者1年后随访38例,32例疗效巩固,仅有6例复发,复发率为15.79%。
勾氏将在31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中药组250例,其中男性158例,女性92例;年龄15~56岁,平均31.6岁;平均病程5.8年,其中最长者25年;有明显过敏史者占63.7%,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率86.1%。对照组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17~54岁,平均年龄28.9岁;平均病程6年,最长者18年;有明显过敏史者占66.8%,变应原性皮肤试验阳性率为87.6%。诊断标准:根据症状:有鼻痒、喷嚏、流清涕、鼻阻塞、嗅觉减退或伴有流泪、头痛、听力障碍与哮喘等症状。鼻镜检查见粘膜苍白、水肿或充血,鼻腔有清水样分泌物者。突然发作,并有反复发作的病史。过敏体质,有接触过敏原史。鼻分泌物中可查到多量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或鼻粘膜嗜碱性细胞检查阳性者。方剂组成:生黄芪15g,防风10g,白术10g,桂枝6g,蝉蜕10g,辛夷10g,茯苓12g,党参10g,乌梅10g,藿香6g,炙甘草6g。每日1剂,1日3次水煎服。20剂为1疗程。同时配合辛夷液滴鼻,1日3次。对照组内服赛庚定片4mg,1日3次,同时配合1%麻黄素考的松液滴鼻,每日3次,20d为1疗程。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主客观症状,并参考鼻细胞学检查结果,将疗效按评分结果分为级:0级:≤30分;Ⅰ级:31~60分;Ⅱ级:61~80分(>60分有效);Ⅲ级:≥81分者。评分方法:主观症状根据治疗前后自觉症状对比,由患者自己随意评分,满分40分。客观检查由医生根据鼻通气性、鼻粘膜色泽变化、水肿消退以及鼻腔分泌物等,治疗前后对比进行评分,满分40分。治疗前后鼻细胞学测定,凡NBS检出率每下降一个档次为2分,满分20分。结果:中药组0级、Ⅰ级、Ⅱ级、Ⅲ级分别为21例、62例、117例、50例,总有效率66.8%;对照组分别为7例、27例、24例、2例,总有效率43.33%。两组经统计学处理,X2=10.36,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另从NBS检查结果比较可以看出,治疗前中药组阳性218例,对照组阳性者52例,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治疗后中药组阳性者为134例,对照组为43例,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中药组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随访情况:中药组治疗后0.5~1年内随访者计118例,其中半年内复发率27.8%,半年后复发率为38.8%。复发者其发作间隔时间较治疗前为长,而且再次治疗仍有效果,说明加味玉屏风散治疗变应性鼻炎是有效的[120]。
林氏
[29]观察病例皆具有变态反应性鼻炎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如阵发性反复喷嚏,鼻塞,鼻内刺痒,流清涕,鼻粘膜水肿苍白、灰蓝色或淡白,少部分病例鼻粘膜潮红或充血。211例X线副鼻窦摄片,鼻窦呈均匀雾状阴影125例,少部分有粘膜肥厚及息肉样变;正常者63例。本组病例男性122例,女性133例。年龄分布16~73岁,其中30~50岁220例。255例中,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98例,占38.4%;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者157例,占61.6%。病程最长者30年,最短2个月,1~10年共186例。255例中,合并其它变态反应性病变及慢性疾患者163例,占63.9%。其中伴荨麻疹46例,皮肤划痕症6例,皮肤瘙痒症9例,血管神经性水肿8例,湿疹14例,支气管哮喘46例,慢性支气管炎35例,慢性肠炎17例,心动过速22例,偏头痛38例,慢性中耳炎10例。有208例在治疗前做鼻分泌物嗜酸细胞检查,嗜酸性细胞阳性者169例,阳性率81%。嗜酸性细胞10%以下者68例,11%~30%57例,31%~50%25例,51%以上者19例。94例患者在治疗前还做了血浆及鼻分泌物环核苷酸测定,血浆cAMP、cGMP分别为19.94±6.95PM/ml及16.62±10.97PM/ml,而30例正常对照组为28.0±7.57PM/ml及12.52PM/ml(P均<0.01);cAMP/cGMP,患者为2.003±1.4,正常对照组为2.53±0.71(P<0.01)。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鼻分泌物cAMP及cGMP分别是8.72±7.59PM/ml及14.42±13.68PM/ml,正常对照组为10.50±4.5PM/ml(P>0.05)及23.45±6.05PM/ml(P<0.01);变态反应性鼻炎组cAMP/cGMP比值为0.396±0.29,正常对照级为0.52±0.4(P>0.05)。107例患者做了鼻分泌物及血清IgA测定,结果鼻分泌物IgA为0.106±0.105mg/ml,血清IgA为1.267±1.14mg/ml,正常对照组分别为0.17±0.15mg/ml(P<0.05)及1.467±0.45mg/ml(P>0.05)。此外还有45例鼻炎粘膜组织血流测量为79.51±20.53ml/100g/min,105,正常对照组为123.47±30.72ml/100mg/min(P<0.01)。本组病例在用益气固表法治疗前曾经各种抗变态反应及中药治疗者共204例,占80%。全部病例以益气固表为主治疗,予玉屏风散加党参、当归、柴胡、五味子、乌梅等。若为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病程短,鼻塞重,鼻粘膜水肿明显者,佐以祛风通窍,重用柴胡、防风,酌加辛夷、苍耳子、白芷、麻黄、细辛等;鼻粘膜潮红加黄芩、丹皮。若为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病程较长,反复发和,遇凉易犯,鼻塞不重,鼻粘膜轻度水肿或淡白,以益气固表为主;兼脾虚或小儿患者佐以健脾,用云茯苓、山药、红枣等;兼肾虚,晨起即犯或伴哮喘者,则佐以补肾固肾纳喘之补骨脂、淫羊藿、冬虫夏草、紫河车、枸杞子等;若鼻粘膜灰蓝色或暗红,妇女月经前后发作明显者,佐以当归消风汤以活血祛风。每日1剂水煎服,平均疗程30d左右。全组病例用益气祛风痛窍者77例,益气固表者104例,益气健脾者14例,益气壮肾者40例,益气活血者19例。有下列情况配合局部用药(西药)或手术治疗: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影响鼻腔通气引流者。鼻甲增生明显,影响通气者。鼻窦混合感染者。鼻溢液多者。哮喘发作者。255例中配合西药或手术治疗者96例,占37.6%。全部病例未用抗组胺及肾上腺激素等药物。
痊愈: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鼻腔功能恢复或部分恢复,经观察3个月未发作。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经观察1年未发作者。控制:症状与体征消失,鼻功能全部或部分恢复,但观察时间未达上述期限。有效:症状明显减轻或已控制,仍在治疗中。
痊愈106例(41.6%),控制72例(28.2%),有效38例(14.9),有效率达84.7%;无效者39例(15.3%)。复查血清及鼻分泌物IgA含量,可见治疗后IgA明显升高,分别从治疗前0.106±0.105mg/ml及1.267±1.136mg/ml上升至0.141±0.11mg/ml及2.061±1.417mg/ml(P均<0.01),治疗前后差异非常显著。我们还复查了血浆及鼻分泌物环核苷酸含量,并与治疗前对比,结果见表12-15-64,12-15-65。
