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嫉妒人的表现是很正常的,但是家长要适当的去化解孩子的嫉妒行为,因为孩子过分的嫉妒是不好的,那么怎么做比较好呢,八宝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儿童心理学认为,孩子的嫉妒心,会随着孩子的成长,出现阶段性的变化。
在这期间,大人可以通过“强化”正向利他行为,“淡化”负面妒忌言行,帮助孩子建立起妒忌边界的“护城河”。
父母的坦然,是共情孩子的基础
旅美学者薛涌,在《一岁就上常青藤》里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刚到美国时,他经济状况并不好,一家人挤在狭小的阁楼里,出行也没有代步车。
一开始,读幼儿园的女儿经常邀请同学到家玩,但大多数小朋友来过一次,就再也不来了,而女儿也再不愿意去同学家做客。
薛涌不解,问女儿,女儿反问他:为什么我们家没有车?
薛涌这才知道,原来女儿同学家都有车,而家里没车的女儿,反而自觉像个异类。
对此,薛涌坦然回答:我们没有钱买。
妻子担心如此坦诚,会让孩子更加嫉妒。薛涌却认为,瞒是瞒不住的,相比说什么,用什么语气说才更重要。
在这样的教育下,女儿七岁时,和班里的小朋友玩时,被问到:你们家是穷,还是富?
她答:属于偏穷的,你家呢?
属于偏富的。
两个孩子,像谈论中午吃的什么一样自然。
很多嫉妒,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不如别人”,既然差距永远存在,与其为孩子设“乌托邦”,不如把自信和乐观的态度传达给孩子。
让孩子在爱里长大,才是最高级的富养。
试想,如果孩子在攀比和嫉妒的氛围下长大,从小习惯了斤斤计较,那长大后,大格局从何而来呢?
正确评价孩子的行为
《妈妈是超人》有一期,,霍思燕的朋友,带着孩子来做客。
霍思燕表现得非常热情,吃饭时,她端着辅食碗喂小客人,一口一个“小宝贝”。
坐对面吃饭的嗯哼,开始想办法引起妈妈的注意,可不管他说什么,妈妈都没关注自己。
客人走了,嗯哼开始发脾气,霍思燕知道嗯哼的想法,很温柔地开导他:
他长得像你,妈妈喜欢他,是因为特别爱你。
他是咱们家的客人,客人要放第一位,要热情招待,这是礼貌。
谁都不可能替代你,更替代不了你在妈妈心里的位置。
最后,嗯哼安心地亲了妈妈:“我懂了,我爱你。”
孩子会通过观察大人,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即使知道孩子在嫉妒的情绪中,也不要过多指责孩子,强调他“在嫉妒”这件事。
要知道,大人介入孩子“妒忌心”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妒忌”,而是停止孩子由妒忌引发的不良干扰行为。
诚然,并不是每一个嫉妒心强的孩子都会作恶。
极端的事件,在生活中毕竟只是小概率。
但总是心怀妒忌的孩子,不仅容易自卑,也都难免活得焦虑。
他们永远在用别人的标尺衡量自己,很难体会自得其乐的幸福,同时,在面对困境时,也最易走上极端。
告诉孩子,人生很长,别把精力放在别人身上,做好自己,不负此生,亦不负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