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佝偻病什么症状呢
一、一般症状
早期出现睡眠不安、夜惊、好哭、烦躁、病情进展后可见全身肌肉松弛、肝脾大、腹部突出、多汗、贫血、发育迟缓等。
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见孩子的肌肉松弛无力,特别是腹壁及肠壁肌肉的松弛,可引起孩子的肠胀气,而致腹部膨隆犹如蛙腹。
二、胸部
在1岁左右的孩子,胸部则可见到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称为肋串珠。并可出现胸廓畸形如胸骨前突呈“鸡胸”和肋缘的外翻。
胸骨前突,胸腔前后径增大,称为“鸡胸”。胸廓沿膈肌附着处内陷成沟,称为郝氏沟。
三、脊柱
脊柱多向后凸,偶为侧弯。由于四肢和背部肌肉的无力,孩子的坐、立和走路都晚于健康的孩子,且容易跌跤。
四、四肢:
到了1岁以后会走路可出现两下肢向内或向外弯曲的畸形呈“0”型腿或“X”型腿。腕部尺、桡骨骺端膨出,成钝圆形隆起,称佝偻病性手镯。下肢弯曲,形成X形腿、O形腿、*腿等。此外,孩子的出牙也延迟,且容易发生蛀牙。
二、治佝偻病用什么方法比较好
预防和治疗均需补充维生素D并辅以钙剂,防止骨骼畸形和复发。
1、一般治疗
坚持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品(肝、蛋黄等),多到户外活动增加日光直接照射的机会。激期阶段勿使患儿久坐、久站,防止骨骼畸形。
2、补充维生素D
初期每天口服维生素D,持续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激期口服,连服1个月后改为预防量。若不能坚持口服或患有腹泻病者,可肌注维生素D,大剂量突击疗法,1个月后改预防量口服。肌注前先口服钙剂4~5天,以免发生医源性低钙惊厥。
3、补充钙剂
维生素D治疗期间应同时服用钙剂。
4、矫形疗法
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矫正骨骼畸形。轻度骨骼畸形在治疗后或在生长过程中自行矫正,应加强体格锻炼,可作些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例如俯卧撑或扩胸动作使胸部扩张,纠正轻度鸡胸及肋外翻。严重骨骼畸形者外科手术矫正,4岁后可考虑手术矫形。
三、佝偻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原因一:维生素D摄入量不足
所谓摄入的维生素D系指外源性维生素D,均含于食物之中,如每升牛奶中含维生素D3-40国际单位,一个蛋黄含25国际单位,每公斤肝类含15-50国际单位。实际上这些食物中的维生素D含量往往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如果再加上喂养不当的因素,就很容易造成维生素D的缺乏。
原因二:紫外线照射不足
内源性维生素D由紫外线照射而来。皮肤的基底层贮存有7-脱氢胆固醇,经日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可转化为胆骨化醇,也就是维生素D3。因此,孩子通过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就可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3。一般日照时间的长短与佝偻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南方日照时间长,佝偻病的发病率低。相反,北方日照时间短佝偻病的发病率就高。此外,如果存在吸收或阻挡阳光中紫外线的因素,也可造成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良,如现代高层建筑的遮挡,空气污染以及整日闭门不出等。
原因三:先天缺陷
遗传性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患者缺乏活化维生素D的酶及结合维生素D的受体,致使体内缺乏维生素D或不能应用维生素D。X-连锁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X-连锁隐性遗传性低磷血症性佝偻病、遗传性低磷酸酶症等遗传性疾病均因肾曲管清除磷的作用增加造成体内磷的流失进而导致佝偻病。
原因四:其他因素的影响
(1)食物中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人乳中钙、磷的比例适当,为2:1,容易吸收。而牛奶中的钙、磷含量虽然较高,但因磷含量过高,反不易吸收。因而,牛奶喂养的小儿中佝偻病的发病率较高。
(2)生长发育过快:小儿生长发育过快时,维生素D的需要量大,如供给不足就易发生佝偻病。此外,早产儿原本体内钙、磷储备不足,加上出生后生长发育较快,极易发生佝偻病。
(3)慢性疾病:如慢性呼吸道感染、慢性腹泻及肝、肾疾病,往往影响钙、磷吸收,易导致佝偻病。
四、佝偻病保健操有哪些
一、回头观月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头颈转向身后,观看身后天空,左右交替,如此反复15至30次。此式尤其适合,佝偻病后仰和旋转受限的,佝偻病患者。
二、同颈争力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反复做抬头看着天、低头看地运动。练习时,胸部保持不动,抬头时尽量上抬,以能看到头顶上方的物体为宜,低头时,下颌尽量内收。
三、提托头颈
患者站立,头部微微后仰,双手交叉托于头后,向上提托头颈,一张一弛,重复30至40次。可同时配合胸背部后仰,以活动脊柱的上部及胸廓、肩背等部位,达到放松诸关节的作用。
四、前伸探海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头颈前伸并侧转,窥探前下方,犹如向海底窥探物体一样,左右交替,反复进行。在练习时,动作要自然、连贯、和缓、头颈始终保持前屈位。
五、颈项侧弯
患者站立,双手叉腰,两脚分开同肩齐宽,分别作左右交替的佝偻病侧弯活动,侧弯的时候尽量的,用耳朵去碰触同侧肩膀,停留5秒,每次重复20至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