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柰 :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品汇精要》。
【别名】 三柰、沙姜。
【来源】 本品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 L. 的干
燥根茎。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产地与销售】 主产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亦产。
销全国并出口。
【化学成分】 主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龙脑、莰烯、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桂皮酸乙酯。此外,尚含黄酮、蛋白质、淀粉、粘液质等。
【性状鉴别】 商品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0.2~0.6cm。表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不平,有的有
根痕或残留须根。切面类白色,富粉性,光滑细腻,有时可见环纹(内皮层)。由于中心略凸起,而外皮皱缩,习称“缩皮凸肉”。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图1-43)。
图1-43 山柰外形图
以色白、粉性足、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 类白色。①淀粉粒众多,主为单粒,圆形、椭圆形、长圆形或
近梨形,直径5~30μm,脐点、层纹不明显,复粒少,由2~3分粒组成。②油细胞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0~130μm,壁较薄,胞腔内含有浅黄绿色或浅紫红色油滴。③色素块不规则形,黄色或黄棕色 (图1-44)。
图1-44 山柰粉末图
1. 淀粉粒2.油细胞
3. 色素块 4. 导管
【理化鉴别】
(1) 取粉末约2g,加乙醚10ml,浸渍15~20min,时时振摇,过滤,滤液挥去乙醚,残留物加5%香荚兰醛1~2滴,即显紫色。
(2) 取粉末0.25g,加甲醇5ml,超声提取1 0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甲氧基桂皮酸乙酯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mg的溶液,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 (18∶1)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光 (254nm)。
【含量测定】 按照《中国药典》2000版一部挥发油测定法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5% (ml/g)。
【功能与主治】 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脘胀满、腹中冷痛、寒湿吐泻,风湿关节痛、牙痛。
【用法与用量】 6~9g外用。研末调敷或㗜鼻。
【附注】 伪品: 苦山柰,为同属植物苦山柰K.marginata Y. H. Chen的根茎,外形与正品山柰极为相似。曾有因食过量而中毒,不能作山柰入药。产于云南省西南部。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约0.2~0.6cm。外皮黄褐色,有根痕,切面类白色,质脆,易折断,气稍臭,味苦。取本品乙醇溶液1滴,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 (365nm) 下检视,显黄绿色荧光 (山柰无荧光)。
此外同属植物白山柰 (新变型) K. galanga L.
f. alba Y. H. Chen的根茎,产于云南,有的地方作山柰收购。其根茎横切面为白色。主要作伤湿止痛膏的原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