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乙肝,也知道我们固定时间就要去打乙肝疫苗,对于乙肝的传染途径有的人可能会说好像不能和乙肝病人一起吃饭,会传染。其实,人们对于乙肝的了解是很模糊的,下面就乙肝的传播途径跟大家讲一下。
乙肝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简称。乙肝患者指的是乙肝病毒为阳性,患有慢性肝炎超过半年的人士。乙肝的主要症状是身体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肝部疼痛等。提起乙肝,很多人都只知道乙肝会传染,但却不清楚乙肝是一个什么病,是怎么来的,下面为大家简单说一下引起乙肝的各种病因。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HBV可通过母婴、血和血液制品、破损的皮肤黏膜及性接触传播。感染HBV后,由于受病毒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等影响,会出现不同的结局和临床类型,导致其发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原因有:
1.家族性传播我国乙肝高发的主要原因是家族性传播,其中以母婴垂直传播为主,母亲如果乙肝E抗原阳性,所生子女未注射乙肝疫苗,大都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而精液中可检出乙肝病毒,因此可通过性传播。这是造成我国乙肝的家庭聚集特征的主要原因。
2.婴幼儿期感染病毒最初感染乙肝的年龄与慢性乙肝有密切关系。胎儿、新生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约有90%~95%成为慢性病毒携带者;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约有20%成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只有3%~6%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状态。
3.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垂直传播的措施,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以及缺乏预防意识,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开展不够理想,使得对乙肝的预防难以贯彻,慢性病例越来越多。
4.漏诊急性期隐匿起病的无黄疸型肝炎比急性黄疸型肝炎容易发展为慢性,这与无黄疸型肝炎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未得到及时诊治和休息有关。
5.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病毒肾移植、肿瘤、白血病、艾滋病、血液透析者感染乙肝易演变为慢性肝炎。乙肝发病的急性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抵制剂治疗者,破坏患者体内的免疫平衡,容易使急性肝炎转变为慢性。
6.既往有其他肝病史感染病毒者原有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等)、血吸虫病、疟疾、结核病等,再感染乙肝病毒后,不仅容易成为慢性肝炎,且预后较差。
中国目前约有3000万慢性乙肝患者和1.2亿无症状的携带者。若检验提示乙肝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为阳性,就是“大三阳”,提示机体病毒复制较活跃,不代表疾病严重程度;若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为阳性,就是“小三阳”,但不代表病情轻。
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制品(手术、注射、输血等)、母婴传播(母乳喂养)、性传播(精液可检出乙肝病毒)、破损皮肤(伤口、溃疡面)等。一般乙肝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汗液、唾液等体液中都可以检测到乙肝病毒,但传染性不一样,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的传染性较大,汗液、唾液传染性较小,所以正常的拥抱、握手、游泳不会传染(除非接触面有伤口)。
常见临床症状是乏力、厌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病情严重可见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脾大、肝功能异常等。乙肝病毒携带者不等于乙肝患者,处理方法和临床结局差别较大。高温、高压、过氧乙酸、漂白粉等可灭活乙肝病毒。
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减少外出就餐、乙肝家人用专用餐具、勤洗手做好个人卫生也可减少感染机会。高温、高压、过氧乙酸、漂白粉等可灭活乙肝病毒。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减少乙肝就业歧视,但出于保护公众健康的目的,乙肝未治愈前仍限制从事餐饮、学前教育等工作。
一旦确诊乙肝,不仅要坚持专业的抗病毒治疗,还要从心理、运动、饮食、生活等多方面调整,以降低疾病危害,促进治愈。肝功异常的乙肝患者不建议从事重体力活动。
乙肝患者一般饮食原则为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和矿物质,忌吃甜食、油腻食物、辛辣刺激食物;足量饮水;预防感冒及其他感染;适当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心情舒爽,少生气或发脾气;戒烟限酒;即使健康携带者也需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