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家长并不知道自己是在溺爱孩子,但是对孩子溺爱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被溺爱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性格呢,八宝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任性
孩子在家里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全家围绕他一个人转,孩子就形成了“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思维定式。当有一天走入社会,看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也会觉得就是自己的,于是就会去抢,人家不给就哭闹不止、非要不行;即便有机会刚好又买到一个一模一样的,可能孩子仍然觉得别人手里那个好。
孩子任性又执拗,认为不管得到什么东西都是不容商量的,就像父母那样无条件的满足自己,别人也应该这么做。另外,他们不会妥协,只要事情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就不高兴、乱发脾气。
贪心
这类孩子的典型特点就是:看见什么都想要,要到手之后新鲜感很快消失;遇到自己爱吃的东西就想独吞,当自己真吃不完了才肯分享给其他人。例如:买玩具时让他二选一,孩子非要两个;辛辛苦苦准备好孩子最爱吃的排骨饭,却偏要吃鸡蛋饼;洗好了樱桃端出来准备一起吃,孩子说自己一个人就能吃完,不让其他人碰……
被物质“富养”大的孩子无比贪心,他们眼里只有自己,只能感知到自己还没有得到什么、哪些东西不好,而从来不会去感恩别人的赐予或分享已经拥有的。
第一种情况是家长冲动的打了孩子后,为了弥补孩子的心理创伤,采取的一种补偿性措施。小李脾气暴躁,总觉得孩子很烦。一次自己玩游戏时,孩子玩的纸飞机刚好落到他手机上,挡住视线输了一局,他立马朝孩子用力甩了一耳光,孩子受了极大的委屈,哭的不停呕吐。小李后悔莫及,给孩子买了昂贵的遥控汽车。往后每次遇到类似情况,都会服从孩子的一个要求,慢慢就成为了习惯性地满足孩子。
其实,过多的物质奖励掩盖不了家长所犯的错,你用物质奖励试图给孩子“止疼”,当再次遇到同类事件,孩子会小题大做,甚至要挟家长采取弥补措施。要记住,父母的角色包括照顾孩子的内心,当孩子受到委屈时,要真诚的道歉,还要主动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发自内心的幸福。
另外一种情况是,父母平时很少陪伴孩子,想通过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表达父(母)爱。兰兰的爸爸常年在外工作,一年回家两三次,每次回来都很疼爱孩子,不管孩子想要什么都会一一成全。直到有一次,兰兰说要告诉爸爸一个秘密,而爸爸忙着打电话,兰兰开始哭喊:“爸爸根本不喜欢我,回家三天了都没认真听我说过一句话。要是这样,不如把钱直接给我、然后回去上班得了,我要什么可以自己买!”
物质的满足其他人也能做到,但是爸爸的陪伴却无人能替。因此,物质满足没有带给孩子幸福,溺爱也没有弥补父母角色的缺失,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陪伴和聊天。爸爸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来多关注下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比如:当面听孩子分享身边的趣事、讨论一下孩子的梦想等。
孩子要什么就给TA买什么,只会让孩子曲解爱的含义,甚至透支父母的一片好心。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不对,越是弥补,反而越容易“提醒”孩子感知不幸福;肯花时间关注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