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 : 本品为较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别名】 梅实、酸梅、熏梅。
【来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 et Zucc. 的干燥近成熟的果实。夏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产地与销售】 主产于四川、浙江、福建、云南、湖南等省。以四川产量最大,福建及浙江长兴产质量最佳。销全国。
【化学成分】 主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谷甾醇等。
【性状鉴别】 果实呈不规则的圆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极为皱缩,凹凸不平;扩大镜下观察,可见密生棕色毛茸。果实一端具凹脐状的果梗痕。果肉柔软,可剥离。果核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众多小凹坑; 种仁1粒,扁卵形,淡黄色。微具烟熏气,味极酸。福建乌梅肥大、肉厚、略呈红色,故称红梅。川梅色乌黑,称乌梅 (图6-47)。
本品以个大、肉厚、柔润者为佳。
图6-47 乌梅外形图
1.外形 2. 核
【显微鉴别】 粉末 红棕色。①内果皮石细胞极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 呈类多角
形、类三角形、类圆形、长圆形或梭形,边缘略不平整或有凹凸,直径13~72μm,长约
110μm,壁甚厚4~25μm,纹孔明显,孔沟细密,胞腔内常含红棕色物。②种皮表皮石细胞较多,棕黄色、金黄色或淡黄色; 侧面观呈贝壳形、盔帽形、类长方形、类方形或类梭形; 外侧壁三面增厚呈半月形或圆拱形,厚约23μm,层纹细密,孔沟无或甚短; 内侧壁较薄,约11μm,壁孔和孔沟明显,层纹少见; 表面观类多角形、类圆形、类梭形或长圆形,纹孔较稀,孔沟有的较粗。③果皮非腺毛无色或淡黄棕色,多为单细胞,较平直或钩状、镰刀状弯曲,先端长尖,少数钝圆,长(26~) 52~504μm,直径10~22μm,壁厚4~9μm; 非木质化或微木质化,偶见表面具螺纹状交错纹理和胞腔中的菲薄横隔。此外还可见,果皮表皮细胞多角形,内含黄棕色物; 中果皮薄壁细胞极皱缩,有的含草酸钙簇晶; 子叶细胞,螺纹、网纹或孔纹导管。
【理化鉴别】 取乌梅肉粉末2g,加乙醇15ml,研磨提取,过滤,滤液作以下试
验:
(1)取滤液2ml,置水浴上蒸干,加入新鲜配制的吡啶—醋酐 (3∶1) 约5ml,呈紫檀
色。
(2) 取滤液3ml,置水浴上蒸干,加醋酐1ml,溶解残渣,缓缓加入硫酸0.5ml,于界面处显紫色或蓝紫色。
【含量测定】 照《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方法测定。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有机酸以枸橼酸 (C6H8O7) 计,不得少于15.0%。
【炮制】 乌梅 除去杂质,洗净,低温烘干后闷至色变黑。
乌梅肉 取净乌梅,水润软或蒸软,去核。
乌梅炭 取净乌梅,置热锅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时,取出,放凉。
【功能与主治】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久咳,久泻,久痢便血,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
【用法与用量】 6~12g。
【附注】 全国各地以乌梅入药的混伪品 (图6-48) 有:
(1) 杏: 为蔷薇科植物杏Prunus armeniaca L.和山杏P. armeniaca var. ansuMaxim. 的干燥成熟的果实。本品果实经加工仿制后,呈扁球形,两端略尖,直径1.5~2cm,表面暗棕色至乌黑色,皱缩不平,被毛茸。果肉薄。果核扁圆形,表面近平滑,具沟状边缘,核内含种子1粒。种子呈扁心形,黄棕或暗棕色。气微,味酸。
(2) 山 (苦) 李子: 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开展樱桃李Prunus ceasifera Ehrh. var. di-varicata Bailey的干燥果实。本品呈类球形或卵球形,两端略尖,平滑无毛,皱缩不平,一端略尖,另一端有小疱状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淡棕色,表面无凹点。内含种子1粒。种子长卵圆形,淡棕或黄棕色。气微,味酸。
(3) 桃干: 为蔷薇科植物桃Prunus persica (Linn.) Batsch. 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或果肉。本品呈不规则团块状,表面灰黑色,皱缩,密被毛茸。果核椭圆形,稍扁,表面具凹沟或凹孔,内含种仁1枚。种子呈扁长卵形,基部钝圆而稍偏斜,边缘较薄,量棕或红棕色。
图6-48 伪品
A. 苦李子及核 B. 桃及核 C. 杏及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