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尚健道网

首页 > 心理 > 人生感悟  >  冬至为何大如年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为何大如年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10-24 冬至 科普 我要评论

冬至一直以来有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甚至有人表示冬至是比过年孩子重要的一个节日,那么为什么要说冬至大如年呢,八宝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冬至为何大如年

冬至为何大如年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是元始天尊诞辰

冬至又是一个殊胜的日子,其乃元始天尊圣诞之日。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之第一位神。在道教的三清殿中,中座的元始天尊手执黍米宝珠,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的“无极”状态。天尊禀自然之气,在宇宙之前已存在。《玉清宝诰》上说:天尊“现有为之梵相,具无极之神通。敷演真玄,破无有色空之碍;拯提趣类,绝智愚高下之分”。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历代神仙通鉴》说:“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认为元始是最初的本源,为一切神仙之上,故称“天尊”。

《玉清表文》云:“玉清圣境元始天尊:一元之始,万道之宗。道本太玄,骘配阴阳而宏大造。恩推上德,运行今古而度群生。包六合以强名,统一元而纲象。真圣之宗,人天之祖。处上极无上,大罗之境。檀炽钧音,苍胡颉宝。总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立三才,开张万范。圣德无穷,不容宣赞”。

冬至乃一阳之始,元始为众仙之宗,天尊者纯阳之体,元始天尊乃众阳之开端,诸天之本始也。

天尊圣诞日与一阳初生的冬至日均含有本始、根本的深意。故以阳生阴降、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

冬至这天,道观举行盛大法会,庆贺元始天尊诞辰。

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中,此时为地雷复卦。卦象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故称“冬至一阳生”。

古人还曾把冬至定为一年的开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冬至已经是年了。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古人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是“数九”的开始

冬至为何大如年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从冬至开始,就进入俗话说的“数九”寒天了。也就是说,冬至是“数九”的开始,这个,就是“年”所不具备的了。

“数九”又称“冬九九”,俗称“交九”,是我国北方旧时流行的一种杂节气。数九寒天,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九尽桃花开”,天气就暖和了。

有的朋友也许会问,为什么偏偏是数“九”,而不是数二、三、四、五、六、七、八呢?这应该是与阴阳消长,阳长阴消有关。九,是最大数,一九二九地数着最大数,意味着冬日的阴气不断消减,累至九次便到了头,寒去春来,“春已深矣”。

旧时,民间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也许形式有异,或是寒梅,或是九体对联,又或者是双钩描红书法,但意思却都差不多,都是每天填一笔,或者是一朵花,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也就大功告成了。

冬至是祭祀的重要日子

相传,冬至祭祀始于周朝。“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祈求神灵消除疫疾,减少荒年、饥饿、死亡。

据古籍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过节,则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朝称冬至为“冬节”,官府举行“贺冬”仪式祝贺,并且形成例行假期。“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是故官府放假休息,军队待命,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

唐、宋时,冬至是祭祀天、祖先的日子,皇帝要率领大臣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普通庶民百姓则要祭拜逝去的祖先。

明、清时,皇帝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呈递贺表,相互之间也要投刺祝贺。

所以,即便到了现在,南方的很多地方,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至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闽台民间对冬至更是重视,要在这一天祭拜祖先,不回家过冬至的人,会被视为不认祖宗的人。所以冬至也就成了合家团聚的日子。

绍兴民间,不仅冬至要祭祀祖先,还要剪纸衣服,冬至日送到祖先墓前焚化,谓之“送寒衣”。祭祀之后,亲朋好友聚饮“冬至酒”,怀念逝者的同时联络感情。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节日重大如年

说冬至是一个重大节日,也许有人会笑:有你说的那么重大吗?你还别不信,在漫长的古代,它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节日。

