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桂枝 白芍 : 【中医理论】
桂枝善发汗解肌,调和营卫;白芍能养血和营敛阴。二者配伍。发汗之中有养阴敛汗之效,虽汗而不伤阴;和营之中有调卫之功,营阴不滞。共奏发汗解表,调和营卫之功。适用于外感风邪表虚所致的发热,恶寒,汗出,头痛,脉浮缓等症;对营卫不和所致的自汗、盗汗,发热等证亦有佳效。桂枝为君、芍药为臣,配伍生姜、大枣、甘草组成桂枝汤。
桂枝和营解肌,气薄升浮,能解肌表,通阳气而入卫祛邪。白芍和营敛阴,性涩收敛,养血入营和里。二药相合,一气一血,一散一收,一寒一热,一动一静,开合相济,桂枝辛散而不致伤阴,芍药酸寒而不致恋邪的相互制约作用,共收调营卫,和气血,益阴止汗之功,另外,桂枝入血分,既能温阳通脉,又能振奋脾阳;白芍走阴分,既能益阴护理,缓急止痛,又能营养胃阴。共奏调和脾胃,缓中和里之用。一般桂枝用6~9g,白芍9~15。桂枝、白芍伍用,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化学研究】
桂枝汤中桂皮醛的含量测定
[1]
桂枝是桂枝汤的主要药物,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对桂枝汤袋泡剂和煎剂中的桂皮醛进行含量测定,测定结果如表1-16-1。
1-16-1 桂枝汤桂皮醛的含量测定(mg/200ml)
剂型
桂皮醛含量
袋泡剂
0.1313%(g/g)
煎剂
0.1342%(g/g)
注:1.方法:气相色谱外标直接比较法;2.袋泡剂与煎剂之比为0.98倍。
【药理研究】
1.对体温的影响
桂枝汤及方中单味药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2]:实验前将动物置于实验条件下适应3~5 d,室温控制在22±1℃,动物采用颗粒饲料,分笼饲养。实验前及当天同一时间(8:00am)用体温计测大鼠的基础体温,即将测量探头插入大鼠的直肠内约3cm,待体温恒定后读取体温值,单次体温超过38.3℃或2次温差>0.5℃者,剔除不用,取2次平均值记为正常体温。
酵母发热法[3]:取鲜酵母以0.9%生理盐水配成3%鲜酵母混悬液,按2 ml/100 g体重的量大鼠背部皮下注射,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3~3.5h后测大鼠直肠温度,选取体温升高值△T≥0.8℃者供实验用,然后分组口饲给药,对照组给相等体积的蒸馏水,观察药后1、2、3、4、5、6、7 h体温变化情况。
安痛定致低温方法:选取基础体温在36.8~38℃者,随机分组,以1.43ml/kg体重的剂量给大鼠静注安痛定,造成体温低下模型,静脉注射同时给予规定剂量药物或同体积的蒸馏水,至低温后0.5、1、2、3、4、5、6h各测体温1次。
桂枝汤对体温双向调节作用:大鼠在经酵母致热后6h左右,体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至热后10h△T仍≥1℃,桂枝汤5g/kg、10g/kg二个剂量组虽有相似的升温曲线,但升温幅度明显减弱,体温反应指数TRI,显著下降,△T在发热高峰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表1-16-2)。大鼠在给予安痛定静注后1h内体温即显著下降,平均降低1℃以上,2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恢复;桂枝汤2个剂量组虽有相似的降温曲线,但降温曲线明显上移,△T3与TRI6,与安痛定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表1-16-3)。故桂枝汤可促使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降低,安痛定所致低温大鼠体温回升,对体温呈现双向调节作用。
1-16-2 桂枝汤及其各组成药味对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x±s)
组别
对照
大剂量
中剂量
小剂量
△T4
TRI7
△T4
TRI7
△T4
TRI7
△T4
TRI7
全方
2.1±0.5
12.2±2.4
1.8±0.3
10.2±1.7*
1.6±0.3*
9.9±1.5*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2.3±0.4
2.3±0.3
2.0±0.2
2.4±0.3
2.2±0.4
12.8±1.9
13.9±2.6
11.6±1.9
14.4±1.8
13.3±2.2
1.8±0.3*
1.8±0.4*
1.8±0.4
2.0±0.2*
1.8±0.3
10.9±1.8*
11.6±2.1*
10.6±1.8
12.2±1.9*
11.1±1.8*
1.7±0.4*
1.7±0.6*
1.9±0.3
2.1±0.4
1.8±0.3
10.6±1.4*
10.7±2.6*
11.0±1.3
12.5±2.2
11.2±1.5*
1.6±0.7*
1.8±0.5*
1.8±0.3
2.3±0.4
2.3±0.5
11.2±3.9
11.3±2.3
11.3±1.4
13.8±1.8
13.2±3.1
注:△T4:药后4h动物体温比基础体温的升高值(℃),TRI7:药后7h同体温——时间曲线下面积;与对照组比较
*P<0.05(下同)
1-16-3 桂枝汤及其各组成药味对安痛定致低温大鼠体温的影响(x±s)
组别
对照
大剂量
中剂量
小剂量
△T
TRI
△T
TRI
△T
TRI
△T
TRI
全方
-1.6±0.2
-7.8±1.0
-1.4±0.3
-5.8±0.8*
-1.2±0.3
-6.2±0.5
桂枝
芍药
生姜
大枣
甘草
-1.5±0.2
-1.6±0.2
-1.5±0.7
-0.6±0.4
-0.7±0.3
-7.2±0.7
-8.0±1.1
-6.9±2.7
-4.1±1.9
-4.5±1.4
-1.3±0.4
-1.3±0.2
-1.0±0.6
-0.7±0.7
