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尚健道网

首页 > 医学 > 每日医讯  >  隐性感染是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重要推手

隐性感染是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重要推手

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原因有哪些 登革热暴发流行的原因

  记者4月2日获悉,中山大学登革热研究取得重要发现:隐性感染是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重要推手。3月31日,该研究论文发表于国际知名专业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被忽视的热带疾病》)。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虫媒性传染病。在过去15年间,登革热发病率上升了70%,主要遍及热带、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5000万到1亿人口感染登革病毒。

  目前,尚无有效的登革热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可以应用。登革热是广东常见、多发的急性传染病之一,也是重点防控的传染病。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出现登革热大暴发,尤以2014年严重,2014年广东省发病数达45171例。

  中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汪涛主任医师领衔的团队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陆家海教授团队联合攻关,开展此项研究。研究结果发现,登革热流行中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的比例为2.2:1。登革热暴发疫情中,人们往往重点关注发病人群(即显性感染),而忽视隐性感染人群,这一研究结果首次阐释了登革热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对于疾病蔓延的重要影响,对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登革热有哪些危害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登革热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如何预防登革热

  1.应尽快进行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识别轻型患者。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2.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改善卫生环境,消灭伊蚊滋生地,清理积水。喷洒杀蚊剂消灭成蚊。

  3.提高人群抗病力,注意饮食均衡营养,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如何治疗登革热

  1.降低体温。对高热患者宜先用物理降温,如冰敷、酒精拭浴,慎用止痛退热药物。对高热不退及毒血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

  2.补液。对出汗多、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注意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颅内高压症、脑疝的可能性。

  3.降低颅内压。对剧烈头痛、出现颅内高压症的病例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同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有助于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患者,应及时应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分享:

    微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不作为权威解答。

    微尚健道养生网搜集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包括男性健康、女性健康、健康睡眠常识、急救常识、养生保健知识等各种健康小常识大全。学会健康养生之道,享受健康美好生活,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