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工农红军一路转战,在国民党的围追堵截下,总计行程两万五千多里,克服重重困难,蔑视重重危险,历时两年,最终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历史将这一惨烈的壮举称为“长征”。它成为不断鼓舞中国人民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一种“只要你打不死老子,老子就要站起来”的豪气与顽强的执著!面对国民党的穷追猛打,面对恶劣的自然天气,面对无粮无衣的经济危机,我们这些伟大的军人们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而是以更加的坚韧与顽强来回报苦难。雪山,我们翻过去;草地,我们趟过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没有米面,我们吃野菜,啃树皮;没有衣服鞋袜,我们自己纺线,自己织;没有-炮,我们从敌人手里夺过来。“长征精神”是一种“变不利为有利”的智慧!在长征中,我们没有一味地躲开国民党的围堵,在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不遗余力地给予敌人严厉的打击。在长征途中,每到一地,我们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到群众中去,广泛地向群众宣传革命的思想与立场,并帮助各民族人民群众建立起人民政权和革命武装,撒下革命的火种。
我们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动群众一草一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各民族人民群众的衷心爱戴和大力支持。长征胜利后的第四年,即1940年,德军将英法士兵围困在敦刻尔克。英国动员了千余艘包括游艇、渔船、拖船在内的大小船只,冒着德军的炮火将三十四万名英法士兵成功撤回英国。在千余只闻讯赶来的营救船只中,有三分之一是泰晤士河上的小舢板。九天之内英军的伤亡达六万八千人。丘吉尔把这一惨烈的壮举称为“小船掀大浪”,它成为鼓舞英国人民永不言败的“敦刻尔克精神”。长征和敦刻尔克从某些方面来说是相似的。长征完成了战略转移,保存了革命火种;敦刻尔克的大撤退也避免了英军的全军覆没。暂时的后退看似不利,但若想给对方以重击,就必须先学会将拳头收回来。而二者更为深层次的本质与相似点就是,它们都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全民族的精神,一种永不言败的坚强!“敦刻尔克精神”下的英国人民凭借此精彩地回击了2005年7月7日恐怖分子在伦敦引爆的连环。而我们也凭着“长征精神”成功地收回了香港和澳门,加入了世贸……也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我们不再让世界轻视!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坚守着“长征精神”,民族复兴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难都将不是困难,储安平曾如是说:“英国人虽在雨中,亦不显狼狈的样子。
故英国人虽在血中仍能不失为一个英雄。”而我相信,拥有“长征精神”的中国人民定比“敦刻尔克精神”下的英国人民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