-0.6±0.5
-5.7±1.4*
-6.7±0.9
-4.4±2.0*
-4.1±2.8
-4.5±1.4
-1.2±0.2
-1.5±0.3
-1.0±0.6
-0.4±0.3
-0.9±0.4
-5.8±1.3*
-6.6±0.8*
-4.9±2.7
-3.1±2.0
-4.4±1.6
-1.2±0.2
-1.3±0.2
-1.2±0.8
-0.4±0.3
-0.3±0.3*
-5.7±1.2
-6.3±0.9
-5.1±3.4
-2.7±1.2
-1.6±1.7*
注:△T:全方、桂枝、芍药、生姜为药后3h体温比基础体温降低值;大枣、甘草为药后2h的相应值;TRI:全方、桂枝、芍药、生姜为药后6h内体温—时间曲线上面积;大枣、甘草为药后4h内的相应值
桂枝汤各组药味对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如表1-16-2、表1-16-3所示,桂枝、芍药的大、中、小三个剂量组使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降低,其平均体温反应高度△T4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此二药的三个剂量组也促使安痛定所致低体温大鼠体温回升,△T3与IRI6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该药对体温呈现双向调节作用。
生姜对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升高无明显抑制作用,而大剂量组可明显促进安痛定所致低体温大鼠的体温回升,药后4~6h△T或TRI6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该药有单向促进体温回升的作用。
大枣的大剂量组对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升高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但在给药剂量范围内对低体温大鼠的体温回升未表现任何作用,说明该药具有一定单向解热作用。
炙甘草大、中二剂量对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升高有抑制作用,TRI7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小剂量未呈现解热作用。该药量对安痛定所致低体温大鼠体温降低有抑制作用,△T或TRI4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该药对体温呈现一定双向调节作用。
本实验结果提示,方中君药桂枝、臣药芍药既能解热又能使体温加速恢复,甘草亦呈一定的双向作用;然生姜仅能促进低体温恢复,大枣仅有较弱的解热作用,可能桂枝汤对体温的双向调节是方中诸药共同作用的结果。
值得提出的,在单味药的研究中,所用的小剂量仅为该药在全方(相当于临床等效量)中的用量,用量较低,一般在小剂量时已显示作用;但将它们的用量加大4倍,接近全方总量时,它们对体温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或维持时间均不如全方,说明诸药有机组合成方的作用优于各个单味药物。
2.抗菌作用[4]
实验药物为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各80 g,按比例配制而成。桂枝汤以《伤寒论》的配方为准(桂枝10g,白芍10g,甘草3g,生姜10g,大枣4枚)。取TMP100mg微热溶于5ml蒸馏水中,然后加入桂枝汤中,制备成TMP桂枝汤混合液,其中桂枝汤TMP的浓度分别为4×103g/L、20g/L。
抑菌实验操作过程:实验药物平皿分为9排,依次为Ⅰ、Ⅱ、Ⅲ、Ⅳ、Ⅴ、Ⅵ、Ⅶ7种药物浓度,另取4排分别作庆大霉素和氨苄青霉素阳性对照组及不加药液但均不接种细菌的阴性对照组。以上药物平皿做完全相同的两套,以实验结果完全吻合,不出现交叉为准。
除阴性对照外,其余培养皿划分为7个近等的区域,并分别编号,然后在每个区域中用定量接种环分别加入上述7种经校正浓度的菌悬液,每个区域接种3个部位,37℃培养24h,以细菌有无生长为判定指标,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桂枝汤中以甘草的抑菌效果最强,桂枝和白芍居中,而以生姜最弱。各味药对7种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TC)见表1-16-4。
表1-16-4 桂枝、白芍、甘草和生姜单独抑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g/L)
药物
金黄色葡
萄球菌
表皮葡
葡球菌
甲型链
球菌
枯草
杆菌
大肠
杆菌
变形
杆菌
绿脓
杆菌
桂枝
白芍
甘草
2×102
1×102
2.5×101
4×102
4×102
5×101
4×102
2×102
5×101
4×102
8×102
2.5×101
8×102
8×102
8×102
2×102
1×102
1×102
4×102
8×102
5×102
生姜
8×102
8×102
TMP
庆大霉素
氨苄青霉毒
5×101
4×10-4
6×10-5
4×102
2×10-4
8×10-5
1×102
3×10-4
1×10-4
2×102
5×10-4
1×10-4
4×102
8×10-4
6×10-5
4×102
7×10-4
1×10-4
2×102
7×10-4
8×10-5
注:“”号表示无抑菌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桂枝汤先伍后煎与先煎后伍的抑菌效果完全相同。
TMP与桂枝汤合用,对变形杆菌、枯草杆菌的抑菌作用明显增强,分别提高了4倍和8倍;对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亦有所增强,提高了1倍;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反而减弱。
