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世上的事无非三种: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些事意味着每个人的相处件还是存在一定的界限,孩子与他人之间界限的划定与孩子自我意识的养成是不可分割的,孩子与人相处的界限感是什么样的呢?界限感有多重要,家长应什么时候培养孩子的界限感?
这几年,界限感这个词越来越被重视。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交往中,界限常常因为交情而变得模糊。而在家里,却常常因为爱而变得模糊。
怎么讲呢?比如一个孩子,他跌倒在地,接下来应该是他自己主动爬起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心理学家海灵格在“家庭系统排列”中明确指出: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角色乱了,家庭就会隐藏危机。
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恰当的交际方式。亲子间的界限感一般很难把握,随着子女逐渐长大,形成自我意识并不断强化,他们的边界感会愈加明显。
缺乏边界感,是很多痛苦关系的来源。比如父母和孩子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甚至是和陌生人之间,我们都可能会因为缺乏边界感而受到“侵犯”,或者伤害别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边界:很多父母都习惯地操控孩子,让孩子丧失自主权;父母觉得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如果孩子想“划清界限、宣示主权”,那就意味着“大逆不道”。
为别人负责,而不懂为自己负责。这样的人常为别人的感觉负责,害怕别人生气、伤心或失望。又常为了讨好对方,过度在乎对方的感觉,反而忽略自己的感觉或失去控制。他常常感到罪恶感,觉得都是自己的不对、或做得不够好。
说白了,界限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各得其乐。缺乏界限感的人,常常把自己依附于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界限感的建立,可以让孩子明确知道什么事情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对自我认知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父母要有一个清醒的意识,因为大部分的父母,在亲子关系里,往往迷失自己。不懂如何才是真正的表达爱的方式,不能随时清醒的扮演一个引导者,教育者的身份。他们会觉得孩子的一切要求,都是合理的,应该被接受的。
培养边界感需要关注孩子和进行爱的教育,培养一个有界限感的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爱的教育,而父母的爱,决定着家庭教育的优劣。充满爱的家庭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
爱的教育,不是简简单单的陪伴孩子,天天跟孩子住一起就行了,而是要真正的与孩子深层次的精神链接,有爱的沟通。
要每天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孩子每天的一个心理需求,观察孩子的一些言行举止,设置一定的界限,要付出专注,付出时间,这才叫做真正的爱的教育。
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房间啊,漂亮的衣服,好的学习环境,不是爱的教育,这只是在圈养一只鸟。
学会拒绝,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哪怕孩子哭闹,父母也要温柔而坚定地学会说“不”,这是建立界限的重要环节。然后可以试着运用一些方式方法,让孩子明白,“这就是界限,不可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