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尚健道网

首页 > 医学 > 中医理论  >  老中医治疗口疮医案大全_口疮方法经验

老中医治疗口疮医案大全_口疮方法经验

医案一

韩某,女,45岁,汉族,干部。住内蒙古集宁市铁路电务段,1981年4月21日初诊。主诉:口腔溃烂14年。病史及治疗经过:开始口腔两颊及牙龈部起大小不等而散在性的小水疱,后继发感染,溃烂连贯成片,日益增剧。曾在内蒙古集宁市铁路医院求治,曾服用很多维生索,且注射过不少小檗碱(黄连素)及青霉素、链霉素等,均不见效。由于长期不愈,反复发作,14年中,从未间断治疗,中药,针灸亦多用无效。现在症状及治疗:口腔两颊部各有黏膜脱落,形成2.5厘米×2.5厘米的溃疡面,呈黯褐色。其周围黏膜有浅褐色已愈之溃疡所留痕迹。脉细而微数,舌质张,苔略腻而微黄。此为阴虚津少,虚火上炎,湿热久郁上蒸所致。治当先用甘露饮加味养阴以祛湿热,黄柏水含漱后再敷药粉,内外兼治之。生地黄10克,熟地黄10克,石斛10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黄芩10克,茵陈12克,枳壳10克,甘草10克,枇杷叶10克,泽泻12克,木通10克。水煎后分为2次服,每日1剂,连服20剂。黄柏10克,冰片少许,开水500毫升,泡2~3个小时,滤过,在扑药粉前后含漱。鸡子清一个,放在净盘内,旋转为薄膜状,太阳光下晒干即裂成小片,煅龙骨1.5克,煅珍珠1.5克,冰片1克。共研细面,以脱脂棉团,蘸药粉扑于溃疡面上,每日3次。面药未用完,汤药共服14剂,溃疡愈合,6月11日复诊,检查两颊黏膜正常,略显褐色。

【按】此案口腔糜烂的病理机制是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又加胃蕴湿热所致。

久不愈者,虽病变部位属于脾胃,但从机制探讨,亦与肺肾有关。由于肺脾肾三脏阴虚津乏,虚火上炎,又加有脾胃湿热壅滞,而导致两颊黏膜脱落,溃烂浸淫。治宜养阴清热,佐以宣肺利湿;枳壳调畅气机,枇杷叶开宣上焦,气化则湿亦随之而化;配泽泻、木通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使余邪从小便解;甘草解毒以调和诸药。其所以获效迅速,还有赖于黄柏水含漱,即使口腔清洁,又苦寒燥湿,清热杀虫。特别是药粉中的珍珠主治溃疡不敛;冰片化腐解毒,治疮疡糜烂,并可引毒外出;龙骨收敛,能助黏膜吸附药粉;鸡子清粉是清凉之品,遇唾液浸润还原,起到保护局部黏膜之力,并可覆盖溃疡面,以防摩擦,50天后复诊,检查局部,已恢复正常。至11月追访,溃疡再无复发。

引自《李凤翔临证经验集》

医案二

例1:心脾积热患者,某女,46岁。1998年6月24日初诊。口腔溃疡8年,反复发作,发则在口腔内颊,舌面多处溃疡,少则二三个,多则四五个,局部灼痛,进食时更甚。曾经服用牛黄解毒片、B族维生素等。1天前感口腔颊部及舌侧缘有多个小丘疹,今已形成溃疡、溃疡呈圆形,基底部有灰白色坏死组织,上覆淡黄色伪膜,周围鲜红微肿,灼热疼痛,尤以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疼痛难忍。伴心烦、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证属心脾积热、上熏于舌。治宜清热泻火,用泻黄散合导赤散加减治疗。广藿香10克,生石膏15克,炒栀子10克,生地黄15克,淡竹叶10克,赤芍10克,黄连6克,升麻6克,滑石20克,生甘草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二诊(1998年7月2日):药后口腔溃疡基本愈合,继服上方5剂,药后口疮愈合,以后又曾复发口腔溃疡,服上方后依然有效。