表12-15-64 治疗前后血浆环核苷酸对比(±s)
cAMP pmol/ml
cGMP pmol/ml
cAMP/cGMP
治疗前
治疗后
P
19.94±6.95
22.7±13.13
>0.05
16.62±10.97
7.86±4.82
<0.01
2.003±1.40
2.62±1.54
<0.01
表12-15-65 治疗前后鼻分泌物环核苷酸含量对比(±s)
cAMP pmol/ml
cGMP pmol/ml
cAMP/cGMP
治疗前
治疗后
P
8.72±7.59
9.6±7.8
>0.05
14.42±13.68
11.43±8.40
<0.05
0.936±2.89
0.573±0.405
>0.05
从上表可以看出,治疗后血浆cAMP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血浆cGMP降低、cAMP/cGMP提高,皆有统计意义,鼻分泌物cGMP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余皆无明显变化。
此外治疗后还复查了鼻粘膜血流量,结果由治疗前75.51±11.27ml/100mg/min升至112.21±28.08ml/100mg/min(P<0.01)。
林氏
[64]又进行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的临床和实验观察,临床495例中男性239例,女性256例。年龄10~75岁,以20~50岁者最多,占86.3%。病程1个月~30年不等,以1~10年为多,占73.7%。
具有典型的发作史及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阳性家族过敏史,或合并有其他过敏疾患,或发作时可追溯诱因;有关辅助化验检查阳性,如皮肤过敏原试验、鼻分泌物嗜酸细胞计数、血清或鼻分泌物IgE测定等。495例患者均符合上述标准,其中属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170例(34.3%);常年性鼻炎变态反应性鼻炎180例,自主神经鼻炎92例,不明确者53例。495例患者中有373例在给予补气固表治疗前,曾用扑尔敏口服治疗做为自身对照。扑尔敏每日3次,每次4mg,共用2~4周。服药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控制或减轻者216例(57.9%),但停药后2周内全部复发;治疗中有293例(78.6%)出现嗜睡、头晕、口干等副作用。全部495例均以补气固表为主进行治疗,方用玉屏风散加减:黄芪、防风、白术、党参、柴胡、当归、五味子、乌梅、菖蒲、郁金。若为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或常年性鼻炎急性发作期,鼻塞重、打喷嚏频繁、鼻涕多而呈水样、鼻粘膜肿胀明显者佐以祛风通窍,可酌加辛夷、苍耳子、麻黄、细辛,并重用柴胡、防风;鼻粘膜潮红,鼻涕粘白者加黄芩、丹皮。若为常年性鼻炎,病程缠绵,遇冷即犯或晨起发作,反复打喷嚏、流清涕,或季节性鼻炎急性发作期后鼻粘膜淡白、鼻塞不明显者补气固表为主;若兼脾虚,兼见纳呆、腹胀、便溏者应补气固表健脾,加茯苓、山药、红枣等;若兼肾虚,兼见腰膝酸软或伴支气管哮喘应补气固表壮肾,加淫羊藿、补骨脂、冬虫夏草、核桃仁、紫河车等;若为常年非变态反应性鼻炎,妇女月经前后发作明显、鼻粘膜灰暗者应补气固表兼养血祛风,佐以当归消风汤。每日一剂,平均疗程为30d。全组病例单纯用补气固表治疗者224例,用补气固表佐以祛风通窍治疗者93例,用补气固表健脾治疗21例,用补气固表壮肾治疗者91例,用补气固表兼养血祛风治疗者66例。
有下列情况时配合局部应用西药或手术:鼻粘膜肿胀明显者局部点1%麻黄素;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或经治疗症状控制,但鼻甲肥大影响通气者予以手术治疗;鼻窦混合感染行鼻窦穿刺手术治疗。495例中配合上述治疗者176例(35.5%)。全部病例未用抗组胺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脱敏药治疗。治疗过程中除12%患者有轻度口干现象外,未见明显副作用。
血浆环核苷酸测定:cAMP与cGMP测定分别采用蛋白竞争结合与放射免疫测定法,所有标本均于上午8~10时定时采血。共测试122例,男性78例,女性44例。年龄18~64岁,其中21~40岁占74.5%。测试病例中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40例,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82例。所有病例在取血前一周均停止任何药物治疗,在补气固表治疗前取血检测,待治疗后症状完全控制时再次取血复查。
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组织超微结构观察:观察对象为15例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其中男8例,女性7例。年龄分布于20~40岁,病程3~10年,取材时均处于鼻炎发作期。取材前停止全身和局部用药3~5d。以2%的可卡因鼻粘膜表面麻醉,未加任何血管收缩剂。取材部位为右侧鼻中甲前端粘膜,取1.5cm3大小粘膜组织,立即置于2.5%戊二醛磷酸缓冲液(4℃)中固定,经Epon 812包埋、超薄切片后,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性动物模型的鼻粘膜超微结构观察:取健康大耳白家兔20只,体重3.5kg左右,雌雄各半。随机分3组:牛血清蛋白致敏组8只,补气固表加牛血清蛋白致敏组(简称治疗组)8只,对照4只。致敏动物以牛血清蛋白溶于福氏佐剂,每毫升含牛血清蛋2.5mg,腹腔注射,每次3ml,4周后以相同剂量牛血清蛋白追加免疫,后以牛血清蛋白粉剂做鼻腔抗原攻击5d,每天2次。2d后处死动物,取动物鼻粘膜行超微结构观察,所取组织处理同人鼻粘膜组织。治疗组牛血清蛋白致敏同前,中药予补气固表方浓缩剂,每毫升含生药量3g,每天灌服2次,每次3ml。于致敏前3天开始给药,维持至动物处死当天。其他处理同牛血清蛋白致敏组。
疗效标准:显效:经治疗后鼻痒、打喷嚏、鼻塞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鼻粘膜检查转阴,观察3个月未复发者。有效:经治疗后上述症状减轻或大部分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鼻粘膜水肿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或加重。本组495例,治疗后获显效293例(59.2%),有效123例(24.8%),无效79例(16%);总有效率为84%。373例曾用扑尔敏治疗无效后改用补气固表,治疗后获显效232例(62.2%),有效78例(20.9%),无效63例(16.9%);总有效率为83.1%。对有效者2年后随访到287例,249例疗效巩固,仅有38例复发,复发率为13.2%。
血浆环核苷酸改变:表12-15-66为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浆环核苷酸测定。与正常人组比较,变态反应性鼻炎组血浆cAMP明显下降,cGMP稍有增高,cAMP/cMGP比值明显降低。血浆环核苷酸含量在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和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异。
表12-15-66 变态反应性鼻炎和正常对照组的血浆环核苷酸含量比较(±s)
分组
例数
cAMP(pmol/ml)
cGMP(pmol/ml)
cAMP/cGMP
正常组
鼻炎组
32
122