分别将桂枝汤中甘草量提高1倍(桂枝汤一),桂枝和白芍量各减少一半(分别为桂枝汤二和桂枝汤三)来研究比例改变对其抑菌作用的影响。结果其抑菌作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增加甘草量的效果最佳,而分别减少桂枝和白芍的结果基本一致,见表1-16-5。
表1-16-5 桂枝汤配伍改变后的最低抑菌浓度MIC(g/L)
药物
金黄色葡
萄球菌
表皮葡
葡球菌
甲型链
球菌
枯草
杆菌
大肠
杆菌
变形
杆菌
绿脓
杆菌
桂枝汤
2×102
4×102
4×102
4×102
2×102
4×102
桂枝汤+TMP
桂枝汤一
桂枝汤二
桂枝汤三
2×102
1×102
2×102
2×102
2×102
1×102
2×102
2×102
2×102
1×102
2×102
1×102
2.5×101
1×102
2×102
8×102
4×102
4×102
8×102
1×102
2.5×101
5×101
1×102
4×102
2×102
2×102
4×102
3.抗病毒作用
桂枝汤的正交设计法的组方分析[5]
正交设计:桂枝汤由5味药组成,药材均经鉴定,选用正交表L16(215),每味药为一个因子,随机分别置入1、2、5、8、14各列。每一因子取二个水平,“1”水平不给药,“2”水平给药。按表进行16组实验[3]。各组的给药剂量,以各该药味在全方17.5g生药/kg总剂量(按体表面积换算,相当于成人临床用量)中的所占比例,相应称取,配合共煎浓缩到相同体积,冰箱保存,作灌胃用。为了能与整方的作用相比较,同时另设一全方组。
瑞士种封闭群小鼠,雄性,体重14~16g或18~22g,随机分组,每组10只。
实验指标:流感病毒性肺实变(肺指数);感染动物血浆炭粒清除率(K值);感染动物的脾重(系数);角叉菜胶性足肿张(肿胀率)。实验方法均按实验室常规。前三项,先以15LD50的流感病毒亚洲甲型鼠肺适应标FM1滴鼻感染,感染后当日开始给药,连续4d后进行测定或剖验。第4项,于小鼠左右足跖皮下注入角叉菜胶前1h,灌胃给药一次,致炎后1~6h分别测足跖容积,计算肿胀率。
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各实验组测得的平均值列于表1-16-6右侧的四个纵列。表1-16-6下端的R值为极差,即(K2-K2)/8,K1、K2分别代表“1”水平和“2”水平对应的实验所得数据的总和,R值的正负和大小,反映了药味效应的差别和强弱。如肺指数为正值,说明药物能抑制流感病毒性肺炎,值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吞噬活性K为正值,说明对RES吞噬功能有抑制作用;脾系数为正值,说明可使脾脏重量降低;肿胀率为正值,说明有抗炎作用。如果为负值,则作用相反。
由于本实验所用正交表头各列均被因子或交互作用占据,没有空白列作对照.,故按常规方法,将离差平方和较小的几项合并作为误差的估计,用来计算各因子的F比值,进行显著性检验。
从表1-16-6结果可见:在抑制流感病毒性肺炎上,桂枝汤中以芍药的作用最强,大枣次之。甘草、生姜、大枣同芍药有协同作用,姜、草间亦有协同;而生姜同桂枝、大枣有拮抗作用。
在促进病鼠RES吞噬活性上,大枣作用最强,其次为甘草。大枣、生姜、芍药同甘草有协同作用,桂枝、生姜间亦有协同;而芍药又拮抗大枣的作用。
在维持病鼠脾脏重量上,桂枝汤的单味药中仅大枣有作用,而芍药则明显降低脾脏重量。桂枝能促进芍药的降脾重作用,而甘草则拮抗大枣的效应。
在抑制炎性肿胀上,致炎后1h,桂枝汤的单味药中,桂枝的作用最强,甘草次之;大枣、生姜能促进桂枝的作用,生姜亦能促进甘草的效果。致炎后4h,仍以桂枝的作用最强,大枣次之;芍药、大枣同甘草有协同,芍药同桂枝也有协同作用。
组间分析:由于11-16各组和另加全方组的实验数据,实为空白对照(第1组)和各对药以及全方减去一味药的药效变异表现,通过各组间的t测验统计处理,又可从另一方面反映和分析桂枝汤中各药味间的配伍关系。
表1-16-6 正交设计及效应计算表
实
验
组
号
列 号(因子及水平)
实验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A
桂
枝
B
芍
药
A
·
B
A
·
C
C
生
姜
D
·
E
B
·
C
D
甘
草
A
·
D
B
·
D
C
·
E
B
·
E
C
·
D
E
大
枣
A
·
E
肺
指
数
吞噬
K值
(X10-2)
脾系数
(X10-2)
肿胀率
(1 h)
肿胀率
(4h)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全方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2
2
1
1
2
2
1
1
2
2
1
1
2
2
1
1
2
2
1
1
2
2
2
2
1
1
2
2
1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1
1
1
1
2
2
2
2
1
1
2
2
1
1
1
1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2
1
2
1
2
1
2
1
1
2
1
2
2
1
2
1
1
2
1
2
2
1
2
1
1
2
1
2
2
1
2
1
2
1
2
1
1
2
1
2
1
2
2
1
1
2
2
1
1
2
2
1
1
2
2
1
1
2
2
1
1
2
2
1
2
1
1
2
2
1
1
2
1
2
2
1
2
1
1
2
1
2
2
1
2
1
1
2
1
2
2
1
2
1
1
2
2
1
1
2
1
2
2
1
1.788
1.523
1.524
1.607
1.455
1.440
1.573
1.651
1.590
1.396
1.688
1.584
1.389
1.605
1.455
1.627
1.381
1.401
3.291
3.461
4.127
2.996