例2:脾肾虚弱患者,某女,36岁。1997年11月15日初诊。口腔溃疡3年。劳累及月经前后易发作。每次溃疡1~2个,久不愈合,曾服用中西药物及外用药膜能减轻溃疡,此次因劳累诱发,溃疡面在舌右侧缘及右颊黏膜,溃疡面色白,周围颜色淡红,疼痛不堪。伴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纳呆、反酸,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迟。因脾胃虚弱、寒湿困聚口腔、溃烂成疮。宜健脾补肾,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生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当归6克,生薏苡仁20克,干姜4克,制附子6克(先煎1小时),当归6克,补骨脂10克,柴胡10克,炒麦芽15克,炒谷芽15克。7剂,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二诊(1997年11月22日):药后口腔溃疡愈合,其余症状均减轻,再进上方5剂后,用参苓白术散调治未复发。

例3:阴虚火旺患者,某女,48岁。1999年5月12月初诊,只腔溃疡1年,时发时止,此次因熬夜引发,舌尖及舌下各有直径0.5厘米大小溃疡,灼热疼痛,溃疡面浅深不一,溃疡周围红肿、色稍淡、表面有色膜覆盖,兼见口燥咽干、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腰脊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肾水不足、心火独亢、火炎于上,口舌受灼、溃烂成疮。治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丸加味治疗。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黄10克,熟地黄10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10克,玄参20克,泽泻10克,首乌藤30克,黄连5克,肉桂2克,川牛膝10克。7剂,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二诊(1999年5月19日):服上方后口腔溃疡即愈合,口燥咽干、头晕耳鸣、手足心热症状减轻,仍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仍守上方7剂,加生龙骨15克,生牡蛎30克,炒酸枣仁20克(打)。药后症情缓减,用知柏地黄丸调治。K按】例1即为心脾积热型口疮。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若心脾积热,上熏于舌,乃生口疮。心脾积热之口疮乃实火口疮。例2为脾肾虚弱型口疮。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肾主藏精,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若禀赋不足,或劳倦不节,致脾气虚弱,升清降浊失职,郁而成火致口舌生疮;或脾肾阳虚,阴寒内盛,寒湿困聚口腔,溃烂成疮。张景岳《景岳全书·口舌》

曰:“口舌生疮,固多由上焦之热,治宜清火,然有酒色劳倦过度,脉虚而中气不足者,又非寒凉可治,故虽久用清凉终不见效,此当察其所由,或补心脾,或滋肾水,或以理中汤,或以蜜附子之类反而治之,方可痊愈,此寒热之当辨也。”例3为阴虚火旺型口疮。“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属火,肾属水,心火下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心火,使心火不亢,水火相济,则心肾阴阳得以协调。若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火独亢,火炎于上,口舌受灼,溃烂成疮。明代陈功实称口疮为口破,其《外科正宗》