28.00±7.57
21.31±7.30**
12.52±4.34
14.15±9.96
2.53±0.71
1.88±1.30*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 P<0.01
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环核苷酸含量测定见表12-15-67。治疗后cAMP稍有上升,cGMP明显降低,cAMP/cGMP明显增高,表明补气固表治疗能整体机体内环核苷酸水平,使其恢复正常。
表12-15-67 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前后血浆环核苷酸含量比较(±s)
例数
cAMP(pmol/ml)
cGMP(pmol/ml)
cAMP/cGMP
治疗前
治疗后
67
67
20.5±7.78
22.7±13.10
16.6±15.90
7.86±4.82**
1.92±1.24
2.62±1.54*
与治疗前比较:* * P<0.01
表12-15-68 治疗有效和无效病例治疗前环核苷酸含量比较(±s)
例数
cAMP(pmol/ml)
cGMP(pmol/ml)
cAMP/cGMP
有效者
无效者
67
35
20.5±7.78
23.9±9.16
16.6±15.9
12.6±10.6
1.92±1.24
2.68±1.98*
与治疗前比较:* P<0.05
从表12-15-68可以看出,与无效者比较,有效者治疗前的cAMP降低,cGMP增高,cAMP/cGMP则明显降低;而无效病例的血浆环核苷酸含量近似正常值。表明环核苷酸浓度变化可反映本病的辨证规律,可以作为补气固表治疗的参考。
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鼻粘膜超微结构变化:治疗前本病以渗出性病为主,粘膜下除常见嗜伊红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外,并可见多核巨细胞,其胞浆内有多量扩张内质网、脂滴、溶酶体及变性线粒体,粘膜上皮内可见多数纤毛细胞,纤毛粗细不等,部分纤毛肿胀、变细或粘连,线粒体肿胀,基质减少,出现空泡变,嵴短而少,内质网扩张,微绒毛肿胀,形成舌状突起。另外,见到杯状细胞增多,其线粒体变性肿胀,表面有微绒毛,内有分泌颗粒,其下可见变性线粒体、溶酶体及糖蛋复合物,尚可见基底膜免疫复合物沉积。治疗后渗出病变不明显,嗜酸性细胞颗粒明显减少和缩小,其中结晶减少(因减少了多肽类物质的产生)。浆细胞、淋巴细胞都明显减少,粘膜上皮内纤毛上皮细胞肿胀、变性及粘连减少,且无舌状突起形成,杯细胞无明显增多,分泌腺体功能无亢进,粘膜血管可见血管内皮紧密连接,无豁开现象,基底膜亦无增宽及免疫复合物出现。
实验性动物模型的鼻粘膜超微结构变化:家兔变态反应性鼻炎模型建立后,取其鼻粘膜组织,电镜下所见为粘膜上皮细胞变性,纤毛不及人类发达,杯细胞较少,纤毛变性、肿胀,纤毛细胞浆空泡变及线粒体变性,炎细胞浸润较少,只见少许淋巴细胞成分,嗜伊红细胞不明显,间质水肿。血管病变不明显,基底膜无明显增宽及免疫复合物存在,血管内皮紧密连接处未见豁开现象。中药治疗组粘膜上皮变性不明显,杯细胞较少,腺体细胞微绒毛无明显变性及水肿,细胞器无明显病变,粘膜下无明显水肿,仅见少许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血管壁正常,内皮细胞无变性,紧密连接处严密,基底膜未见增宽及免疫复合物存在。
徐氏以温阳祛寒,益气固表为主选用真武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观察了400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诊断标准:反复发作史,鼻炎呈季节性或常年性发作,或发作时可追溯诱因,阳性家族过敏史,及合并其他过敏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有典型的发作症状,一般无明显的全身不适症状。鼻腔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或呈紫灰色。皮肤过敏原试验阳性。血清IgE测定浓度高于384U/ml。400例患者中,属季节性变态反应性鼻炎38例,常年性变态反应性鼻炎362例。男性272人,占68%,女性128人,占32%。患者年龄7~30岁者178例,占44.5%,31~45岁者170例。占42.5%,51岁以上者52例,占13%。病程多在1年以上。方药组成:制附子、桂枝、细辛、防风、白术、黄芪、白芍、炙甘草,生姜。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药物:鼻腔奇痒加蝉衣、荆芥、徐长卿以祛风止痒。鼻流清水量多难敛,加诃子肉、乌梅、石榴皮酸敛止涕。狂嚏难止,加地龙、双钩藤、五味子以祛风解痉,补肾纳气。鼻塞严重者,加升麻、路路通、菖蒲、防己以疏风行水通窍。兼精神萎靡,肾阳不举加仙茅、淫羊藿、补骨脂温肾振阳。反复发作,病程已久,鼻粘膜呈紫灰色者,可酌加桃仁、红花、川芎、归尾以活血通络,改善循环,增加鼻粘膜的血液流量。临床上有些变态反应性鼻炎者,不慎遇有感冒,鼻粘膜呈现急性感染,出现鼻塞,流稀粘涕或黄涕,此时则选用消风散、桑菊饮。清热脱敏汤加减,待新邪清除后,再温阳固表。每周复诊1次。每日1剂,每7d为1疗程,每个患者以4个疗程为限。
疗效标准:治愈:常年性的以3个月之内不发作为主。鼻粘膜由苍白水肿转为正常。季节性的经治后1年内不发作。血清IgE有转向正常趋势。显效:经治后,在上述规定时间内,偶有发作,各种症状明显减轻,鼻粘膜由苍白转为淡红、水肿不明显。好转:药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各种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鼻粘膜苍白或淡红,轻度水肿。无效:药后发作频繁,体征未减轻。
治疗结果:经过以上治疗,有效率达90%,其中35%患者经过3~4次的门诊、已有2年未曾发作过。复查血清IgE浓度下降至正常。其中55%患者发作次数减少,打嚏次数及流涕量也明显减少,鼻粘膜由苍白转为潮红色或正常粘膜。其中10%的患者效不明显,这部分患者大多数的鼻粘膜充血,有时打嚏带血,或有的是夏季发作者。见表12-15-69,表12-15-70。
表12-15-69 真武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前后的症状、检查对比
发作次数
喷 嚏
清水涕
鼻阻塞
下鼻甲粘膜
频
少
甚
少
无
多
7~10个
少
3~6个
很少
1~2个
无
多
少
甚
少
无
重
轻
微
无
苍白
水肿
紫灰
充血
淡红
正常
治疗前
400
400
400
400
288
54
58
治疗后
40
52
168
140
40
52
168
140
40
52
168
140
40
52
168
140
11
5
24
220
140
表12-15-70 真武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例数
%
140
35
168
42
52
13
40
10
血清IgE只做了部分病例,均超过384U/ml,经治后一部分转正常,一部分有转向正常趋势[121]。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刘氏[122]对146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治疗观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观察对象:146例均为临床确诊过敏性鼻炎的门诊病人,男性84人,女性62人。年龄最大者80岁,最小者8岁。10岁以下2人,11至20岁12人,21至30岁55人,31至40岁42人,41至50岁19人,50岁以上16人;其中21岁至50岁占总例数的80%。汉族141人,回族2人,维族1人。