2.717
2.272
2.975
2.627
2.532
2.727
3.555
3.413
1.905
1.690
3.447
4.233
5.223
5.206
5.745
5.058
4.005
4.370
4.028
4.257
5.298
5.600
4.967
4.281
4.946
4.121
4.333
4.585
4.476
31.52
24.91
21.37
26.69
24.45
26.59
24.74
19.74
22.22
27.54
23.47
17.58
25.95
21.12
25.20
20.31
26.03
44.18
27.42
27.80
28.48
23.84
29.15
27.97
29.78
28.05
25.42
21.41
22.48
22.12
30.04
26.48
28.05
26.61
肺
指
数
R(X10)-2
F比
P值
2.86
0.20
6.32
9.72
<0.1
1.97
0.77
-6.54
10.40
<0.05
2.82
1.93
3.89
3.68
8.85
19.03
<0.05
0.37
0.03
2.62
1.67
11.66
33.06
<0.05
-5.50
7.36
<0.1
5.53
9.08
<0.1
4.95
5.95
<0.1
4.86
5.76
<0.1
1.51
吞
噬
活
性
⌢
K
⌣
R(X10)-2
F比
P值
0.16
1.83
0.19
5.50
0.04
0.17
-0.42
11.83
<0.05
-0.18
2.33
-0.58
22.67
<0.05
-0.26
4.33
-0.50
16.33
<0.05
-0.25
4.17
-0.32
7.17
<0.1
-0.20
2.83
0.50
16.17
<0.05
-0.56
20.50
<0.05
-0.56
21.50
<0.05
-0.02
0
续表
实
验
组
号
列 号(因子及水平)
实验结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2
3
4
5
A
桂
枝
B
芍
药
A
·
B
A
·
C
C
生
姜
D
·
E
B
·
C
D
甘
草
A
·
D
B
·
D
C
·
E
B
·
E
C
·
D
E
大
枣
A
·
E
肺
指
数
吞噬
K值
(X10-2)
脾系数
(X10-2)
肿胀率
(1 h)
肿胀率
(4h)
脾
系
数
R(X10)-2
-0.31
8.45
3.01
-2.60
1.30
-2.41
1.35
-1.11
1.40
1.85
-0.91
-1.11
-3.25
1.95
F比
0
47.67
<6.00
1.90
2.33
4.50
1.17
3.83
1.17
0.83
1.33
2.33
0.50
0.83
7.00
2.50
P值
<0.01
<0.05
肿
胀
率⌢ R
1 F比
h R值
⌣
16.63
7.66
<0.1
7.25
1.46
10.77
3.21
25.27
17.54
<0.05
4.61
0.59
8.95
2.22
-5.33
0.79
14.45
5.78
<0.1
-6.15
1.05
-10.73
3.19
7.59
1.60
-6.49
1.17
16.07
7.15
<0.1
7.93
174
30.21
25.27
<0.05⌢ R
4 F比
h P值
⌣
34.57
15.266
<0.05
7.81
0.78
26.47
8.95
<0.05
17.77
4.03
3.35
0.14
32.03
13.1
<0.05
8.13
0.84
1.03
0.01
16.89
3.64
34.25
14.98
<0.05
12.15
1.88
11.29
1.63
16.59
3.51
30.99
12.26
<0.05
10.89
1.51
从表1-16-6结果可见:抑制流感病毒性肺炎:全方能显著抑制病毒性肺炎的发展,其作用均高于方内诸药味的各种组合。全方缺任何一味药物都会影响疗效,其中若缺桂枝、大枣或生姜,则疗效显著低于全方。任何两药相伍时,以芍草、桂芍和芍枣的作用较强。桂枣同芍姜或姜草相伍,能增加药效。姜草枣三药伍桂枝(即桂枝汤去芍药)的作用强于伍芍药的作用;芍姜枣伍桂枝强于伍甘草的作用,桂姜草伍大枣强于伍芍药的效果。促进病鼠RES吞噬功能:全方能显著促进吞噬活性,其作用均高于方中诸药味的各种组合。全方缺任何一味药物都会影响疗效,其中若缺大枣或芍药,则促进作用显著低于全方。任何两药相伍时,以姜草、桂草和姜枣的作用最强。无明显作用的桂芍,伍有效的草枣,作用增强;有效的桂枣,伍有效的芍草或芍姜,作用增强;有效的姜草,佐无效的桂芍,作用被拮抗;有效的姜草、桂草和芍草,分别佐有效的桂枣、芍姜和桂姜,作用反相互抵销。桂芍草三药伍大枣有效,佐生姜则不呈现作用;桂芍姜三药伍大枣有效,佐甘草又不呈现作用。维持病鼠脾脏重量:全方虽无明显影响,但全方若缺芍药,或仅用姜枣、脾重较全方明显增加。姜枣伍以芍草,前者的作用被拮抗,姜草枣或桂姜草,伍大枣能较全方增重,佐芍药则不呈现效应。抑制炎性肿胀:在炎症的第1h,任何两药相伍,以姜枣、桂草两药对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但此二药对相合,则彼此的抗炎作用被拮抗抵销。无效的芍草伍有效的姜枣,作用增强;芍姜枣三药伍甘草有效,佐桂枝反不呈现作用。在炎症的第4h,以桂枣、桂草等药对的抗炎作用最强,桂芍伍以姜枣,作用强于任何四药味相伍。
【临床应用】
1.治疗感冒、流感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若为卫外失职、感受外邪而致营卫不调者,运用桂枝汤加减治疗,临床往往取得显著疗效。如叶氏报道以桂枝汤加黄芪10g,白芥子10g,姜半夏6g治疗流感95例。其症状:发热占60%,寒冷占52%,流涕占63%,头痛占52%,伴咳嗽,鼻塞,食欲减退,舌质淡红,苔白或黄白,脉浮数。经服上方煎剂,每日1帖分2次服,轻者2剂后,症状消失或趋正常,计20例(21%);较重者3剂,计43例(45%);4剂者27例(29%)。最多服5剂,共5例(5%)。平均2d可康复,疗效达100%。另报道用桂枝汤加黄芪治疗190例感冒病人,不管营卫和与不和,有无桂枝汤证候,均以本方收效。其收效的理由被认为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扶正散邪的结果。有人以本方治疗夏令感冒42例,方证相合,随证加减,结果42例均在连服药2~3剂后痊愈。患者服药1剂后可觉周身有微热感,遍身潮润,各种症状随即减轻。