曰:“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者,色淡而白斑细点,甚至陷露龟纹,脉虚不渴;此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发之。”臧教授认为口疮虽为黏膜局部病变,但其发生发展与全身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从脏腑辨证来看,口疮与心、脾、胃、肝诸脏腑密切相关。诊断以对局部口疮的望诊为主。以口疮的局部形态、周围的红肿状况,分泌物的颜色及疼痛四大特征来区分病变性质及所涉及的脏腑。临床辨证治疗不能拘于以上3型,且以上3型中的每型,每个病人的病变脏腑也有偏重不同。并非每例病人是纯实火及虚火口疮,而常见虚实挟杂,寒热互见,上实下虚之证。治疗也应针对实火、虚火、虚实挟杂,病变部位、病程长短,兼证的多少,孰轻、孰重,分别对待治疗。实火之口疮,若见舌尖红或有口疮,小便短赤,以心火上炎为主,其治疗用导赤散及清心火药物。若见唇、颊齿龈溃烂,口臭、脘腹胀痛,大便干结,以脾胃热盛为主,宜用清胃散及清热泻火药。若口疮随情志变化波动或随月经周期性发作,宜用丹栀遥散或龙胆泻肝汤,疏肝泻火。以上病人还可用珠黄散、锡类散或冰硼散外涂溃疡处,亦可用金银花10克,薄荷10克,煎汤,凉后漱口。本病除药物治疗外,也要注意饮食调理,忌食辛辣刺激动火之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熬夜。医案三雷某,男,19岁,学生。初诊(2004年3月2日)。主诉:反复口腔溃疡1年。患者1年前因嗜酒后出现口腔溃疡,并有疼痛,遇热及刺激加重,伴见发热,咽部疼痛,在我院查自身抗体(一)。给予多种维生素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现来中医科就诊。现症:口腔内有多个溃疡,疼痛,咽痛,口渴,唇红,大便不燥结,日一行,纳可,舌红,苔薄,脉沉。西医诊断:复发性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疮(中焦湿热壅结)。辨治:患者年轻体壮,嗜饮酒,体内湿热内蕴。脾胃开窍于口,中焦湿热蕴毒,循经上攻,故口唇红,口腔黏膜溃疡形成。此应与老年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之口腔溃疡,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相区别。拟甘草泻心汤加味。生甘草12克,制半夏12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玄参12克,桔梗9克,党参15克,麦冬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荆芥12克,淡干姜9克,白僵蚕12克,牛蒡子9克,金银花15克,柴胡4克,天花粉15克,连翘9克,竹叶12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2004年3月9日):患者服药后口腔溃疡明显缩小,疼痛减轻,咽已不痛,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脉沉。前法中的理应效不更方。患者年轻之体气血充足,要求清淡饮食,加强生活调理,忌醇酒厚味,守方7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2004年3月20日):患者口腔溃疡愈合,纳可,眠可,无咽痛,舌淡红,苔薄,脉沉。前方共服12剂,先清热利湿,解毒散结治其标,现宜养阴利咽,运脾善其后,给予玄麦甘桔汤加味。玄参12克,麦冬12克,生甘草12克,桔梗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干姜6克,白僵蚕12克,天花粉12克,竹叶12克,制半夏12克,川黄连3克,黄芩6克。6剂。每日1剂,水煎服。四诊(2004年4月5日):患者口腔溃疡未见复发,口干不苦,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脉沉。此证若过食烟酒、辛辣厚味,则会导致体内蕴热。脾胃开窍于口,中焦湿热内蕴,自会上犯口腔。所以,日常生活调理至关重要,继以甘草泻心汤加减。生甘草9克,制半夏12克,黄连3克,党参12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桔梗9克,陈皮6克,淮山药12克,大枣12克,淡干姜6克,薏苡仁12克,竹叶9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口腔溃疡属于常见临床病症。患者年轻体壮,嗜好饮酒,体内湿热内蕴,脾胃开窍于口,中焦湿热循经上攻而致。选用《金匮要略》

中甘草泻心汤,方中重用生甘草,清热解毒,缓急;川黄连、黄芩清泻肺胃之湿热;党参、干姜健脾和胃;玄参、麦冬、桔梗、甘草养阴利咽;玄参亦可解毒散结;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柴胡、桔梗升清,载药上行;当归、川芎活血养血;白僵蚕、牛蒡子利咽;天花粉化痰热兼养阴;竹叶导湿热从下行;干姜宣发中焦郁积。共呈清热解毒,养阴利咽,养血活血,除湿之功。先清热利湿,解毒散结治其标,再以养阴利咽,运脾善其后。选玄麦甘桔汤,方中玄参、麦冬养阴利咽;黄连、川黄连清热除湿;白僵蚕利咽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干姜健脾温中;竹叶清热利尿引心火下行;生甘草解毒。作者在治疗脾胃系统疾病时,注重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擅长寒温并用,升降同施,使用苦寒之品而不伤中阳。