临床症状及发病情况:其主证为阵发性鼻痒、喷嚏、流清涕。兼证为鼻塞,眼、耳、咽发痒。体征:鼻腔粘膜苍白水肿或灰蓝色、有水样或粘液样分泌物。上述症状时作时息,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历年观察,本病每逢久旱不雨、天气燥热的7、8月份,发病人数剧增,且症状加重。每逢下雨之后,立时症状缓解,发病人数亦随之减少,至10月份天气渐凉,患者大多治自愈。
药物制备:固本鼻炎丸由黄氏、白术、防风、百合、桑白皮等10味药物组成。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蜡封盒装备用。过敏滴鼻剂以1%盐酸麻黄素滴鼻剂、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扑尔敏注射液加适量生理盐水,按一定比例配成合剂,密封备用。治疗方法:口服固本鼻炎丸,每日2次,每次1丸,急性发作期症状重者,服量可加倍;同时并用过敏滴鼻剂点鼻,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每个鼻孔各点1至2滴,最好早晨一醒来即行滴鼻,发作时间可滴一次。疗程:以5d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不必间隔,可连续治疗。若喷嚏、清涕、鼻塞症状消失,便停止滴鼻,但仍需口服固本鼻炎丸,共需服5至6盒,以巩固疗效,可防来年复发,以求根治。在应用本疗法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疗效判定标准:近期治愈:经治疗后,症状与体征均完全消除,鼻腔分泌物中嗜酸性细胞涂片转阴。显效:经治疗后,主证与兼证显著缓解,很少发作,或发作轻微。好转:经治疗后,主证减轻,兼证亦缓解。无效:经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以上,主证与兼证均无改善者。疗程观察登记情况:1疗程者109人,2疗程者24人,3疗程者13人。经1疗程治疗后,其中有的患者症状大大缓解,可以忍耐;有的达近期治愈,根据每个患者在门诊首诊时填写的“过敏性鼻炎登记统计卡”,进行追访,并对当时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将疗效统计如下:
表12-15-71 146例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统计
近期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例数
百分比%
47
32.2
54
37
45
30.8
0
0
146
100
郑氏[123]设中药组68例,男31例,女37例。年龄11~57岁,平均33.2岁,其中21~40岁56例。常年性过敏性鼻炎23例,季节性过敏性鼻炎45例。病程从3个月~30年不等。有家族史者16例,合并支气管哮喘者13例,荨麻疹者10例,眼痒流泪者41例。在所有病例中,除1例11岁、1例13岁发病时间较短未经治疗外,其余66例均用过西药治疗,包括10%硝酸银下鼻甲涂抹烧灼、康宁克通-A以及特异性脱敏等治疗。对照组53例,男31例,女22例。年龄23~60岁,平均31岁,其中21~40岁40例。常年性过敏性鼻炎19例,季节性过敏性鼻炎34例。病程从6个月~25年不等。有家族史者9例,合并支气管哮喘者16例,荨麻疹者13例,眼痒流泪者33例。两组患者均有典型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和检查所见,鼻分泌物涂片找嗜酸性白细胞(EOS)阳性者:中药组59例(占86.3%),对照组48例(占90.6%)。并检查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所有患者白细胞总数在6000~11000之间,嗜酸性白细胞占1%~11%。所有患者有均剔除合并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嗜酸细胞增多症。复方玉屏风散冲剂配方:黄芪10g,白术3.5g,防风2.5g,桂枝2.5g,白芍2.5g,生姜2.5g,大枣2.5g,甘草2.5g,黄芩2.5g,鹅不食草5g。以上配方所制成的每包冲剂重量10g。中药组每周服冲剂4d,每天2次,每次1包,连服4周。对照组用胸腺因子行双下鼻甲注射,每次每测下鼻甲注射2ml,每周2次,连续4周。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期间以及治疗结束两个月后复诊检查,病变程度统一按“-,+,⫲,卌”登记。在治疗中间,最少需作一次鼻分泌物涂片找EOS。疗效评定标准: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鼻甲无明显肿胀,粘膜红润,无清水样分沁物,鼻分泌物经治疗后涂片检查EOS阴性,末梢血EOS计数有所下降;停用本药经两个月以上观察无发作者。有效:自觉症状减轻,发作时间缩短,至治疗结果两个月后检查,有一次分泌物涂片EOS阴性。无效:症状与发作情况与治疗前无变化。观察结果:中药组显效23例,有效3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显效16例,有效2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7.4%。
应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130例,获得满意疗效。病例中男性79例,女性51例;年龄16~65岁。方药:黄芪20g,白术10g,苍耳子9g,防风、辛夷各6g,炙甘草5g。头痛者加白芷5g,蔓荆子9g。每日1剂,水煎服。结果:47例痊愈(鼻塞、流清涕、鼻痒、打喷嚏等症状消失);65例好转(鼻塞减轻,分泌物减少,鼻痒、打喷嚏消失);18例无效(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为86.15%
[124]。
梁氏曾以本方加味治疗1例过敏性鼻炎患者,服药3月余获愈,随访4年未复发
[125]。谷氏治疗本病34例。用本方加当归、辛夷、五味子、菖蒲各10g,白芍15g,细辛3g,蝉蜕、甘草各6g;伴黄浓涕者加黄芩10g,败酱草20g;食少纳呆,周身无力者加党参20g,茯苓15g,陈皮10g。结果:痊愈26例,好转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126]。
王氏报道,临床用本方与苍耳益气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42例,服药后均获良效
[127]。曹氏用加味玉屏风散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取得一定疗效。基本方:黄芪30g,白术15g,防风、桂枝、五味子、路路通各10g,乌梅15g,细辛4g,金樱子15g,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法,畏寒肢冷加附片10g;鼻塞加菖蒲10g,辛夷花10g;头胀、头痛加白芷10g,菊花10g;鼻甲肥大加川芎10g,泽兰10g。结果:痊愈(症状消失,遇冷不发作,随访半年以上未复发者)11例;有效(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8例;无效(症状无改善)1例
[128]。另有多篇治疗各种鼻炎的报道
[129~133]。
9.治疗肠炎、腹泻
