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
【别名】 田七、参三七、猴三七。
【来源】 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茎基干燥。支根习称“筋条”,茎基习称“剪口”。
【产地与销售】 主产于云南、广西等省区,湖北、四川、贵州、江西亦产。行销全国并出口。
【商品规格】 根据采挖的季节分“春七” (秋季开花前) 和 “冬七” (冬季结籽后)。商品规格按大小和部位分为13个等级,每公斤: 1等 (40头以内)、2等 (60头)、3等(180头)、4等 (120头)、5等 (160头)、6等 (240头)、7等 (320头)、8等 (400头)、9等 (大二外500头)、10等 (小二外600头)、11等 (无数头900头)、12等 (筋条450~600头,支根上端直径不低于0.8cm,下端直径不低于0.5cm)、13等 (剪口,三七的芦头及未烤焦的糊七) “冬七” 外皮多皱纹或抽沟 (拉槽),体轻泡,比 “春七” 质量差,其分等标准同 “春七”。
【化学成分】 含多种皂苷,有人参皂苷Rb、Re、Rg1和三七皂苷R1、R2。另含止血活性成分田七氨酸 (Dencichine) 及少量黄酮甙、生物碱等。
【性状鉴别】 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顶端有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断续的纵皱纹、支根痕及微突起的横长皮孔。体重,质坚实,难折断,击碎后断面呈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微显蜡样光泽,皮部与木部易分离,皮部有细小的棕色斑点,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回甜,习称 “铜皮铁骨狮子头” (图1-15)。
图1-15 三七
图1-16 三七粉末显微图
1.淀粉粒 2.树脂道3.导管
4.草酸钙簇晶 5.木栓细胞
筋条呈圆柱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0.8cm,下端直径约0.3cm。
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状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
以个大、肥壮、体重、质坚实,表面黄褐色、断面灰绿色者为佳。
本品特征可概括为:
三七根呈圆锥形 周围突起似瘤形
外皮灰黄有皮孔断面灰绿质坚硬
气微味苦后微甜 “铜皮铁骨” 为特征
【显微鉴别】 粉末灰黄色。①淀粉粒甚多,单粒圆形、半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4~30μm,脐点点状、短缝状,粒大者层纹明显; 复粒由2~10余分粒组成。②树脂道碎片易见,含黄色分泌物。③网纹、梯纹及螺纹导管直径15~55μm。④草酸钙簇晶少见,直径48~80μm,棱角较钝 (图1-16)。
【理化鉴别】
(1) 取本品粉末2g,加甲醇15ml,温浸30min(或冷浸振摇1h),滤过。取滤液1ml蒸干,加醋酐1ml与硫酸1~2滴,显黄色、渐变为红色、紫色、青色、污绿色 (甾类反应); 另取滤液数滴点于滤纸上,晾干后置紫外光灯 (365nm) 下观察,显淡蓝色荧光,滴加硼酸饱和的丙酮溶液与10%枸椽酸溶液各1~2滴,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有强烈的黄绿色荧光 (黄酮类反应)。
(2) 取粉末0.5g,加水约5滴,搅匀,再加水饱和的正丁醇5ml,密塞振摇约10min,放置2h,离心,取上清液,加正丁醇饱和的水3倍量,摇匀,放置使分层,取正丁醇层,置蒸发皿中,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液。取人参皂苷Rb1、Rg1及三七皂甙R1对照品制成各含2.5mg/ml的甲醇溶液。吸取上述溶液各1μl点于同一硅胶的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 (15∶40∶22∶10) 10℃以下放置的上层溶液展开,喷以硫酸溶液 (1→10),于105℃烘约10min,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紫外灯 (365nm) 下,显相同的荧光斑点。
【炮制】 三七粉 取三七,洗净,干燥,碾细粉。
【功能与主治】 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咯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跌打损伤。
【用法与用量】 3~9g,研粉吞服,每次1~3g; 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附注】
1. 民间使用的草药叫 “三七” 的尚有以下几个品种。均自采自用。
(1) 菊科植物菊三七Gynura segetum(Lour.) Merr. 的根茎,在河北、广西、黑龙江等地药用,称水三七、菊叶三七。具散瘀止血、解毒消肿功效。根茎呈圆形团块状,长3~6cm,直径约3c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 (鲜品带淡紫红色),全体有不规则的瘤状突起,突起物顶端有茎基或芽痕,下部有细根或细根断痕,断面淡黄色 (鲜品白色),并见维管束2~3轮放射状排列,气无,味微苦。组织中可见分泌道、菊糖。无淀粉粒和草酸钙结晶。
(2) 景天科植物景天三七Sedum aizoon L. 的根茎、根及全草,在江苏、浙江等地,全草称墙头三七,根称广三七。多鲜用,具散瘀止血、安神功效。
2. 伪品
(1) 姜科植物莪术Curcuma zedoaria Rosc. 等的根茎经雕刻后,伪充三七入药。根茎表面有环节,断面可见淡黄色的点状维管束及内皮层环纹,具姜的香气,味苦辛。组织中可见油细胞及单细胞非腺毛。
(2) 落葵科植物藤三七 (落葵薯) Anredera cordifolia (Tenore) Van Steen的干燥块茎经加工略煮后,伪充三七入药。块茎呈不规则纺锤形或类圆柱形,长3~8cm,直径1~3cm,表面灰褐色,全体有瘤状突起及须根痕,并且弯曲的纵皱纹,断面类白色或黄棕色,气微,味微甜,有粘性。
(3) 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 的干燥块茎在有的地区发现伪充三七入药。其鉴别见 “白及” 项下。
(4)蒟蒻薯科植物裂果薯Schizocapsa plantaginea Hance的块茎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发现伪充三七入药,亦名水三七。块茎呈圆球形或长圆形,有时略带连球状,长2~4cm,直径约1.5cm,先端下陷,叶着生处常侧曲,有残存的膜质叶茎,表面浅灰棕色,有粗皱纹及小点状突起的须根痕,断面散有点状维管束,气微,味苦。组织中可见粘液细胞及针晶、方晶。
(5) 在广西曾发现用楝科植物苦楝树和冬青科植物熊胆木的叶,经煮煎所得提取液,加入大戟科植物木薯的淀粉,精心搓捏而成,然后置黄泥中搓滚。呈圆锥形,表面有瘤状突起,纵皱和支根痕不自然。表面灰黄或灰褐色,无栓皮,凹下的部位常伴有泥土。断面灰绿色或灰棕色,无皮部与木部之分,有叶,并常有毛绒状菌丝。气无,味苦,嚼之粘牙。水浸泡或煮后呈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