冬至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这个日子的特殊性。冬至的“至”,是“最”、“极端”的意思。那这一天有哪些方面的“极端”呢?古人的通行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至,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达到一年中的最南端(南回归线),这便是“日南至”(南到了极端)。这一天,包括中国全境在内的北半球,白昼的时间最短(越往北白昼时间越短),这便是“日短之至”(短到了极端)。这一天,正午时太阳照射北半球的倾斜度最大,太阳的高度最小,物体在阳光下形成的影子最长,这便是“日影长之至”(长到了极端)。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即所谓“阴极之至”。所以,理论上,这一天北半球的气温在全年中应该最低。但实际上,这一天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这是因为地球表面有能够储存热量的大气和水分,此时北半球尚有“积热”可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由于地球对太阳热量吸收和散发的滞后效应引起的,正如夏至也不是北半球温度最高的时候一样。过了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的点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天开始逐渐变长,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也逐渐升高,即所谓”阳气始至”。所以,理论上,北半球的温度应该逐渐升高。但实际上也不是,此时北半球每天散失的热量都大于接收的热量,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积热越来越少,天气也越来越冷,到了“三九天”,积热最少,温度最低。待到北半球吸收的太阳热量逐渐大于散发的热量时,天气才会渐渐变暖。

冬至为何大如年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这么一说,冬至实在是一年之中十分特殊、十分重要的一天。它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昼就会一天天变长。它是一年中日照最少的一天,过了这一天,日照就会一天天多起来。所以,古人说:“春生冬至时。”虽然接下来还有三九严寒,但春天已经在地球的胎腹中开始孕育了,时间一到就会呱呱坠地。

因为这一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初期,周公便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准确测出了冬至的时间,并将其作为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也就是“岁首新年”。此后千年间,我们国家一直使用以冬至为新年的周历,直到汉代确定使用夏历、以春节为新年为止。作为新年佳节的冬至,你说重大不重大?!

汉代虽然确定了春节为岁首新年,将冬至与新年区别了开来,但也同时将“冬至”作为一个固定的重要节日确定了下来,称为“冬节”。从此,“春节”之外又过“冬节”,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历朝历代,一直有隆重庆贺冬至的盛大仪式。

仪式盛大如年

冬至从周代产生以后,担任了千年的“岁首新年”,确实曾经“阔”过。那时,它是名正言顺的“年”,而不是“大如年”,自然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长期身居要位,人们对它也越来越重视,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盛大的节日仪式和节日习俗。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周代起就有在冬至举行祭祀活动的习俗。《周礼·春官·神仕》曰:“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人们在这一天礼敬天地神灵,目的在于祈求消除疫疾,减少民众的饥饿与死亡。

自汉代确定以春节为新年(大年)后,官方和民间对冬至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这个“大年”。到了“冬节”这一天,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官员例行放假。这种庆祝仪式称为“贺冬”,而官员之间相互拜访则称为“拜冬”。《史记· 孝武本纪》:“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祭祀是古代最隆重的仪式,在各种祭祀仪式中,封禅又尤为隆重、盛大。封禅的意思就是祭天祭地,天子在冬至日举行封禅仪式,足见冬至这个节日有多么的重要。《后汉书·礼仪》又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这一天,朝庭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朝野对冬至的重视程度。

到了魏晋时期,冬至又有了一个“亚岁”的别称。每逢这一天,晚辈都要向长辈拜节。《晋书》上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其热闹程度在许多地区不亚于过年,“亚岁”之称名副其实。唐朝时,官吏有七天的冬至假期,和新年假期一样长(寒食和清明假期只有两天)。在宋代,冬至的地位堪比春节,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明清时期,庆祝冬至的仪礼显得更为隆重了,皇帝要在这一天进行“祭天”,故有“冬至郊天”之说。民间在这一期间同样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清代的《清嘉录》中说:“冬至大如年”,汉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国内部分地区一直延续着此习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自古就有春节祭天、祭祖的传统,感恩天地赐予,祈求祖宗护佑。与此同时,也一直有冬至祭天、祭祖的习俗,同样是为了感恩天地赐予,祈求祖宗护佑。因各地礼俗不同,祭天、祭祖的形式也有别。在南方许多地区,至今保留着冬至祭天、祭祖的习俗,以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