引自《施今墨医案解读》

医案四

韩某,男,10岁。2001年10月4日。口疮2天伴疼痛,纳食张口则痛甚,呕吐痰涎,纳呆,手心热,便秘,舌尖红苔白厚,脉滑略数,查咽腭部溃疡。西医诊断:溃疡性口腔炎。辨证:心脾热盛,熏蒸于上。治法:清泄心脾,滋阴泻火。处方:导赤散与泻黄散加减。升麻6克,生地黄15克,生石膏20克,川黄连3克,淡竹叶6克,生甘草梢6克,连翘10克,大青叶10克,赤芍10克,牡丹皮10克,石斛10克,北沙参10克,藿香10克,滑石10克,酒大黄3克(包)。7剂。外用:西瓜霜敷口,每日3~4次。效果:口疮愈合,咽溃疡消失。

【按】口疮疼痛为热毒壅盛,脾开窍于口,脾经热盛则子病及母(心火生脾土),引动心火而成心脾热盛。手心热并非阴虚证,心经火循手少阴心经传至手心可为手心热,便秘为脾经火耗伤津液所致,治疗思路注意病位在上,气机趋上,“火郁当发之”,选用轻清升散、疏散郁火的同时清热泻火,即“外疏内清”,引火热邪气从小便出,即导邪从人体肌表孔窍出。方中升麻升散解毒,生地黄凉血养阴,生石膏与川黄连清泄心火与脾胃伏火,淡竹叶与生甘草梢清心火引心火从小便出,连翘与大青叶清热解毒;赤芍与牡丹皮清热凉血;石斛与北沙参清养胃阴;藿香与滑石清热利湿。

引自《周耀庭临床经验集》

医案五

魏某,女,33岁。2001年11月4日。口腔溃疡3周,眠差,腰膝冷,舌尖红苔淡黄,脉弦细。西医诊断:疱疹性咽炎。辨证:脾经火热,肾虚相火妄动。治法:清热泻火,滋阴益肾,引火归原。处方:升麻6克,黄芩10克,川黄连6克,生石膏15克,寒水石15克,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10克,石斛10克,枸杞子10克,女贞子10克,淡竹叶6克,生甘草梢6克,五味子10克,五倍子3克,生龙齿15克,炒知母、黄柏各6克。7剂。效果:依此方20剂后口腔溃疡减轻,睡眠改善,腰膝不冷。

【按】本病虽为口腔溃疡,一般归于心脾有热,结合患者腰膝冷这一特点以及舌脉,分析还有肾虚相火妄动这一病机。治疗需要补肾清泄相火、引火归原。方中升麻升散火毒,黄芩、黄连及生石膏清热泻肺胃火,寒水石清热泻火;生地黄、玄参、麦冬与石斛养阴生津;枸杞子与女贞子补肝肾阴虚;淡竹叶与生甘草梢清心火引火从小便出;五味子、五倍子及生龙齿固涩肾元防相火妄动,炒知母、黄柏清热泻相火养肾阴。

医案六

张某,女,34岁,家庭主妇。(病历截取)产后2个月,月经未至,3子,口疮经常发作已1年。初诊:1963年4月15日。主诉:下唇内及舌两侧各有一处红疮,疮面色白,痛妨饮食。查体:舌尖红,脉弦细。辨证:此为产后虚火上炎。治法:拟消炎止痛法治之。处方:牛黄至宝丹1丸,分4次服,每日中午饭后1次。淡豆豉一两半,打碎,分3次水煎漱口。包五倍子三钱,去土打碎炒研细末,外敷。医嘱:疮口敷药微痛勿虑。二诊:1963年4月18日。主诉:舌疮大减,痛经。查体:脉滑数。治法:再前法。处方:方同前。三诊:1963年4月22日。主诉:疮愈,胃酸食少心烦。查体:脉沉缓。处方:前方加清胃黄连丸六钱,上下午各一钱。

