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烧了之后我们都会非常紧张,但是掌握了正确的测量体温的度数之后我们才可以判断孩子是否需要立马送医院,那么怎么测体温才是最安全又准确的呢,微尚健道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孩子生病发烧的相关问题的解答。
发烧是每个小朋友在成长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它往往是人体遭遇病菌侵袭后,免疫系统抵抗感染所产生的一种健康反应。因为体温升高不利于有害病菌在体内继续存活,因此适度的发烧是有益的。
引起发烧的常见情况包括:呼吸道感染、流感、耳部感染、扁桃体炎、尿路感染以及其他常见的儿童疾病,例如水痘、百日咳等。
一些小朋友接种疫苗后也可能出现1-2天的低烧。出牙可能使体温小幅升高,但不会超过37.8°C,因此不视为发烧。
天气热、穿太多、运动、太阳下暴晒、洗热水澡等也会升高体温。如果测量体温前有以上情况,应先休息15~30分钟再测量。
孩子发烧时,摸起来较热,但需要用体温计来确定孩子是不是真的发烧了。不推荐使用水银体温计,因为一旦破损,有暴露于水银的风险;不推荐贴额头的测温条,它的读数很不准确。
若只有水银体温计可供使用,要注意每次使用前都把它甩到35°C以下;电子式的则要注意归零。
体温测量的方法有几种:
对婴儿来说,最准确的办法是用体温计从肛门测量直肠温度。测量时可以让宝宝趴在大人的大腿上,将体温计用凡士林润滑后,插入肛门1.3~2.5厘米,注意固定姿势,测量过程中不能松开体温计。
较大的儿童(5岁以上),可以测口腔温度,即把温度计放在舌头下双唇紧闭测量。孩子如果刚吃过东西或喝过水,需要等30分钟再测。
腋温、耳温和前额温度是比较常用的测量方法,但准确度有所下降。测量腋温前要注意将腋下汗水搽干后再量;耳温的测量有一定困难,必须把耳道拉直测量,不适合半岁以下婴儿。耳温测量的准确度会受测量方法和耳内垢物影响,可能会有0.2-0.6度的误差;额头式体温计的使用最简单,从孩子前额轻轻扫过就可测量,孩子睡着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但测额温容易受外界温度影响。
颞动脉温度计测量体温得到的误差相对最小,也非常方便测量,是肛温测量以外,第二准确的测量方法。
(用颞动脉温度计测量体温)
不同的体温计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注意掌握正确的方法确保读数准确。
如果体温测量超过以下温度就认为孩子发烧了:
肛温、耳温或额温高于38°C
口温高于37.5°C
腋温高于37.2°C
结合UpToDate临床顾问以及英国NHS的建议,有以下情况应立刻送孩子就医:
不满三个月的婴儿:
体温(肛温)达到38°C,这类孩子无论看上去情况怎么样都应该马上看医生,注意不能在没有医生的指导下给孩子服用退烧药。
三个月到三岁的婴幼儿(以下任意一种情况):
体温(肛温)达38.9°C;
体温(肛温)达到38°C,并持续三天;
表现出病态,如哭闹不安、无法摄入液体、食欲降低、困倦无力、嗜睡等症状
任何年龄的孩子(以下任意一种情况):
体温(肛温)达到40°C;
连续一周以上反复发烧(即使每次只持续几小时);
发烧同时伴有皮疹;
出现了热惊厥(大约5%的半岁至6岁儿童在体温迅速升高过程中会出现惊厥或癫痫,也就是热惊厥。一般预后良好,不会对脑部造成伤害);
无精打采或烦躁、反复呕吐、有严重的头痛或肚子痛,或有其他症状造成孩子感觉非常不适。
病菌感染导致的发烧并不会烧坏脑子。只有体温达到42°C以上才会引起脑部损伤。感染所致的发烧即使不治疗也不会超过40.6°C。儿童体温超过42°C只有在环境温度非常高的时候才会发生,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热天孩子被遗忘在了密闭的汽车里。
有些家长会使用民间流传的一些退烧方法,比如冷水、酒精搽拭来为孩子退烧,或者“捂汗”退烧,这些都是非常不靠谱的,别再给孩子用了。
用酒精搽拭时,酒精非常容易透过皮肤被吸收,从而导致孩子酒精中毒。
冷水浴、冰水浴或者冰敷会迅速降低皮肤的温度,容易引起寒颤,反而产生了更多的热量,导致体温上升,这样只会让孩子感觉更难受。
温水搽拭也不推荐,因为它无法长时间降温,停止搽拭以后体温很快又上去了,相当于白折腾。孩子发烧以后需要多休息,尽量少折腾。
有的家长给孩子穿很厚、盖很厚,想捂出汗退烧,这样做很危险,不仅不利于降温,反而可能使体温升高,孩子也可能由于出太多汗导致脱水。
(不推荐使用退热贴)
一些爸爸妈妈喜欢给孩子用退热贴,认为安全无副作用,但退热贴几乎没什么用。退热贴的产品说明书介绍它是通过水分汽化带走热量,从而达到降温效果。但事实上,那么薄薄的一片凝胶里能蒸发出的水分非常有限,而且把它们贴在额头上、身上难道不是反而起了保温效果吗?更重要的,有些孩子贴退热贴容易过敏,实在得不偿失。
贴上了退热贴以后,不少人局部皮肤确实感觉到了凉意,这是因为退热贴里添加了薄荷、冰片之类的成分,并不是真正的降温。
给孩子退烧有利有弊。发烧一方面可以帮助身体对抗感染,但它也会让孩子出现头痛、身体痛等不适症状。
总的来说,三月龄以上的孩子,只要吃喝睡以及活动力正常,大多数情况下不必给予退烧治疗。但对于那些曾经出现过热惊厥的孩子来说,虽然还未证实退烧治疗有助于防止再次惊厥,但仍然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预防办法。
退烧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孩子的不适感。以下是小孩发烧在家护理时,可以选用的科学退烧方法:
1药物
治疗发烧最有效的方法是使用药物,一般认为小孩发烧超过38.5~39°C才有必要使用药物退烧。