罗氏[134]采用玉屏风散外敷脐腹部进行治疗小儿迁延性肠炎64例,其中男48例,女16例;年龄最小者4个月,最大者3岁;临床均有反复腹泻,食欲减退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每日腹泻次数7~13次不等,呈蛋花样或黄绿色稀便,或如稀水样夹杂不消化乳食,镜检有脂肪球或少许白细胞,经多种抗生素及内服中药治疗无效;病程连续在2周~2个月;经大便常规检查及大便培养,排除细菌性痢疾和霉菌、滴虫感染引起者;64例均以正虚为主,其中脾气虚者36例,脾阴虚者13例,脾肾两虚者15例。黄芪30g,白术、防风各10g,共研细末,温开水调药成饼状,敷于脐腹部,用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1次,24h后换药。对中度以上脱水者,配合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除频频腹泻者适当减少饮食摄入量外,一般不必禁食,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乳。本法对脾虚各型均有显著疗效。疗效标准:痊愈:患者诸症消失,食欲恢复正常,大便成形,每日排便1~2次,随访无复发者;无效:用药后症状未消失,大便仍不正常者。治疗结果,在64例患儿中,敷药1次痊愈者6例,敷药2~8次痊愈者53例,5例无效。由于婴幼儿口服汤药困难,难以达到足够的药量,常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往往因此而延误治疗时机,致使病情不断加重,迁延难愈。本方法可以达到内治法所不能达到的目的。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与之相关的副作用所致肠菌群失调症日益增多,且容易复发,郑氏
[135]等用玉屏风散合四逆散治疗此病22例。所选择病例均有长期使用抗生素出现非特异性腹泻的病史。22例肠菌群失调病例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0~63岁,平均46岁,其中20~30岁4例;31~40岁6例,41~50岁者8例,51岁以上4例。基本用药:黄芪、薏苡仁各24g,白术、白芍、茯苓各18g,防风、枳实、黄连各9g,柴胡12g,甘草6g。腹痛甚者加厚朴17g,砂仁9g;后重明显加木香6g,槟榔12g;虚寒明显者加党参18g,干姜9g;食滞者加麦芽、山楂各15g;湿热重者加败酱草15g,白头翁12g;兼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藿香各12g。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空腹温服,7日为1疗程。疗效标准:痊愈:腹泻症状消失,大便每日1~2次,大便成形,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查均恢复正常;显效:大便次数每日2~3次,大便近似成形,或便溏而每日1次,体征、化验及病原学检查其中1项未达正常;好转:症状、体征、化验均有好转;无效,经1疗程治疗无好转或加重。治疗结果:22例中痊愈15例,显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0.91%。
夏氏用本方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98例效好
[136]。
10.治疗便秘
应用玉屏风散加柴胡、杏仁、枳壳、炙甘草治疗习惯性便秘,服药4剂好转,嘱每周服药2~3剂,3月后收到良好
[137]。
11.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并发感染
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患者极易合并感染,从而导致肾功能的恶化。沈氏等
[52]用玉屏风散为主进行治疗,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肾功能、血微量元素和免疫功能变化。慢性肾衰诊断根据1977年11月北戴河肾炎座谈会制定标准。37例患者分两组:玉屏风散27例,男23例,女4例。年龄21~58岁,平均37.5岁。尿素氮(BUN)50.1±12.3mg/dl,肌酐(Gr)4.09±0.65mg/dl,血红蛋白(Hb)6.7±1.1mg/dl。抗生素组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31~48岁,平均36.2岁,BUN49.9±13.5mg/dl,Cr3.8±0.8mg/dl,Hb6.5±0.7g/dl。两组患者原发病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28例,慢性盂肾炎5例,多囊肾4例。患者并发上呼吸道感染22例,X线提示有支气管或肺部炎症征象;并发尿路感染(WBC>20/HP)15例。所有患者均有营养不良,神疲少气,自汗,纳差,毛发枯萎,阳痿或闭经,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舌体胖,脉细数或沉细等。同时选择230例健康人,男165例,女65例,年龄17~68岁,平均45.5岁,与患者组对照观察微量元素变化。对比观察治疗前后锌(Zn)、铜(Cu)、Cu/Zn比值的变化。细胞免疫功能测定:采用T-淋巴细胞非特异性脂酶染色(T-NSES)的方法,算出百分数。T细胞非特异性脂酶染色的百分率,可以表示T-淋巴细胞的活力。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对比。
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如低蛋白饮食,复方氨基酸每日250ml静脉滴注,7~10日为1个疗程;丙酸睾丸酮每日25mg肌肉注射,纠正酸中毒、利尿、降压等。玉屏风散组:黄芪、白术、防风各3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连服3周为1个疗程。抗生素组:上呼吸道感染用氨苄青霉素每日3g,静脉滴注,用药1~2周。尿路感染用复方新诺明每日2片,顿服,用药3周。疗效判定标准: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消失、X线检查好转为显效;症状减轻为好转;症状、X线检查无改变为无效。尿路感染以尿WBC<10/HP为显效。>10/HP为无效。自感染控制后3个月内观察感染再发例次/有效例数。
两组抗感染作用对比,见表12-15-72。
表12-15-72 玉屏风散与抗生素治疗抗感染作用对比
例数
显效(例)
无效(例)
感染控制
所需天数
感染再发
(例次/例)
玉屏风散组
上呼吸道感染
尿路感染
17
10
13
7
4
3
9.9
12.0
8/20
抗生素组
上呼吸道感染
尿路感染
5
5
4
3
1
2
7.5
11.6
7/7
玉屏风散组有效率74%,抗生素组有效率70%。两组在有效率、控制感染所需天数方面,经Ridit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个月内感染再发例数,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肾功能测定:玉屏风散组治疗后BUN30.1±4.7mg/dl,比治疗前降低40%,Cr2.8±0.38mg/dl,比治疗前降低30%,Hb增高到7.8±0.8g/dl,抗生素组治疗后BUN43.5±12.6mg/dl,Cr3.3±0.5mg/dl,均比治疗前降低13%,Hb增高到6.7±0.8g/dl。
微量元素测定:健康人组血清Zn、Cu、Cu/Zn比值与患者两组治疗前后对比,见表12-15-72。Zn:玉屏风散组治疗后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P<0.01,抗生素组略有下降。Cu:两组治疗后仅略微上升。Cu/Zn比值:玉屏风散组治疗后有明显下降,接近正常范围,而抗生素组改变不大。
表12-15-73 慢性肾衰玉屏风散等健康人组与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清Zn、Cu、Cu/Zn比值变化对比(±s)
组别
例数
Zn(μg/dl)
P值
Cu(μg/dl)
P值
Cu/Zn
P值
健康组
230
95±28.8
105±27.6
1.1