桂枝汤对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而有风寒表虚等见证的,疗效良好[7]。用以治外感缠绵重症、产后、老年外感,也能明显缩短病程。加减治营卫不和所致的中风发热30余例,数剂而愈[8]。治夏令感冒42例,2~3剂诸症消失[9]。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或低热,凡属于营卫不和的,用桂枝汤常奏奇效。如用以治内伤发热24例,痊愈16例,好转4例,有效1例[10]。其余如外感后长期低热不退,绝育后长期低热,产后发热,经行发热[11]等,或用原方加减。均数剂收效。
2.治疗发热
姚氏等用本方加味治疗内伤发热24例,其中阴虚发热6例,阳虚发热10例,气虚发热8例,结果痊愈16例,占66.7%,好转4例,占16.7%,无效2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67%。以本方治疗2例人流术后发热,获痊愈。还有以本方加味治疗属阴血亏虚,营卫不和,风邪乘袭所致的产后高热、剖腹产后高热、宫外孕术后高热患者各1例,均在服药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
3.治疗汗证
刘氏、王氏、祝氏各治疗1例自汗患者,以本方加味而愈。以桂枝汤调服桑叶以治疗常年累月只见头汗而无他苦者,每获良效。本方加黄芪、条参治疗1例两膝以下至脚经常出汗者,服用6剂病愈,随访5年未复发。治疗1例左半身汗出的病人,服此方后啜粥取微汗,其病获愈。治疗1例产后偏汗者,用本方加味,调和营卫,温阳固表而获愈。本方加味治疗营卫先虚,湿邪侵袭之黄汗20例,均愈。
桂枝汤能治疗卫气失和,营卫不调而无外感风寒表证的常自汗出或多汗或时发热汗出症者。如魏氏以本方加桑叶治疗1例。每夜12时左右即汗出如洗,枕被尽湿,夜夜如此,证已年余者。此外夜尿时,必觉冷风袭人,皮肤粟起,内则若有热流上冲,旋则头眩欲仆,摇摇不能自持,兼见口苦、声嘶,小便短赤,舌质淡红,脉细数,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服上方3剂,夜汗顿止,续服5剂,虚热上冲,恶风头眩等证悉除。刘氏以本方加黄芪治疗自汗或多汗症,效果亦满意。初服若效果不显时,则依“复发其汗”及“先其时发汗则愈”的原则,以排除营卫间的障碍,而达到止汗之目的。至营卫调和后,再加黄芪以发挥其实表作用,防止复发。陈氏从“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理论出发结合本方调和营卫之功,再加益气固表之黄芪15g,条参12g,治疗局限性多汗症(又称节段性多汗症)1例,症见两腿膝部及膝以下至脚经常出汗,已10余年,用上方12剂,病获痊愈。
凡营卫失调之汗出异常,如自汗、盗汗、多汗、头汗、腰汗、半身常汗、阴虚盗汗、黄汗等,或以本方数剂,或酌加黄芪诸品而愈。如淋雨后汗出、低热头汗,或15年无汗,或5年来阵发汗出如雨等,2~4剂或数剂告愈[12~14]。
4.治疗低热症
低热症于临床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低热者,有时治疗颇为棘手。林氏报道对68例低热症者的辨证分型为8种,其中属营卫不和型者5例,证见乍寒乍热或恶风寒,汗出,乏力,脉细小等,治以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结果4例治愈,1例好转。并举1例,低热4个月,午后发热(37.4~38.1℃),暮夜恶寒,出汗,头昏乏力,苔薄白,脉细濡。以本方加煅牡蛎,服药20剂,体温正常,诸证消失。王氏报道以本方加玉竹、牡蛎,治疗1例低热(37.4~37.9℃)2个月者,无其他特殊不适,舌脉如常,连服6剂,低热即退。作者认为低热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神经病理兴奋性有关。
5.治疗产后高热
妇人产后易使气血骤虚,贼风乘虚而入,导致营卫失和,证见发热恶寒,汗出头痛,精神不振,少气乏力,胃纳不佳,恶心欲吐,舌淡润,苔薄白,脉缓或沉弱等,予桂枝汤治疗,亦有效验。如董氏报道以桂枝汤加当归、防风、羌活,治疗产后2个月发热伴出汗,身痛乏力,舌淡脉缓。辨证为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经服上方2剂而愈。张氏报道治疗产后及妊娠毒血症行剖腹产术后高热各1例,体温39.4~41℃,经用抗生素等治疗无效,证为气血两亏,风邪乘袭,营卫不和,用桂枝汤加红参、白薇、青蒿等治疗而愈。
6.治疗宫外孕术后高热
张氏以桂枝汤加红参10g,当归炭10g,荆芥炭5g,治疗1例宫外孕术后热势鸱张(41℃),伴恶寒,恶风,汗出口渴,舌红苔薄白,脉浮大无力而数。证为气血大伤,营卫失调。经服上方2剂而愈。由此说明,因产后或流产或人流及宫外孕术后等,致气血虚损,营卫不各,以恶风寒、汗出、发热为特征者,均可运用桂枝汤随证加减,每每收到异病同治之效。但若见夜间发热,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无苔,脉细数者,则为阴虚发热所致,桂枝汤又当禁用。
7.治疗肺炎
停用西药,用中药桂枝汤加味治疗。基本方:桂枝6g,炒白芍6g,甘草3g,生姜3片,红枣5枚,紫苏子9g,杏仁9g,白术9g,黄芪18g。便溏者去杏仁,加云茯苓12g,山药12g。每日1剂,上、下午及晚上各1次,每次60ml,6d为1疗程,治疗1疗程观察疗效。治愈84例(无咳喘,肺部啰音消失);好转8例(无咳喘,肺部少许普鸣音);疗效不显4例(咳嗽好转,肺部仍有痰鸣音)。治愈率87.5%,有效率为95.8[15]。
8.治疗肢体偏瘫