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安全退烧药有两种,分别是对乙酰氨基酚(又名扑热息痛,常见药品名:泰诺林、百服宁)和布诺芬(常见药品名:美林)。这两种药物都可以降低体温1~2°C,缓解发烧给孩子带来的不适。
注意
两种药物的正确使用剂量都是依据小朋友的体重而非年龄计算,因此服药前有必要使用体重计准确测量孩子体重;服用这两种药物时都应多喝水;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确认孩子可以服用该种产品,以及服用的剂量和频率。若仍有不明白的地方,应求助专业医务工作者;充足的休息对缓解发烧有好处,如果孩子在睡觉,不需要唤醒来吃退烧药;
退烧药必须安全妥善存放,避免孩子误食。
对乙酰氨基酚:
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孩子;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儿童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单次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毫克,按需每4~6小时服用一次,24小时内不能超过4次;
儿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后一般30分钟开始起效。
一些常见的复方感冒药里往往含有对乙酰氨基酚,例如小儿氨酚烷胺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以及成人常用的白加黑、泰诺、新康泰克等。如果孩子同时在服用其它药物,要仔细核对药物成分是否含有对乙酰氨基酚,避免服用过量造成肝损伤(推荐剂量内服用也可能造成肝损伤,但非常罕见)。
为安全起见,美国儿科学会建议6岁以下儿童应避免服用含有多种成分的药物,即复方药物。
布诺芬:
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孩子;
儿童服用布洛芬的单次推荐用量为每千克体重10毫克,每6~8小时服用一次,一天不超过3次;
布诺芬一般口服后15分钟起效。
为了尽量减少对胃部的刺激,布诺芬最好饭后服用。怀疑有脱水症状的小孩(通常腹泻、呕吐后容易发生)不应使用布诺芬,以避免肾脏血流量不足,造成肾脏功能障碍。有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或同时服用其它肾毒性药物的小孩也应慎用,避免肾脏毒性。
另外,布诺芬可能会诱发哮喘,因此有哮喘的小孩也不推荐使用。
如果孩子同时服用其它药物,家长也需要仔细核对药物中是否含有布诺芬成分,以免累加效应造成服用过量。
对总体健康的儿童来说,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诺芬退烧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没有实质区别。
不建议给16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同时服用两种退烧药!但能否交替使用呢?国内部分儿科医生认为,如果高烧持续不退,可以交替使用乙酰氨基酚和布诺芬。美国儿科学会则指出,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诺芬会加大药物使用难度,增加不安全用药的风险。
如果不得不交替两种退烧药,比如还不到一种药物服用的时间,孩子又高烧起来,请先咨询医生。在给孩子服药时一定要记录好服用两种药物的时间和剂量(两种退烧药的时间间隔不同,用量也不同,所以一定要小心),最好由同一名监护人来给药。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不要持续地交替用药。
另外,18岁以下的儿童不建议使用阿斯匹林退烧,因为有可能导致瑞氏综合征,一种罕见的严重疾病,可致死亡。
2补充液体
发烧会让孩子的身体丢失较多的水分,所以要鼓励孩子多补充液体避免脱水。白水、稀释过的果汁(按照果汁和水1:4稀释)都是很好的选择,可以小份量、频繁地喂。如果孩子在母乳喂养,那么需要喂得更频繁一些。孩子发烧的时候,感觉不舒服或者喉咙痛,所以不想吃东西,这时候不要强迫孩子吃(如果孩子有胃口,愿意吃就吃,也不要刻意限制饮食),但一定要鼓励多补充液体。
3衣物
小孩发烧以后应保持着装轻便。在升温初期,孩子可能出现寒颤或发抖(大脑发出升温以便作战病菌的指令,身体出现寒颤是为了更快产生更多热量),这时可以给他/她盖上轻便的毯子。一旦温度升高起来,要注意减少衣物,穿着宽松或将衣物敞开一些,因为发烧产生的热量并不会凭空从身体消失,大部分体热都需要通过皮肤散发,所以孩子如果穿得过多过紧不利于散热退烧。如果有空调,可以将室温保持在大人穿便装时觉得舒适的温度即可。
发烧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性本能反应。体温升高不利于那些引发感染的有害病菌在体内继续存活,因此适度的发烧是有益的。
孩子发烧后应更加留意他/她的症状表现,而不是只关注体温是否下降到了正常范围。如果情况不严重,可采取科学合理的降温方法在家护理,但切忌通过“捂汗”、洗冷水澡、冰敷、酒精搽拭等办法降温,也不推荐使用退热贴。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百服宁)和布诺芬(美林)都是安全可靠的小儿退烧药,注意按照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指示正确服药。此外,多补充液体、多休息也有助于缓解发烧给孩子带来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