【按】口疮多因脾胃积热引起,也有因体质素虚、虚火上炎而致的。其症状是口腔内黏膜上生黄白色如豆样大小的溃疡点。本例患者口舌生疮一年有余,已无治疗信心,唯本次发作以至痛不可忍,方来门诊暂试,不料捷效,事出意外,实为患者疑虑而来、满意而归之一例也。病例的治疗特点有二:一是使用了五倍子打碎炒研成末外敷创面。《本草衍义》

中云:“口疮,以末掺之。”这本宋代的医药书距今已近1000年,就已载有我国古人治疗口疮的用药和治疗经验。现代研究证明五倍子鞣酸对蛋白质有沉淀作用,皮肤、黏膜、溃疡面接触鞣酸后,其组织蛋白即被凝固,造成一层被膜,从而起到收敛作用,同时小血管也被压迫收缩,血凝而止血,腺细胞的蛋白质凝固引起分泌抑制,产生黏膜干燥。神经末梢蛋白质的沉淀,可呈微弱的局部麻醉现象,从而起到止痛作用。五倍子鞣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绿假单胞菌等细菌都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二是本病例用淡豆豉打碎水煎漱口,效果也很明显。淡豆豉有两种制法:一是用青蒿、桑叶发酵,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证,功能宣散邪气,内清其热;二是用紫苏子、麻黄发酵,多用于治风寒感冒头痛。

引自《高桂林医案医话经验方》

医案七

康某,女,48岁,职员。初诊:1964年5月12日。主诉:发现肝大已1年半。现病史:纳物欠佳,厌油腻食物,胸中不畅,大便完谷不化,体倦乏力,夜间出盗汗,性情急躁,好似干柴微见星星之火便燃成不可抵挡之势,每当暴怒之后自己亦感懊悔。血压170/90mmHg。既往史:口腔溃疡30余年未愈。个人史:爱人健康,有4个孩子。望诊:面色正常有黑斑,舌淡白。闻诊:声音无异常。切诊:脉弦数。辨证:因患者心中有难诉之苦久郁成肝气不疏,木郁克土,久郁化火,故见急躁,小事不能谅解,火性上炎,以使口舌之溃烂。立法:疏肝解郁,清热降烦,处方;十九煎液120毫升;舒络养肝丸12丸;连翘150毫升水泡服。二诊:1964年5月19日。主诉:变化不大。查体:脉沉缓。治法:方同前。三诊:1964年5月28日。主诉:口腔溃烂,纳食不香。查体:脉沉缓。处方:清胃黄连丸;五倍子散;淡豆豉汤。四诊:1964年6月16日。主诉:口腔溃疡已愈,饮食较好,经化验肝功能正常。

【按】本病例是通过治疗口腔溃疡而使肝脏功能恢复正常的,看来难以被理解,其实则不然。病之所成必有其故,病已始生必有其因。本病经过辨证抓住了疾病本质。此患者阳明之经素有内热,又因家庭生活不和,肝气素郁不疏,久郁必化火而上逆。肝经之火及逆气并阳明经之热上扰必成燎原之势,热反伤自络,肝脏自必伤甚,形成血瘀不化,久而久之肝之体必大而超常。所以医家以治口腔溃疡为本,先平阳明胃火,使肝火有所依从,火衰气弱,肝气即平仓故口腔溃疡痊愈必能指示胃热平息不上冲,肝气亦可和平。此病例再次证明内经所言“治病必求其本”的理论是非常正确的。

