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 : 本品为次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拾遗》。
【别名】 毛姜、石岩姜、猴姜。
【来源】 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 J. Sm. 的干燥根茎。
【产地与销售】 主产于湖南、浙江、江西、广西。此外,四川、广东、贵州等地亦产。销全国各地。
【化学成分】 根茎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柚皮苷(naringin)及柚皮素(narin-genin)等成分。
【性状鉴别】 根茎呈扁平长条状,多弯曲,有分枝,长5~15cm,宽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深棕色至暗棕色小鳞片,柔软如毛。经火燎者呈棕褐色或暗褐色,两侧及上表面均具凸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少数有叶柄残基及须根残留。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红棕色,可见黄白色排列成环的筋脉小点 (维管束),气无,味淡、微涩 (图
1-304)。
图1-304 骨碎补外形图
以色棕、条粗大者为佳。
【显微鉴别】 横切面 表皮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排列紧密,表面凹入处着生鳞片,鳞片基凹陷,由3~4列多角形细胞构成。表皮内为基本薄壁组织,薄壁细胞内含细小淀粉粒及棕黄色颗粒状物,分体中柱17~27个排列成环。内皮层细胞可见凯氏点,维管束周韧型 (图1-305)。
【理化鉴别】 取粉末0.5g,加甲醇30ml,加热回流1h,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柚皮苷对照品甲醇溶液 (0.5mg/ml)。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m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酸-水 (1∶12∶2.5∶3)的上层溶液展开,喷以三氯化铝试液,置紫外光灯 (365nm) 下检视。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含量测定】 照《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骨碎补项下的方法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柚皮苷 (C27H32O14·2H2O) 不得少于0.5%。
【炮制】
骨碎补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图1-305 槲蕨根茎横切面详图
1. 鳞片 2.表皮层 3. 基本薄壁组织
4.叶迹 5.内皮层 6.外生韧皮部 7.木质部 8.内生韧皮部
图1-306 中华槲蕨根茎横切面详图
1.鳞片基 2. 表皮层 3.基本薄壁组织
4.内皮层 5. 外生韧皮部 6.木质部
7.内生韧皮部
烫骨碎补 取净骨碎补或片,用砂烫至鼓起,撞去毛。
【功能与主治】 补肾强身,活血止血,续骨止痛。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 外治斑秃,白癜风。
【用法与用量】 3~9g,鲜品6~15g; 外用鲜品适量。
【附注】 地区习惯用药 市售骨碎补药材来源较为混乱,涉及3科6属12种,其根茎均在不同地区作骨碎补药用:
(1) 同属植物中化槲蕨D.baronii (Christ) Diels的根茎,主产甘肃、青海。根茎较平直而细长,长5~17cm,宽0.6~1cm。表面淡棕色,鳞片黄棕色,鳞片脱落处可见纵向的细纹理。根茎横切面可见表皮细胞排列不整齐,鳞片基凸起,由2列椭圆形或长方形细胞构成 (图1-306)。
(2) 骨碎补科植物大叶骨碎补Davallia orientalis C. Chr. 的根茎,习称“硬碎补”、“广碎补”。主产于两广及上海等地,当地作骨碎补使用。根茎呈扭曲圆柱形,密被披针形鳞片。鳞片全缘,基部着生。去鳞片后表面红棕色至棕褐色,有纵向沟脊和细小纹理。叶柄基部显著突出,直径0.4~0.7cm,圆柱形。质坚,横断面红棕色,可见数个黄白色筋脉小点 (维管束)排列成环,中央有两个大的弯月形筋脉纹。气微,味微涩。
(3)水龙骨科植物崖姜Pseudodrynaria coronans (Wall.) Ching的根茎在辽宁、广东、福建等地也作骨碎补药用,习称“大骨碎补”。根茎呈扁平扭曲的长条状,不分枝,长8~15cm,直径1~2cm。表面棕黑色,有纵皱及沟纹,一侧具突起的圆形叶痕,其周围常有残存的棕色鳞片。质坚,断面红棕色,有众多黄色筋脉小点 (维管束) 于外侧排列成环状,环内又有两小圈筋脉小点。气微弱,味微涩。
(4) 同属植物栎叶槲蕨D. querifolia (L.) J. Sm. 的根茎,海南主产并使用。与槲蕨根茎相似,但明显较大,宽2.0~5.0cm,厚0.5~1.0cm; 孢子叶柄基直径0.5~0.8cm。气微,味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