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从荷兰出发、去过11个国家15个城市“游历”的橡皮鸭突然风靡全球,它有个并不出众的名字——大黄鸭。而这股“全城追鸭”的风潮更是从中国香港刮到内地,继而成为今年9月开幕的“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一大“金色”招牌。
不过,大黄鸭在北京的“家”还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为了赢得“鸭爸”霍夫曼的“芳心”,“备选者”什刹海甚至使出“奇招”,用“坐船赠毛绒鸭”的方式来制造舆论,希望抢占先机。
大黄鸭怎么会这么火?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少专家纷纷表示,大黄鸭的风靡,和炒作无关,和童年有关。
的确,大黄鸭无疑会勾起人们美好的童年回忆。和小鸭一起洗澡的瞬间,和家相关,如亲情般温暖,轻松愉悦。即便平日看惯维港的环绕高楼、夺目广告,那份繁华背后的生存压力也能瞬间被这只圆头圆脑、翘起小嘴的鸭子萌得无影无踪。
大黄鸭与《致青春》可以说是同期走红,看似巧合,却都客观验证了创意本身最朴素的真谛,即创意是“人性的艺术”。
另一方面,大黄鸭也充分证明了“好设计就是好生意”。
大黄鸭到访香港期间,不仅给游客带来简单质朴的快乐,还带旺周边的餐饮、旅游等行业。海港城里经营小鸭咖喱饭的餐厅、本地旅行社的“赏鸭团”,甚至是街边专职给游客照相的业余摄影师,无不赚得盆满钵溢,成为大黄鸭风靡的间接受益者。
可惜,看到“商机”的还有不少以“挣快钱”为目的的投机者。大黄鸭还未离港,各种山寨版大黄鸭就开始在内地多个城市同时“漂流”,它们大小不一、造型多变,却无一拥有纯正“血统”。
模仿、跟风、抄袭、“拿来主义”盛行,这恰恰反映出我们的文化产业里极其薄弱的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本该以尊重版权为基础。缺乏版权保护,创意只能如远方的蜗牛,永远爬不到身边。
对于这样的说法,不少人会不服气,我们真的缺少创意吗?北京烤鸭、广州脆皮烧鸭,还有武汉鸭脖,中华大地上,光是鸭的美食已有千百种,谁敢说这不是创意?
但是,我们何时才能扭转这种懒惰的“复制”模式呢?只有当思想观念彻底扭转之时,大概就会距离“大黄鸭”们的出生之日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