引自《高桂林医案医话经验方》

医案八

张某,女,39岁,职员。门诊病历。1999年4月1日初诊。主诉:口疮2个月余。今年春节时因过食瓜子而致口腔内生疮,自服牛黄清胃丸未效。刻下症见:口腔内生疮,疼痛,口干,纳食尚可,睡眠梦多,大便干而不爽,月经尚调,量少,色可。查口腔内于舌边、舌尖可见6枚口疮,色红,中心有黄色脓点。舌红,苔黄腻干,脉沉细滑。辨证立法:胃肠滞热,循经上扰。治宜清胃化滞,解毒消痈。方拟五味消毒饮加减。处方:金银花20克,连翘15克,紫花地丁10克,蒲公英10克,黄芩10克,槟榔10克,厚朴10克,升麻10克,白芷10克,天花粉10克,酒大黄6克,生甘草10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温服。医嘱:忌食辛辣油腻刺激之品。治疗经过:服上药7剂后症减,口疮减轻,未见新发,仍口干,大便转泄,日2~3行,舌红苔白。上方减槟榔、厚朴、酒大黄,加赤芍12克,桔梗10克,玄参10克继服。服上药14剂后口疮全消,纳眠可,二便调,停药调养。

【按】口疮一证,系病邪逆上所致,病因多种,但均与地道不通有关。常见者如湿蕴化热,阻碍水道,心火不得下移;胃肠滞热阻于肠道,致胃火循经上拢;气滞寒凝,瘀阻胞宫,经血不能顺下,则瘀浊上犯等。病因不同,治疗亦各异,但总以通下为法。本案初因饮食不节,胃肠积滞化热,循经上炎,久而蕴毒,乃致口舌生疮、溃痛不休,反复发作;口干便干、舌红苔黄腻而干,为滞热伤阴,腑气不通,火热无下行之路。故治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清热解毒治标为上,酒大黄、厚朴、黄芩、槟榔清热化滞通腑,使积滞去则热无升;天花粉、白芷、升麻消痈排脓,且寓“火郁发之”之妙。

引自《高忠英验案精选》

医案九

马某,女,28岁,公司职员。门诊病历。1997年10月13日初诊。主诉:口舌生疮1年余。患者一年来每逢经前10余日即作口疮,严重时可影响饮食、说话,曾经中西药多方治疗,或无效,或暂取一时之效,维持10天左右即又复发。刻下症见:此次日疮已发4天,说话及饮食均疼痛难忍,伴鼻干,声音易嘶哑,纳食尚可,失眠,大便调,夜尿2~3次。月经期准,量少色红,有血块,经期腰酸痛。舌质淡瘦,舌边齿痕,舌苔白,脉左细,右弦滑无根。辨证立法:脾肾阳虚,湿浊上扰。治以温阳化湿降浊。方拟保元汤加味。处方:太子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肉桂10克,巴戟天10克,淫羊藿12克,益母草15克,升麻10克,泽泻12克,当归10克,苍术12克,生诃子10克。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温服。治疗经过:服上药14剂后复诊诉:上药初服4剂后口疮即愈合,但于复诊前3日,舌下又新起一枚,且晨起目眵较多,口干,小便色黄,大便尚调,睡眠仍差,心中烦。舌淡红,舌边齿痕,脉沉细。原方减益母草、苍术、生诃子,加首乌藤20克,百合15克,生地黄、熟地黄各20克。继服14剂后,口疮愈合。故将上方制作成丸药缓调,一年后患者因他病就诊时告之,自服上药3个月后停药,口疮至今未作。

