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 控涎丸 : 【历史来源】 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药物组成】〔1〕
甘遂(醋制) 红大戟 芥子
【功能】 涤痰逐饮。
【主治】 用于痰涎水饮停于胸膈,胸胁隐痛,咳嗽痛甚,痰不易出,瘰疬,痰核。又治水肿腹胀,小便短赤,四肢浮肿,痰迷癫痫诸证。
【剂型规格】 糊丸,每袋重6克;水丸,每袋重6克;蜜丸,每丸重3克,相当于原药材1.5克。
【用法用量】 口服,糊丸,一次1~3克;水丸,一次1~3克;蜜丸,一次1~2丸。一日1~2次,用温开水或枣汤、米汤、淡姜汤送下。
【注意事项】 孕妇忌服。体虚者慎服。勿与甘草同服。
【现代应用】 凡脏腑经络,皮里膜外之停痰伏饮,奇证痼疾,而见有滑腻苔、弦、滑脉者均可应用。以控涎丸治疗咳喘、悬饮、癖饮、胃脘痛、噎膈、中风、癫痫、失眠、阳痿、痹证、雀斑、附骨疽、阴疽、瘿瘤、瘰疬、乳癖、产后肿胀等内、外、妇科多种病证,常收捷效〔2~5〕。临床常用于咽喉急症、喘息型支气管炎、过敏性支气管炎、肺原性心脏病、周围淋巴结核、渗出性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腹水型)、肝硬化腹水、过敏性结肠炎、顽固性便血、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不孕症等〔5~11〕。姚氏用本品治疗8例哮喘病人,效果尚好,其中近愈6例,好转一例,总有效率达87.5%〔12〕。用控涎丸加味(朱砂)治疗淋巴结结核95例,其中支气管旁淋巴结核54例,颈淋巴结核26例,颌下淋巴结核12例,腋下淋巴结核一例,腹股沟淋巴结核2例,经服药治愈86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94.7%,治愈病例均进行2年以上随访未见复发〔13〕。另据北京市中医医院报道,应用控涎丸加葶苈子、商陆、沉香、旋覆花、茯苓皮、桑白皮、陈皮治疗悬饮数例,只要辨证清楚,应用得当,一般5~10剂药即可显效,并认为上述各药用量3克左右即无明显副作用,很少有腹泻反应出现〔14〕。
【基础研究】 本品以甘遂、红芽大戟泻水逐饮,消痰散结,配以芥子温肺去痰,利气散结,三药同用对于痰湿水饮停于胸膈所致诸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甘遂含三萜类成分,毒性试验表明,口服生品浸膏组成的58只小鼠有11只死亡,而口服等量炙品浸膏组则未见死亡,说明中医用醋制甘遂的经验确有科学根据。而甘遂的有效成分存在于醇浸膏内,难溶于水,故中医多以本品作散剂,亦属合理〔15〕。
大戟有京大戟与红芽大戟2个品种。现代研究分析,前者可引起峻泻,后者主要抑菌,也有泻下作用〔16〕。红芽大戟含蒽醌类,与甘遂之作用类似,二者均能泻下及排除水毒,因此对腹水、渗出性胸膜炎、淋巴腺炎等均有较好作用〔17〕。
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除作为祛痰平喘咳之剂外,对组织中不正确的渗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甘遂、大戟、伍以芥子,实为促使控涎丸发挥更广泛疗效的关键〔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