玉屏风散组 治前
治后
27
20
66.6±12.4
86.5±9.7
<0.01△
>0.05*
95.2±11.6
97.5±15.7
>0.05△
>0.05*
1.42
1.12
<0.01△
>0.05*
抗生素组 治前
治后
10
7
68.4±17.4
67.8±20.1
>0.05△
<0.01*
98.1±26.0
100.3±25.2
>0.05△
>0.05*
1.44
1.47
>0.05△
<0.01*
*健康人组与患者(玉屏风散组,抗生素)治疗后对比;△同组治疗前后对比
T-NSES:37例患者治疗前为41.86±13.3%(
±s),比健康人组值56.7±17%降低。玉屏风散组治疗后13例升高到50.1±9.8%,接近正常;7例为43.5±7.6%,略有上升。抗生素组治疗后为40.5±15.3%,无1例恢复。
12.治疗肾炎
皮氏等[138]采用玉屏风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108例,同时随机选择85例以其他成药治疗观察。选择慢性肾炎患者193例,其中男140例,女53例;年龄在30岁以下58例,30~50岁104例,50岁以上31例;实验室检查尿白(+)64例,蛋白(⫲)96例,蛋白(⫵~卌)33例;肾功能代偿期28例,氮质血症期87例,尿毒症期78例。以上病例随机分治疗组(中药组)108例,观察组85例,分别采用中药汤剂和其他成药治疗。中药组,药物组成:黄芪30 g,白术10 g,防风10 g,生地15 g,生怀山药30 g,山茱萸10 g,茯苓15 g,泽泻1 5 g,丹皮10 g,玉米须30 g,蝉蜕10 g。水煎服,每日1剂,每煎200 ml,分早晚2次服。腰酸痛明显加菟丝子15 g,枸杞子20 g,畏寒明显加炮附子10 g,仙灵脾15 g,头晕加牛膝15 g,夏枯草15 g,丹参15 g,小便量少加当归10 g,猪苓20 g,瘀血明显者加益母草15 g,川芎10 g,半边莲30 g。观察组:采用保肾康4片,1 d 3次;潘生丁50 mg,口服,每日3次。两组均服药2个月为1疗程。疗效判定:显效:治疗后蛋白转(-)或(+),症状改善明显,停药后3个月稳定。有效:尿蛋白定性加号减少,症状无加重,停药后2个月内偶有复发。无效:治疗前后尿蛋白定性无减少,症状改善。结果见下表12-15-74。
表12-15-74 玉屏风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肾炎两组疗效比较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观察组
13(12)
5(6)
86(80)
32(38)
9(8)
48(56)
108(92%)
85(44%)
注:两组比较x2检验差异显著,P<0.05,表明治疗组优于观察组
陈氏选择各类肾小球肾炎患者中易伤风感冒而诱发肾炎反复发作者24例,在原用药的基础上加玉屏风散(丸)治疗,结果有效23例,无效1例;其中18例慢性咽炎患者,17例明显好转,另1例发作次数亦减少;19例经常患感冒的患者,治疗后易感性降低,且蛋白尿亦均有好转[139]。陶氏曾以本方加味治疗气虚恶风、自汗的肾炎患者1例,方药:本方加桂枝6g,茯苓、党参、仙灵脾10 g,薏仁20g,服药5剂后肿消;随证加减,继服40余剂,尿检阴性,诸恙告愈
[140]。沈氏治疗隐匿性肾炎36例,用本方加淫羊藿为基本方。气虚甚者或偏阳虚者,去防风加桂枝、党参、仙茅、肉苁蓉、菟丝子等;偏阴虚者加白花蛇舌草、桑椹、知母、黄柏等,水煎日服1剂,并口服维生素E60~90 mg,最多服至120 mg,每日3次。待尿检转阴后继用上方1~3个月。结果:尿红细胞转阴有效率为90%,尿蛋白的有效率为83.8%,随访结果满意
[141]。
吴氏以本方加味(生黄芪20 g,生白术15 g,防风12 g,陈皮9 g,连翘40 g,土茯苓50 g,羌活10 g,研细末。日3次,每次9g,儿童减半。每周连服3d,停4d,连续半年)给予33例慢性肾炎患者,其中29例用药后有效地预防了呼吸及皮肤感染,肾炎病情稳定[142]。
童氏临床探析了本方加减用于预防肾病综合征的复发[143]。
13.治疗面瘫
薛氏等
[144]用本方加味结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3例,其中男34例,女2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4岁;发病时间最短4h,最长3个月。诊断标准:突然发作的单侧性面肌瘫痪,表现为前额皱纹消失,不能蹙眉,眼裂扩大,口角下垂。排除其他脑神经损害,无味觉、听觉功能障碍及唾液腺、泪腺分泌障碍。本组病例中,有4例有多次发作病史。玉屏风散加味治疗。黄芪15g,白术12g,防风9g,柴胡9g,丝瓜络9g,当归9g。水煎服,早晚2次分服。注射穴注:患侧四白、地仓、承浆、合谷。注射用药:维生素B12ml(100mg),维生素B121ml(250μg),2%普鲁卡因1ml,配成4ml混合液。注射方法:各穴位注入混合药液0.5~1ml,注射后用消毒棉球压1min,每天或隔天注射1次。7次为1疗程,治疗2~3个疗程,中间休息5d。用药注意:地仓穴要斜刺,以避免刺入口腔;发病7d之内的急性期患者用药量酌减。
疗效标准:痊愈:面瘫消失,面部表情肌及面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显效:面瘫基本消失,口角活动时略向健侧歪斜。有效:面肌功能大部分恢复正常,静止状态时面部外观不对称。结果:63例中,痊愈58例,显效4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100%,治愈率92%。急性期患者一般治疗1个疗程。部分慢性期患者则需治疗2~3个疗程。跟踪观察18个月中,只有2例患者分别在治疗后的第9个月、第14个月时复发,再治疗后痊愈。
赵氏认为本病多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入面部经脉,血行不畅,脉络瘀阻,肌肉失养而弛纵不收所致,故采用补阳还五汤益气化瘀通络,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促使神经细胞再生或恢复功能,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祛风,以达标本同治之效[145]。以玉屏风散合补阳还五汤治疗面神经瘫49例,结果痊愈32例,显效15例,有效2例。应用玉屏风散加味(黄芪18g,炒白术10g,防风10g,白芍10g,桂枝10g,当归10g)治愈因气血亏虚,卫外不固,风寒温邪乘虚入侵,阻滞经络引起的痹证1例,疗效佳
[97]。曾氏以本方加味治疗口眼㖞斜
[146]。
14.治疗夏季热
郭氏治疗小儿夏季热25例,其中1~4岁14例,1岁以下11例,发热时间为15~18d。用本方加青蒿8g,竹叶、秦艽各4g,银花9g,鲜荷叶10g,鳖甲6g为基本方。疲乏无力加太子参;高热抽搐加钩藤、蝉衣。结果:多数病例3~5日退热,总有效率为100%
[147]。
15.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