【按】口疮,又称“口舌疮”“口破”“口疳”“田疡”等,是以口腔内的唇、舌、颊以及上腭等处黏膜发生单个或多个淡黄色或灰白色如豆大溃烂点,局部疼痛或刺激时疼痛为特征的口腔疾病。一般医家认为,田疮病位在口舌,其病机变化离不开“火”,或实火,或虚火。如《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中所说:“总之,人之口中破者,皆由于火,而火必有虚实之分。”口疮病位在口舌,病变多与“火”相关,但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其病机变化离不开“湿”亦较多见。其湿或为湿热,或为寒湿。一般初发者,多为急性口疮,病人体质较好,多因阳盛,复受外湿,或湿邪郁久化热,而致湿热上泛于口腔,此时治以清热利湿,多可速效,亦较好治;而反复发作,或老年体弱患者,一般多属慢性口疮,多因素体阳虚,阳不化水,湿从寒化,寒湿内蕴,上泛于口腔而成。此时治疗应以温阳为主,阳气充足才能化气行湿,降浊而升清,温阳多用肉桂、巴戟天、吴茱萸,升清则用升麻。本患者口疮每发于经前,显与冲任之脉相关联。观其舌脉皆属本元亏虚之象,知气血不足,冲任失养,故见经血量少、有血块等症;阳失温化,则清津不升,致鼻干声嘶;湿浊停蕴,随经气逆上,故见口疮反复难愈。病起元阳不振,非肾虚下寒之证,实为中焦阳气不足,水湿不化,故用保元汤补中气而温脾肾,张景岳喜用此方温补中阳,兼收虚火,而治中虚上燥诸症。其中肉桂,不仅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同时还具有引火归原之功,可将由于元阳虚弱而致虚阳上越的虚火引之归于气海的原位,以除上热下寒之证;巴戟天、仙灵脾,既能补肾助阳,又可祛风除湿,最适合用于阳虚有寒湿之口疮病证;益母草、当归养血调经;白术、苍术、泽泻燥湿利浊;升麻,既有清热解毒之功,与诃子合用升清润喉,又具提升阳气之效,与肉桂配伍,一引火于下,一升清于上,清阳得以上暖于口,虚火得以下归于原位,清升浊降则使口疮早日康复,尚能强壮人体阳气,提高抗病能力。

引自《高忠英验案精选》

医案十

吴某,女,35岁。1999年5月诊治。病史:反复发作性口腔黏膜溃疡10余年。月经前期发作较多,或劳累、紧张、休息不好时,均会引发溃疡,疼痛,心烦,影响睡眠,伴饮食不佳,大便秘结,月经一般提前较多,以前每次发作多自行服用牛黄解毒片等清热药,曾好转过,但后来已不奏效。查体:见口内多发溃疡,溃疡面较大、较深,溃疡周围鲜红,舌质红,舌苔微黄,脉滑数。诊断与治疗:本证属胃肾阴虚,同时伴有血热,单纯用清热解毒已不能收效,故予以滋阴清胃、育阴和阳来消除溃疡,用清火消疡汤原方,方中应用了少许干姜、附子,其中附子先煎以去其毒性,服药7剂后,疼痛明显减轻,溃疡面有所收敛,无再发新溃疡。再服7剂,溃疡基本消退,大便通畅,诸症好转,停药后,机体自行康复。以后,每到经前即来服药1周,连服3个月,未再复发。口腔溃疡临床十分常见,新发者,用大量石膏有效,但久病者,单纯清热则无效。本方经验在于附子、干姜的运用,在于育阴和阳的治则。清火消疡汤,组成:升麻6克,黄连6克,当归6克,生地黄20克,牡丹皮20克,生石膏30克,牛膝10克,知母10克,麦冬15克,干姜6克,附子6克,玉竹20克。外用肉桂、儿茶粉末与麻油涂抹溃疡面。功效:滋阴清胃,育阴和阳,消除溃疡。主治:口腔黏膜多发性溃疡及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综合征)。方解:方中知母、麦冬、玉竹、生地黄、牡丹皮滋阴凉血清热,黄连泻心脾之火,生石膏泻胃火,升麻升清兼引药上行;单纯清热泻火易伤阳气,溃疡更不易愈合,故加干姜、附子以防伤阳,并起到育阴和阳的作用,阴阳调和,溃疡自愈。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之陈景河》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不作为权威解答。

    微尚健道养生网搜集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包括男性健康、女性健康、健康睡眠常识、急救常识、养生保健知识等各种健康小常识大全。学会健康养生之道,享受健康美好生活,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