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儿童微小青春期
出生时,下丘脑-垂体-性腺(睾丸或卵巢)轴作为体内重要内分泌调节系统之一,虽还不像成年人那般稳定,但已基本完成建立。出生前,在母亲体内由于胎盘产生大量的雌激素,使该系统暂时被搁置。出生后,随着脐带被剪断,胎儿与母亲失去了连接的纽带,胎儿内分泌系统必须开始学会独自承担重任。离开母体后不久,尤其是未来的男子汉们,在数分钟之内就开始调试其生殖内分泌系统的运行功能,分泌的雄激素水平最高可达到正常成年男性水平的低值。此时,睾丸轻度增大、有阴茎勃起,甚至可一过性地表现为颜面少许粉刺,此现象可持续到约半岁左右;与男婴相比,女婴的反应稍慢一些,但也要在几小时之内开始调试自己的生殖内分泌系统。此时,这一系统还不十分稳定,可间断地分泌雌激素。在此期间,雌二醇水平可波动于0到50pg/ml(相当于正常成年女性的雌激素水平下限)之间。部分对雌激素敏感的女婴可出现较明显的乳房发育。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甚至极少数女婴还可出现类似青春少女月经的少许出血现象。这些表现一般持续时间不长并且不十分明显,但可出现在2岁之前。婴幼儿期的这种表现,极其类似于真正青春发育的过程。因此,医学上形象地把它称之为“微小青春期(minipuberty)”。可以把微小青春期看成是数年之后真正的“大”青春期的一次小型预演。目前,对微小青春期的实际意义并不十分清楚,其表现也因人而异。常常被我们忽略,但它的的确确是存在于我们生命早期的一种生理现象。
二、关于儿童性早熟
性早熟是个相对的时间概念,是指第二性征出现的年龄比同时代、同种族、同性别的正常人群要早。正常人群的青春发育年龄随时代而不同,有不断提前的趋势。就目前而言,女孩在8岁前出现明显的第二性征和/或9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男孩在9岁前出现第二性征和/或一侧睾丸容积≥4ml,就被认为是性早熟。提示应该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以除外体内存在的影响健康的疾病。
三、儿童性早熟的种类
性早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为指导病因诊断和治疗,临床上主要根据其发病机制不同分为:中枢性(真性)性早熟和周围性(假性)性早熟。中枢性性早熟与真正的青春发育过程完全相同,它有下丘脑—垂体—性腺(睾丸或卵巢)轴系的参与,能产生生殖细胞,可具有生育的能力;周围性性早熟仅有性激素作用导致的第二性征发育,没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系的参与,不能产生精子或卵子,因而不具备有生育的能力。真性性早熟的发生原因复杂,既可因颅内感染、外伤或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触动青春发育的“开关”所致,也可是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所谓特发性的中枢性性早熟;周围性性早熟导致第二性征发育的性激素可来自体内或体外。体内可来自分泌性激素的各种肿瘤,体外可来源于食物或药物。
根据第二性征发育的程度分为:完全性(真性)性早熟、部分性(假性)性早熟、单纯性乳房发育、单纯性阴毛早熟等。
根据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否真正启动分为:促性腺激素依赖性(真性)和促性腺激素非依赖性(假性)性早熟两类。用长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nRH-a)进行治疗,前者有效,后者则无效。
总之,各种分类方法之间可有相互重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