肢体偏瘫为脑血管疾病中常见证候。若属卫阳失固,营卫俱虚,邪风乘虚侵入经络或脏腑,导致营卫不和,气血瘀滞者,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有效。如有报道以桂枝汤加红花、防风治疗偏瘫24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6例,好转3例。其随证加减之法:若汗出多,营阴伤重者,白芍增至30~40g;瘀血较重者,减白芍加赤芍:汗出肢冷,脉微阳虚较重者,加附子;气息低微,脉浮虚者,加黄芪;下肢着地酸软无力者,加全蝎。若因肝阳上亢或五志过极,化火从风,挟痰、挟火上窜巅顶,横窜精髓,堵闭清窍,而致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赤气粗,舌红苔厚,脉弦数者,则桂枝汤又当忌用。
9.治疗糖尿病并发神经痛
日本学者[17]以桂枝汤加白术(桂皮、芍药、生姜、大枣及白术各4份,甘草2份),加水煎提取物,经低温减压干燥后再加赋形剂制成浸膏,治疗12例糖尿病并发神经痛,结果有效9例(35%),稍有效者(25%)。治疗期限,长则2个月,短则2周。
10.治疗多发性动脉炎:
刘氏[18]报道用桂枝汤治疗多发性动脉炎21例。病程最长2年半(5例),最短3个月(4例),平均为4个月。属于头臂动脉型6例,胸腹主动脉型5例,肾动脉型6例,混合型4例。伴有风湿性关节炎2例,肺结核2例,冠心病和糖尿病各1例。中医辨证属脉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疗程3个月,在治疗中除加用维生素E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外,未采用其他药物治疗。结果显效者11例,好转者7例,无效及中断治疗者3例,总有效率为85.7%。本方加维生素E治疗多发性动脉炎21例,其中显效11例,占52.4%;好转者7例,占33.3%;无效及中断治疗者3例,占14.3%;总有效率为85.7%。认为本方能使卫气外固,营液内守,使脉管复康。维生素E能改变免疫应答反应,具有抗感染的保护能力,改善末梢血管的血流量,与桂枝汤合用有助于动脉炎的血管内膜迅速恢复。本方加味治疗1例无脉症患者,连服70余剂,症状好转,后改用穴位贴敷,2年后,可触及各动脉搏动,血压80~90/50~66 mmHg(10.64~11.97/6.65~8.78 kPa)。
11.治疗过敏性疾病
本方加减治疗顽固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多例,均取得良好疗效[19]。以桂枝汤加味治疗荨麻疹102例,另设抗组胺对照组98例,桂枝汤组男58例,女44例,6~78岁,病程4个月~18年,风热盛者加牛蒡子、薄荷、黄芩、赤芍、生地、丹皮等;风寒者加防风、荆芥、柴胡,白芷等;阴虚血热者加生地、紫草、赤芍、当归、木通、甘草等;风郁血瘀者加桃仁、丹皮、僵蚕、凌霄花、红花、赤芍、乌梢蛇等;气血两虚者加党参、白术、当归、熟地、茯苓、炙草、白芍等;冲任不调者加二仙汤。结果桂枝汤组治愈90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抗组胺组治愈28例,好转46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84.8%,两组相比P<0.05[20]。以本方加味治疗过敏性紫癜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在14岁以下21例F,14~18岁9例,18岁以上5例。病程在1个月内者32例,超过1个月者3例。所有病例均用本方加丹参治疗,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至紫癜完全消退,再继续服3~5剂,结果33例痊愈,平均服药3剂紫癜即大部分消退或完全消退,再予3~5剂巩固疗效。2例好转,均系成年人,为紫癜性肾炎,发病超过2个月[21]。变态反应性鼻炎为五官科常见病,属中医“鼽嚏”范围。鼻为肺窍,肺气通于鼻,肺主皮毛,故不论邪气从口鼻还是皮毛而入,皆可发病。来氏[16]认为本病多因感受风寒或风热,有虚实之分,虚证因肺气不足,卫气失调,贼风乘虚侵入所致,可用桂枝汤加减为治。其以桂枝汤加葶苈子15g,蝉蜕10g(后2味药研末用汤药冲服),治疗20例过敏性鼻炎。除2例结果不明,4例复发外,其余全部治愈,服药最少2剂,最多14剂。文中还例举各种加减法: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以补气固卫;鼻流稠涕,色黄者,加黄芩、黄柏,以清热泻火;头痛鼻塞者,加藁本、川芎、白芷、僵蚕、辛荑花、苍耳子,以祛风除湿,通窍止痛;鼻流清水,难以休止者,加五味子、乌梅、诃子,以收敛止水。
另有报道,桂枝汤合辛荑清肺饮化载,治疗过敏性鼻炎获良效。用药基本方为桂枝、白芍、辛夷、升麻、山栀、桑白皮、麦冬、蝉衣各9g,枇杷叶15g,黄芩、百合各12g,生姜、甘草各6g。每日1剂,水煎服。鼻甲肿胀较甚加僵蚕,色暗红、紫红可加当归,头痛明显可加白芷、川芎,体质较弱加玉竹、薏苡仁。痊愈:症状和体征消失,3个月以上无复发,季节性1年以上无复发。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35例中痊愈9例,有效2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1%[22]。
12.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
