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草纲目》记载:“ 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巴豆”作为峻下逐水药中的最后一味药,巴豆有许多与众不同之处由于其出生在巴蜀,大家就可以将巴豆跟四川联系在一起,四川人喜欢吃辣,还很热情,刚好,巴豆的性味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先来说说它的性味吧:
大多数峻 下逐水药都是苦寒之性, 而巴豆则是一味“性热”之药,且巴豆毒性很大,虽然前面的峻下逐水药大多都有毒,但是书上对它们的描述都是有毒,一到巴豆这里,情况就变了,直接给出了三个字“有大毒”足以见其毒性之烈,接着,我们再来说说这味药的功效:
既然性热,又为峻下逐水药,因此在寒热性.上就有所偏重啦,能“峻下冷积”“逐水消肿”加之其味辛辣,辛能散能行,能“豁痰利咽”最后其大大的毒性,敢问有哪只虫见了不怕?所以还能蚀疮杀虫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淡癖,大腹水张,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御览》作鬼毒邪注),杀虫鱼,一名巴叔(旧作椒,《御览》 作菽)生川谷。
《吴普》日:巴豆,一名巴菽,神农岐伯桐君辛有毒,黄帝甘有毒,李氏主温热寒,叶如大豆,八月采(《御览》)。《名医》日:生巴郡,八月采,阴干,用之去心皮。案《广雅》云:巴菽,巴豆也。《列仙传》云:元俗饵巴豆。《 淮南子》说林训云:鱼食巴菽而死,人食之而肥。峻下作用最强,含脂肪油,对肠有很强的刺激性,半滴巴豆油就可引起明显的水泻,20滴致人于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