胡氏[148]对73例RA采用加味玉屏风散与雷公藤多苷片联合治疗,增加了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病例选择:104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并符合下列辅助条件:具有活动性病变;停用改善病情的药物一周以上。10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中,男20例,女52例。年龄15~58岁,平均35.6岁,病程1~17年,平均5.6年。治疗前应用强的松合并非类固醇类药物者29例,单用非固醇药物者25例,单用雷公藤多苷片18例。对照组:32例中,男5例,女27例。年龄14~60岁,平均34.4岁,病程1~15年,平均5.2年。治疗前应用强的松合并非类固醇类药物者15例,单用非固醇药物者17例。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加味玉屏风散煎剂,每日1剂,分2次服完,同时雷公藤多苷片每日30mg分3次饭后服完。方剂组成:黄芪30g,党参15g,炒白术10g,防风10g,赤芍10g,仙灵脾15g,川断10g,陈皮10g,茜草10g。疗程4周~6个月。对照组应用雷公藤多苷片治疗。每30mg,分3次服完,疗程4周~6个月。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缓解:晨僵<15min;无疲劳感;关节无疼痛;无关节压痛和活动痛;关节或腱鞘无软组织肿胀;血沉;女<30mm/h,男<20mm/h。上述6项中至少达到5项,且连续保持2个月以上。显效:上述6项观察指标皆有改善。改善程度达到如下:改善率=治疗前后值差/治疗前与正常值差×100%>50%。好转:病情有不同程度改善,患者自身评价及医师综合评价皆有改善,但客观指标达到显效标准。无效:自觉症状及观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改善或反而加重者。
治疗结果:按上述标准评定,治疗组72例中临床缓解14例(19.4%),显效29例(40.3%),好转22例(30.6%),无效7例(9.7%),总有效率90.3%。对照组32例中显效6例(18.8%),好转17例(53.1%),无效9例(28.1%),总有效率>71.9%。两组疗效比较,经X2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
副作用:治疗组14例,占19.4%。其中皮疹2例,消化道反应5例(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部隐痛),白细胞减少1例,生殖系统异常6例,(精子减少1例,月经皮疹3例,消化道反应7例,白细胞减少2例,生殖系统异常13例(死精1例,月经紊乱9例,闭经3例),在治疗中发现有些病人同时兼有二种以上副反应,故对照组副反应数多于病例数,两组副反应发生率比较,经X2检验P<0.01,表明其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张氏治疗1例行痹。先以本方加寻骨风、鸡血藤各10g,用药20剂,后再加熟地、乌梢蛇各10,服药52剂后查抗链0,由>1000单位降为500单位,血沉由100ml/h降至6ml/h。随访2年未再发。张氏等治疗胸背凉痛、恶风5年1例。以本方合阳和汤治愈
[95]。陶氏治疗游走性疼痛行痹1例,用本方加桂枝、当归、桑寄生、秦艽各10g,鸡血藤15g。服药5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继服30余剂获愈
[140]。
16.治疗多形红斑
多形性红斑系一种皮肤变态反应性综合征,中医称为“猫眼疮”。金氏[149]治疗100例,门诊病例81例,住院病例19例,年龄:5~10岁者22例,11~20岁者28例,21~40岁者34例,40岁以上者16例。男女之比为52:48。有皮肤炎病史者4人,有SLE病史者2人,伴有上呼吸道感染者47人,与气候寒冷有关者23人,因服磺胺药所致者8人,不明原因者16人。伴有症状:发热者28例,畏寒者40例,关节病21例,口干31例,咽痛34例,便秘6例,腹泻39例,小便黄40例,疼痛20例,剧痒30例。脉象:脉细64例,脉缓15例,脉弦12例,脉弱9例。舌象:舌质淡红者22例,舌苔薄白59例,苔白滑13例,舌质鲜红者6例。红斑淡红者43例,红斑鲜红者57例。红斑分布以双手背为主者63例,以双足背为主者27例,以面部为主者10例。治疗方法:黄芪、丹皮各15g,防风、白术、云苓、赤芍各10g,桂枝、甘草各6g,甘姜5g,大枣5枚。每日1剂,煎服,7d为1疗程。结果:痊愈95例,显著进步4例,无效1例。
17.治疗梅尼埃氏综合征
陶氏治疗本病1例。患者宿疾3年,证属中气亏虚,痰饮水气内停。用本方加陈皮、茯苓、石菖蒲、桂枝各10g。服药3剂诸症减,原方继服半月。最后以益气健脾方调理月余而告愈
[140]。
18.治疗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吴氏
[150]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过敏性紫癜32例取得较好疗效。32例中门诊18例,住院14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最小2岁,最大41岁,平均13岁;病程最长4个月余,最短5d,平均13d。单纯皮肤型20例,皮肤关节型7例,腹型3例,肾型2例。除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纯性紫癜和高球蛋白血症性紫癜等。
药用:白术8g,防风9g,黄芪15g,丹参15g,赤芍12g,蝉蜕10g,紫草10g,牡丹皮10g,大枣6g,生甘草4g。皮肤关节型加牛膝12g,威灵仙12g,防己10g,腹型加白芍15g,延胡索10g,陈皮6g;便血者加地榆炭10g,蒲黄炭9g;肾型出现血尿者加白茅根20g,大蓟10g,小蓟10g;尿蛋白不消,水肿者加益母草30g,车前子10g;瘀斑瘀点色淡,病易反复者加党参15g,紫河车5g(研末冲服)。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口服。7d为1个疗程。疗效标准参照第二届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标准拟订。32例,痊愈23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服药最短1个疗程,最长6个疗程,平均2.5个疗程。
赵氏等
[151]观察了2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均排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诊断,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最小者5岁,最大者41岁;病程2日~2月。26例中属单纯型者12例,属腹型者8例,属关节型者4例,并发肾炎者2例。基本方为玉屏风散加丹参15g,紫草、赤芍、蝉蜕各10g。每日1剂,水煎服分2~3次口服。随证加味:单纯型用基本方。腹型用基本方加陈皮、半夏各10g,芍药15g。关节型用基本方加威灵仙15g,姜黄、黄柏各10g。肾损伤者,以血尿为主者加大小蓟各10g,白茅根30g,琥珀末(冲)0.5g;尿蛋白不消水肿者,加益母草30g,山药15g,泽泻、车前子各10g,薏苡仁20g等。其中腹部疼痛者加白芍30g,甘草、元胡各10g;紫癜色淡易反复者加党参15g,紫河车(研末冲服)5g。22例治愈(皮肤紫癜全部消退,无新的紫癜出现,关节、胃肠、肾损害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4例有效(紫癜大部分消失,胃肠症状基本控制,关节肿痛好转,尿常规轻度异常),总有效率为100%。大部分病例服药3剂后紫癜都明显收没,6~12剂获愈。治愈病例中,服药最少者3剂,最多者18例。
张氏等治疗顽固性肌衄7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其中1例患者有鼻衄史16年,全身出现鲜红斑,血小板2万/mm3,证属虚弱型肌衄。先以化斑汤治疗,投药14剂未效,遂改用本方加炒黄芩10g,浮小麦、生地、侧柏炭30g,鹿角胶、龟板胶、枸杞子、白芍各15g。服药27剂,肌衄消失,血小板上升至6万。1年后复查血小板在10万以上。另3例为过敏性紫癜,其中1例瘀斑布满全身,以双下肢为重;证属脾不统血兼有虚热。服用化斑汤无效改用本方,加浮小麦30g,大枣、女贞子、川芎、丹参各10g,旱莲草、赤芍各15g,生草、琥珀各6g,服药6剂旧斑退尽,新斑未再出现[152]。文氏用本方加味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例,效果满意[153]。