本病每以遇冷而发生多形红斑皮损为其特点。在病理上有血液流变学、免疫学等多方面改变。若中医证属寒邪侵袭肌表,营卫不和,血脉阻滞者,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有效。如蒋氏[23]。报道以桂枝汤、当归、川乌、羌活、防风、川芎治疗寒冷性多形红斑70例。结果:治愈15例,显效22例,好转25例,无效3例。有效病例平均服药10剂。卞氏[24]报道以桂枝汤加减(桂枝、白芍、黄芪、附子、当归、丹参、陈皮)治疗本病的中药组34例中,临床治愈19例(55.9%),显效5例(14.7%),有效9例(26.5%),无效4例(2.9%)。西药组(赛庚啶每日2次,第1次3mg,第2次睡前服4 mg;地巴唑每天3次,每次10 mg)18例中,临床治愈1例(5.5%),显效3例(16.7%),有效10例(55.6%),无效4例(22.2%)。中、西药组治疗结果:临床有效率,中药组为97%,西药组为77%(P<0.01)。从实验项目治疗前后的对比动态观察,大部分指标如血液流变学、甲皱皮肤毛细血管镜、免疫学检查等,中药组的好转比例大于西药组,即中药组疗效优于西药组,其原因在于遵循中医药学理论针对该病的寒和瘀立法组方。从临床观察与实验分析,本方既可调整人体的免疫功能,又可改善血管功能,解除痉挛,并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通,增强心脏功能以消除微循环障碍,从而达到使血脉流通的目的。
13.治疗皮肤科疾病
顾氏报道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蛇皮癣等多种皮肤病,均于冬季或遇冷发作,暖则缓解,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濡滑缓者,若属风寒型,均可用桂枝汤随证加减获效。其加减之法:若单纯性风寒外束,营卫不和,可用桂枝汤全方;若挟湿者,加化湿利湿之品,如苍术、羌活、独活、防己、赤小豆、茯苓皮、薏仁、车前仁之类;若营血不足,加养血活血之品,如当归、首乌、鸡血藤、丹参之类。俞氏[25]治疗1例顽固性荨麻疹,病程5年,曾用多种中西药无效。时见周身丘疹,发红瘙痒,伴头痛怕冷,脉沉细,舌苔白。初用桂枝汤去生姜,加黄芪、当归、川芎、僵蚕、蒺藜,2剂后,瘙痒反甚。此为气血不足,兼挟外邪,乃以前方去僵蚕,加川芎、当归、地肤子、白藓皮、蒺藜、黄芪、生地、蝉衣,以调理气血疏风止痒。服药3剂,瘙痒减轻,丘疹渐没,怕冷亦减。原方去地肤子,加夜交藤,服用2剂,诸症悉除。
冻疮为皮肤科常见病之一。黄氏[26]报道以桂枝汤原方加赤芍15g,黄酒50 ml(后入),治疗43例冻疮。每剂药煮3次,前2次的药液内服,第3次药液洗患处。经用药5~10剂,结果全部治愈。其随证加减法;寒重而局部痒痛甚者,加麻黄、细辛;气虚神疲乏力者,加黄芪;阳虚畏寒者,加附子、细辛,并重用桂枝;局部紫黯者,加丹参、红花。
另有报道本方加赤芍、黄酒治疗冻疮43例,寒重而局部痒痛甚者加麻黄、细辛;气虚神疲者加生黄芪;阳虚畏寒者加附子、细辛,并重用川桂枝至20g;血瘀严重者加丹参、红花;溃疡者加兼用麻油调马勃粉外敷。其中治疗1个疗程痊愈者13例,2个疗程痊愈者24例,3个疗程痊愈者5例,1例因疮面较大,溃烂严重,5个疗程获愈。又有用桂枝汤加当归治疗冻疮6例,未溃者5剂而愈,已溃者10剂即疮面愈合,且能耐冷,很少复发。
14.治疗腹泻、便秘
有人认为夏日腹泻,用正气散尚嫌其发散太过,用桂枝汤则发中有收,健运脾胃,振奋中焦,恰到好处。如腹痛泄剧者加白术、茯苓;泄泻不甚者加神曲、木香;兼呕者加陈皮、半夏。日本汉方医家大冢以桂枝汤倍用芍药治疗习惯性便秘29例,结果显效者19例,占65%。有人认为,对阴阳失调、气血凝滞的胃脘痛,肝郁脾虚胃痛,结肠功能障碍,外热里寒的时行腹泻等,以桂枝汤加减均有治验报道。
15.治疗阑尾炎
本方加木香、陈皮治疗阑尾炎64例,全部病例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N)均升高,其中23例的细胞在1万以上,N占80%以上。服药后,62例显效,1例有效,1例无效,平均服药6剂,血象一般在24h内恢复正常[27]。本方加陈皮、木香等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治疗慢性阑尾炎60余例,效果显著。
16.治疗各种痛证
姜氏认为,痹症发病的内因主要是营卫失调,外因是风寒湿热。据此,内因选用桂枝汤,外因临证加味,共治疗50例,效果显著。又有用本方加减治疗偏头痛30例,其中痊愈13例,有效17例。以本方加减治疗多种痛证,包括项痛、胸背痛、肩背痛、肩臂痛、胃脘痛、腹痛、肋痛、腰膝痛、足跟痛、睾丸痛等,均收到良好的疗效。
17.治疗肩周炎
辛芥桂枝汤组成:细辛、姜黄各10g,桂枝、甘草各6g,白芥子12g,白芍30g,蜈蚣3条,茯苓20g。加减:寒痛者加制川乌、麻黄,甚者加重细辛至20g;背后痛者加羌活、吴茱萸;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首乌;筋挛者加木瓜;阴虚去细辛,加女贞子;湿加制半夏;气滞加香附子;血瘀加丹参、桃仁、川芎、三棱;阴虚有热象者去桂枝、细辛,加桑枝、地龙、葛根。每日1剂,水煎服。10日为1疗程,3个疗程无效者为无效。凡肩关节活动范围受限者配合推拿、按摩、拔火罐,或作自我功能锻炼:摇肩、伸臂、旋转肩关节、摸墙、搭肩或引体向上等运动。120例中痊愈(患肩疼痛消失,功能活动正常,半年内无复发)82例,显效(患肩治愈后半年内偶有复发,肩关节活动功能明显改善,能坚持日常工作)24例,好转(肩关节疼痛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范围比治疗前增大,仍未达到健康人范围)14例。
18.治疗伤科病变
伤科常见的颈、肩、腰、腿痛属于太阳经筋痛者,凡因风寒湿邪,瘀滞经络,或因经筋伤损,造成营卫不和,气血失调的颈肌劳损、梨状肌症、骨关节炎、慢性滑膜炎等,均可用本方加减治疗,取得满意效果[28]。本方加当归、红花、姜黄等治疗肩部扭挫伤,可使瘀肿疼痛较快消退;对急性腰背肌扭伤,用本方加地龙、泽兰、沉香等药治疗,观察多例,屡试屡验;并用本方加黄芪及虫类药治疗尺、桡神经及腓总神经损伤,多属表卫虚弱、瘀血阻滞者,可缩短疗程,多不留后遗症。
