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四川中药志》
【拼音名】Xiǎo Jīn Qián Cǎo
【别名】荷包草(《百草镜》),肉馄饨草(《眼科要览》),金锁匙(《纲目拾遗》),黄疸草(《中国植物图鉴》),小马蹄草(《贵州民间方药集》),螺丕草(《福建民间草药》),小铜钱草、酒杯窝(《广西中兽医药植》),金挖耳、鸡眼草、小灯盏菜(《广西中药志》),小迎风草、小碗碗草(《四川中药志》),小元宝草(《上海常用中草药》),落地金钱(《福建中草药》),小蛤蟆碗(《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九连环(《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马蹄金的全草。4~6月收采,晒干,去净泥杂。
【性味】
苦辛,凉。
①《纲目拾遗》:性微寒。
②《福建民间草药》:辛,平。
③《广西中药志》:味淡微酸,性凉,无毒。
【归经】《闽东本草》:入肺、肝二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水,活血。治黄疸,痢疾,砂石淋痛,白浊,水肿,疔疮肿毒,跌打损伤。
①《百草镜》:利湿热。治黄疸,臌胀,白浊,经闭;捣汁点热眼;煎汤洗痔疮肿痛。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病后体虚,兴奋精神;又可利尿,治水肿。
③《广西中药志》:利尿,散瘀,止痛。治五淋,白浊,痢疾;外治跌打刀伤,风火眼痛。
④《四川中药志》:除风,理气。治风寒咳嗽。跌打损伤及黄疸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或捣汁滴眼。
【注意】《纲目拾遗》:忌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