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附子成分、功效与作用、临床应用 - 中药对药化学
35.甘草 附子 : 【中医理论】
甘草(炙)2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为散煎服,《全生指迷方》卷二称之为甘草附子汤,治疗风湿,掣痛不得屈伸者,本方炼密为丸,《圣济总录》卷七十四又名附子丸,主治中焦寒湿,泄泻不愈,伤及肾阳者。附子辛热走窜,回阳救逆,温中止痛,散寒除湿,炙甘草甘缓益气,补中缓急,并解附子之毒性。《本草正》说:“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二药相合,温而不燥,散不伤气,辛甘化阳,功能温阳通经,祛风除湿,凡阳气虚衰所致的畏寒、肢冷、面白、身痛等证皆可配用。
【临床应用】
1.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炎
本组78例,男42例,女36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3岁,平均37.5岁,其中17~20岁6例,21~30岁15例,31~40岁24例,41~50岁18例,51岁以上15例;病程1年以内15例,1~3年27例,4~6年25例,7~10年9例,11年以上2例。本组及对照组的20例均按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的诊断标准为依据明确诊断。治疗组78例用《伤寒论》甘草附子汤加味为基础方,药物组成:桂枝、炮附子、白术各15g,炙甘草10g,秦艽20g,威灵仙、鸡血藤、盘龙根各30g。辨证加减:风重(游走疼痛,遇风加重,痛不固定)者加防风30g,细辛10~15g;湿重(患处沉重、酸楚或麻木,关节屈伸不利,遇阴天、下雨或遇水加重)者加茯苓,薏苡仁各30g,防己15g;寒重(肌肉、关节皮肤发凉,剧痛而固定,遇冷加重,遇热好转)者加干姜、制川乌、制草乌各15g,细辛10~15g;气血虚或产后感受风寒湿邪而成者加黄芪30~45g,白芍30g,当归、巴戟天各15g;病程久者加红花15g,蜈蚣5条,乌梢蛇15~30g,制马钱子粉0.3~0.5g(2次/d冲服);病愈巩固期加黄芪30g,当归、防风、黑故纸各15g,牡蛎30g。连服15d为1疗程。对照组20例,单用西药强的松0.4g、消炎痛25mg、维生素B120mg,每日3次,饭后服,15d为1疗程。
治疗结果:疗效评定标准:按1988年昆明会议修订的本病疗效制定标准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近期治愈率分别为61.5%(48例)、20.0%(4例);显效率23.1%(8例)、20.0%(4例);有效率10.3%(8例)、25.0%(5例);无效5.1%(4例)、30.0%(6例)。总有效率为94.9%、70.0%。经统计学处理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1]。
2.治疗类风湿脊柱炎
李氏[2]报道曾治1例类风湿脊柱炎患者,病程一年,服激素等西药无显效。诊时脊柱两侧疼痛,发热微恶风,形寒肢冷,予甘草附子汤加减治疗,服药12剂,诸证消失,脊椎X线照片复查正常。
3.治疗椎间盘病变
一男性患者腰腿疼痛7年,每因天气阴冷或过劳复发,曾在多家医院摄X线片,均诊为L4-5、L5-6椎间盘病变,近1周加重。刻诊:腰及左下肢疼痛如针刺,昼轻夜重,脊椎向左侧弯,行走需两手扶腰,不能直立,得热稍舒,汗出短气,畏寒恶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缓。证属肾督阳虚,寒湿内停。治宜温肾督、散寒湿。予甘草附子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熟附子60g(先煎),桂枝、炒杜仲、木瓜各12g,炒白术、威灵仙各24g,生麻黄4g,细辛3g,怀牛膝18g,熟地黄15g,生甘草10g,生姜10g。日1剂,水煎分3次凉服。服3剂后腰腿痛明显减轻,腰背可以直立,余症不显。守方继服9剂,腰腿疼痛消失,活动自如,随访年末复发[3]。
4.治疗痛证
用本方治疗多种痛证,如头痛、胸痛、腹痛、腰痛、关节痛,效如桴鼓。治疗上焦心肺,风湿为病的各种痛证,再用桂枝加白芍等人血分药牵制诸药之辛温。中焦脾胃,重用白术,加党参、茯苓益气健脾。下焦肝肾寒先受之,重用炮附子,加当归,杜仲入血健肾[2]。
5.治疗真心痛
以本方治疗冠心病心前区疼痛,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以炙甘草、元胡、薤白各15g,炮附子,白术各10g,桂枝6g,1剂见效,服7剂胸痛若失[4]。
6.治疗气厥
黄氏治疗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呼吸微弱,肢冷汗出。证属气厥虚证,治以炮附子40g(先煎2h),炙甘草、桂枝各10g,白术5g,干姜10g,红参15g,水煎鼻饲。1剂后见汗出短气,以原方将制附子减半,两剂而瘥[4]。
7.治疗自汗
以本方治疗3例汗症。第1例为风湿挟寒兼汗出,第2例甘草附子汤加茯苓、白芍,3剂汗出。第3例腰痛怕冷,汗出,10剂痊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