19.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
刘氏[154]用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35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33例;年龄最大者68岁,最小者21岁,21~30岁者9人,31~40岁者9人,41~50岁者9人,50岁以上者8人。其中,有1例幼年(3岁)发病,有2例女性患者于绝经后发病,其余32例均因劳累,起居不慎或无明显诱因而病起。病程:1年以下者8例,1~5年者11例,6~10年者6例,11年以上者10例;其中病程最长者达20年之久,最短者4个月。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内服治疗,并配合扑尔敏片4mg,3次/日,维生素C片200mg,3次/日,钙片2片,3次/日或静滴氢化可的松200mg,约1周后,采用上方中药内服单独治疗。以30d为1疗程。组成:生黄芪60g,炒白术15g,防风12g,桂枝12g,刺蒺藜30g,蜈蚣2条。服法:以冷水将上述诸药先浸泡1h左右,煮沸10min取汁,每日煎服两次。每日1剂。加减:在治疗过程中,若伴失眠、心悸者加枣仁15g,远志15g;伴面色㿠白,头晕目眩者加熟地20g,枸杞子15g;对于女性患者加二至丸即:女贞子30g,旱莲草15g。若瘙痒剧烈者可用内服方药渣再煎汁放凉外洗。疗效标准:显效:皮损完全消退,无瘙痒等自觉症状,伴随症状如神疲乏力,面色㿠白,头晕目眩,自汗,心悸失眠等消失或显著减轻。有效:皮损部分消失,或皮损明显减少,发作间隔延长,伴随症状减轻,瘙痒减轻。无效:发作次数与治疗前无差异,瘙痒及伴随症状轻微减轻或无变化。结果:35例病例中,显效25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3%。
何氏[155]以玉屏风散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23例,并与抗组胺类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的22例对照比较,疗效显著。45例均系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龄16~53岁,平均28.5岁;病程30d~10年不等,对照组22例,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等与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治疗组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30g,白术12g,防风5g,荆芥5g,当归12g,生地20g,丹皮10g,蝉蜕7g,僵蚕12g,乌梢蛇20g,茵陈14g,生甘草10g,苦参10g,白鲜皮20g,黄连3g。15剂为1个疗程,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儿童减半。对照组单用扑尔敏、息斯敏,或强的松片口服。疗效判断:治愈,皮损消退,治疗后2个月未复发。未愈,皮损此起彼伏,疗程超过1个月,或治疗后不足2个月复发。治疗组治愈21例,未愈2例,治愈率91.3%,治愈时间7~30d,平均15d。对照组治愈12例,未愈10例,治愈54.4%,治愈时间10~45d,平均25d。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
周氏治疗26例慢性荨麻疹,病程3个月~7年。以本方加白芍9g,桂枝、蝉衣各6g,赤芍、地龙各10g,鬼箭羽15g,大枣4枚,生姜3片为基本方。口干思饮舌尖红者加连翘12g,薄荷6g;畏寒肢冷起疹者加制附片6g;气短神疲者加五味子、党参各10g;月经量少有瘀快,经前腹痛舌有瘀斑者加当归、红花各10g,益母草30g。水煎日服1剂,7d为1疗程,分别服药7~21剂而愈。总有效率为84.7%。临床观察到慢性荨麻疹大部分为气虚外受风邪而致,以本方健脾益气,调和营卫,腠理固密,而使病愈
[156]。陶氏也以本方加味治疗1例病程较长的患者,服药半个月痊愈
[141]。应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去姜、枣加当归、紫苏叶治疗荨麻疹,疗效极好。服4剂后收到奇效。每周服药3剂,调治月余疗效巩固,未再复发。应用玉屏风散加味(加土茯苓、虎耳草、生地、夏枯草、苦参、银花、蝉蜕、蜂房、丹皮)治疗荨麻疹,患者患荨麻疹4~5年,每至夏季发作,内服1剂并用药渣煎水外洗患处后好转,续服3剂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157]。
张氏治疗气血亏虚、卫阳不固之皮肤瘙痒证1例,服药2月余,瘙痒得到控制,随访半年未复发
[158]。张氏等报道治疗本病1例。以本方加荆芥炭、茜草、赤芍、当归各10g,地肤子12g,白藓皮、桑白皮各15g,蝉衣、生姜各3g,川芎6g,服药30剂,患者对所在工作环境的有毒气体不再过敏
[95]。用本方治疗寒冷性荨麻疹
[159,160],多形红斑
[161],顽固风疹
[162]。
20.治疗带下
谢氏治疗风寒白带1例,用本方加当归、桂枝、白芍、威灵仙各10g,赤石脂20g,炮姜、淡吴萸各6g,海螵蛸12g,服药3剂见效。上方去赤石脂、炮姜炭、当归加鹿角霜20g,牡蛎25g,调治旬余而差。胡氏治愈本病1例,证属脾虚运化失职,水湿下注。重用麸皮炒黄芪和焦白术各60g,炒防风30g,共研细末,每晚睡前服10g,随访1年未见复发
[110]。
21.其他
谢氏应用本方重用黄芪45 g,加党参20g,五味子6g,芡实15 g(或加山药、扁豆),治疗妊娠乳泣,效佳
[110]。梁氏应用本方加当归、酒白芍治疗中气下陷之胃下垂1例,获效
[110]。用玉屏风散水煎,配合冲服大黄粉4g,治疗胃粘膜脱垂呕血伴嗳气、腹胀、气短、舌淡脉弱者1例,3剂后呕血停止,症状好转,原方去大黄,继服1个月,痊愈,随访一年未复发
[163]。毛氏用本方加味黄芪60g,白术、枳实各15g,防风10g,水煎剂治疗二尖瓣脱垂综合征1例。服20剂后胸痛消失,心悸减轻;余症改善,出院继服1个月,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无异常。随访半年,能胜任一般劳动无复发
[163]。用玉屏风散加丹参、红花、葱白治疗肢端紫绀症,6剂后紫绀消退,再以上方研末吞服,每次10g,每日3次,续服月余症愈
[164]。玉屏风散加茯苓、党参、炒莱菔子、焦三仙、半夏、连翘、鸡内金治疗脾肺气虚、积滞内停的厌食小儿1例,疗效佳
[96]。玉屏风散加味治疗多发性疖35例,年龄6~72岁,病程9d~3个月。夹风者加荆芥、白芷、桔梗;湿重者加苍术、萆薢、黄柏。结果:治愈33例,占94.3%,未愈2例
[165]。刘氏用玉屏风散加味:黄芪20g,白术12g,防风10g,炙甘草6g,桔梗8g,苍耳子10g,辛夷9g,党参15g,治愈因卫表不固,肺窍不利所引起的鼻渊1例。用玉屏风散加味:黄芪20g,炒白术12g,防风10g,茯苓15g,炙甘草5g,治愈因卫表不固复受风邪,肺失宣降,水道不通所致水肿1例[97]。徐氏治疗齿冷1例,证属正气不足、营卫失和。用本方加桂枝、白芍各12g,炙甘草6g,姜枣为引子服药3剂获愈,继服补中益气汤善后
[111]。
还有报道以本方为主或合方治疗佝偻病
[166]、脾虚泄泻、气虚脱肛
[167]、鼻
[168]血管性头痛
[169]、单疱病毒性角膜炎
[170,171]、重症失眠
[172]、妇女经期感冒
[173]、习惯性流产
[174]、老年性阴道炎
[175]、带状疱疹
[176]儿童Ⅰ型肺结核
[177]、慢性咽炎
[178]、咽痒
[179]、胃下垂
[180]、面肌痉挛症
[181]、男科病
[182]等疾病
[183~189],均获愈。
【不良反应】
方氏等报道服玉屏风颗粒致小儿大便失禁1例[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