影响巨大如年

冬至为何大如年 民间为什么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作为中国第一大节的春节,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涵,对后世影响巨大。作为“亚岁”和“小年”的冬至,千百年来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同样一直产生着巨大影响。冬至的巨大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上。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华五千年历史,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而以冬至为中心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和农耕文明产生着重大影响。冬至,是二十四节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汉武帝时期,将以冬至为中心的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补充。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它们的名称上,这些名称,高度概括了那个时段的气候或万物生长状况。如“雨水”,说的是到了降雨的时候,是时候翻土和播种了;如“谷雨”,说的是雨量充足,谷物茁壮成长;如“芒种”,说的是小麦等带芒的作物开始成熟……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作用,还体现在相关的谚语上。这些谚语,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各个时段气候、农事的经验总结。以冬至谚语“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为例,对我们来年春天的气候便做出了预示。这样的预示和经验,对农民和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提示和指导作用。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冬至对饮食习俗的影响。在整个漫长的古代社会,物质财富长时间处于匮乏状态,绝大多数人平常时间连温饱都难以得到保障,更不要说吃好喝好了。只有在逢年过节时,人们才舍得吃好的、吃讲究的。冬至和春节一样,都是各地人们想方设法也要吃上当地特色美食的节日,比如北方水饺、南方汤圆、杭州年糕、宁波番薯汤果、滕州羊肉汤等等。与此同时,也只有在春节和冬至时,才有合家同吃团圆饭的讲究。

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每年冬至日,与春节一样,都有吃饺子的习俗。冬至这一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饺子的做法,最重要的是和面,“和”与“合”谐音,“饺”与“交”谐音,“合”与“交”都有“相聚”之意,所以“饺子”象征着亲人团聚、家人团圆。在南方,冬至日的食物各地不一。许多地方冬至和春节一样,有吃汤圆的习俗,一方面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另一方面也取“团圆”的寓意。另一些地区,盛行吃冬至团(丸),也是取“团圆”的意思。杭州人冬至则吃年糕,从明末清初直到现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风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寓意“年年长高”,图个吉利。在宁波的传统习俗中,番薯汤果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番”和“翻”同音,冬至吃番薯,就是将过去一年的霉运全部“翻”过去。汤果,跟汤团类似,也叫圆子,取“团圆”、“圆满”之意。

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冬至吃肉的风俗。如山东滕州和四川成都,这一天流行吃羊肉汤锅。成都的冬天是比较阴冷的,成都人开玩笑说:冬天的最爱,一是被窝,二是汤锅。汤锅里,最受欢迎的就是羊肉汤、羊杂汤了。成都有句老话:“吃了羊肠,不穿衣裳。”早在明清时期,每逢冬至前后,成都百姓便成群结队前往城隍庙附近街头巷尾喝羊杂汤,富裕人家则去顺城街、提督街一带吃羊肉火锅。久而久之,排队到街头巷尾吃羊肉汤锅,成为成都冬至的一道风景线。冬至当天,全城人疯狂寻找羊肉汤锅的景象,堪称万人空巷。很多平时不做羊肉汤的酒楼餐厅,也会在冬至前后推出羊肉汤锅。与此同时,分布在全城各处的农贸市场,也纷纷出现了羊肉汤现场加工并打包的摊点。可以这样说:冬至时节,全成都不仅大街小巷的酒楼餐厅在做羊肉汤,千家万户的餐桌上也都摆着羊肉汤。

近几十年,成都冬至吃羊肉汤锅最著名的地方是小关庙。冬至日,那里的餐厅需要排几个小时的队不说,而且排上后也可能被安排在远离餐馆的停车场里或街边的垃圾桶旁。你还别嫌弃,实在是找不到别的地儿了。冬至的重大影响,还表现在它是历代文人墨客创作的重要题材。古往今来,咏叹冬至的诗词和描绘冬至的画卷数不胜数。

    分享:

    微信

    发表评论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搜集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不作为权威解答。

    微尚健道养生网搜集健康养生科普知识,包括男性健康、女性健康、健康睡眠常识、急救常识、养生保健知识等各种健康小常识大全。学会健康养生之道,享受健康美好生活,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