19.治疗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中以睾丸疼痛较为常见。本病可因炎症、非炎症及外伤所致。按中医辨证若属寒凝经脉、营卫不利,用桂枝汤治疗有一定效果。如周氏[29]报道以桂枝汤加川楝子、贯众、黄芪治疗睾丸疼痛20例,疼痛症状消失。治疗时间最短6d,最长32d。随访6例,长者2年,未见复发。20例中,因急性睾丸炎者11例,慢性附睾丸炎1例,精索静脉曲张2例,睾丸鞘膜积液1例,外伤2例。作者列举随证加减法:睾丸痛甚加橘核、玄胡索;阴囊红肿疼痛而热,皮肤紧张光亮者,重用贯众,加龙胆草、木通、苍术;外伤引起或局部有瘀斑或精索曲张者,加桃仁、红花、木香;兼乏力者加党参。
20.治疗妇科疾病
有用本方治疗妊娠恶阻64例,全部治愈。其用原方治愈者54例,加半夏治愈者5例,加半夏、人参治愈者3例,合干姜半夏人参丸治愈者2例。有人用本方加味治疗妊娠恶阻,屡用屡验,其脾胃虚弱者加砂仁、白术、党参、茯苓;肝气犯胃型加苏叶、竹茹、黄连、龙胆草;痰浊上泛者加砂仁、半夏、茯苓。用本方治疗妊娠反应,一般服2~3剂,不仅能缓解妊娠反应症状,又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本方加当归、川芎,可用于试胎,凡是月事中止不久,无法断为妊娠者,又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投以本方,大抵服药3剂后,有孕者少腹常觉跃动,非孕者则无此征象。本方加减治疗外阴瘙痒1例,连服10剂痊愈。有人认为产后风疹投以桂枝汤加减多可获愈,后用玉屏风散以补气固表善后。本方治疗妇科病13例,其中痛经兼感冒2例,早孕反应3例,绝经前后诸症及人工流产、产后病等8例,除1例外,均获显著疗效[30]。另有报道,桂枝汤可用于产后感冒、痛经兼感冒、阴痒、崩漏、产后腹痛、拘挛、产后恶露不绝,绝经前后诸症。尤用于妊娠恶阻,原方3~5剂常收到良好效果。以原方加味治疗近200例,一般3剂减呕,7剂可愈。
21.治疗小儿多动症
赵氏用本方治疗小儿多动症30例,年龄2~13岁,男21例,女9例,病程5d~4年,临床表现为局部一组肌肉突然出现收缩,注意力分散时抽搐减轻。不自主挤眉弄眼,龇牙咧嘴,摆头扭颈,缩臂耸肩,点足折腿,睡眠不安,或伴夜惊、遗尿等。用本方每日1剂,7d为1疗程,据年龄药量酌增减。结果:治疗2~3个疗程后,痊愈8例,显效17例,改善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病程在2个月内者6例全部治愈,病程半年以内者11例,其中痊愈2例,显效9例,无效者均为病程3年以上的患儿[31]。
22.治疗神经、精神性疾患
桂枝汤对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奔豚气、肢体麻木、面神经麻痹、神经性头痛、眩晕、神经衰弱、坐骨神经痛,以至截肢后的幻肢痛均有治验报道。
23.治疗心血管疾病
桂枝汤治一些心血管疾病,如阵发性心动过速的胸闷心悸、受恐后心悸,高血压性心肌病的怔仲、窦性心动过缓的脉迟、无脉症、营卫为病的冠心病和某些病毒性心肌炎都有疗效。以本方化裁治雷诺病15例获痊愈。桂枝汤加维生素E等西药治多发性大动脉炎51例,显效37例,而单纯服西药治疗的对照组51例中,显效22例。
24.治疗其他疾病
吴氏[32]以桂枝加肉桂汤(桂枝10g,白芍10g,生姜3片,大枣15枚,炙甘草5g,肉桂5g),治疗属气滞和寒凝气滞型的硬皮病、雷诺症及冻疮8例,疗效显著。作者认为寒凝每使气滞加重,寒凝气滞常伴有兼症,故临证宜随证加减。伴血虚血瘀者,加黄芪、当归、红花、桃仁;里寒甚者,加附子;表寒者,加麻黄;脾胃气滞者,加木香、枳壳;少腹气滞者,加乌药、小茴香。
门氏报道,在肝炎、肾炎、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急性胃炎吐泻症状停止而全身酸软无力,饮食欠佳,精神不爽,自汗,脉弱者,及时服桂枝汤数剂,可使身体早日恢复。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症见体质虚弱,食欲不振,少眠多梦,心悸乏力,自汗脉浮者,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能促进生理功能恢复。尚有资料表明,桂枝汤加减对腰部冷痛病、肛门周围炎、局部红肿疼、夜游症、舞蹈病等有效。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胡氏曾报道治疗1例急性风湿热合并肝炎,患者长期发热,大汗出,剧咳,吐白粘痰,且经西药抗生素、激素,中药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黄连阿胶汤等月余,病情突然恶化,高热不退,体温40~41℃,并有大汗、烦躁、面赤、耳聋、意识模糊、全身发青,及奇痒之丘疹等症状,脉虚数无力,舌质紫暗,上被白润苔,且恶风寒、呕逆、滴水不入。胡氏认为表证仍在,兼发斑、奇痒,是风邪搏于血分之证,乃用桂枝汤加青蒿、鳖甲等。服药2剂,体温始降,继进本方,病退而热解。作者认为本病主证是长期高热40余天,大汗如洗,热不为汗衰,全身疼,恶风寒,脉浮,皮肤丘疹奇痒,渴不欲饮,此不同于白虎证者有三:一是虽大汗淋漓,大热,但不欲饮,且高热前有恶寒症;二是热入阳明之发斑,其斑不作痒,此例奇痒而周身疼痛;三是白虎汤之大热、大汗、大渴、内外燔灼,不数日即将一身津液耗尽,而迅速出现阳明腑实证,何以高热大汗40余天而无腑实证,知非白虎证也。分析此案,郭氏曾谈出三点体会,其一,体温计确定的发热程度不可作为能否使用桂权汤的可靠依据;其二,时间长短不是转变与否的标准,本例40余天而桂枝证仍在,足资证明;其三,深信仲景对大汗淋漓病必不除的观察,以及大汗后桂枝证仍在者仍可用桂枝汤的治疗原则。
夏氏用本方治疗小儿地图舌38例,舌红少苔者加北沙参、麦冬;大便秘结者加麻仁;盗汗者加龙骨、生牡蛎;厌食者加石斛、炒内金。每日1剂,煎服2次,每周为1疗程。结果地图舌消失21例,有效71%[33]。庄氏等用桂枝汤煎剂浸泡植皮片,使7例病人的异种皮移植后排斥时间延长[34]。桂枝汤合缩泉丸治疗小儿遗尿15例,全部患儿服药3剂后,遗尿次数明显减少,其中10例服药10剂,遗尿消失,3例年龄偏大的患儿(9~12岁)服药20剂左右,遗尿得到控制;2例病情时有反复,用上方再次治疗仍有效。病愈的患儿夜间均有1~2次随意排尿,1年后随访病情稳定。
刘氏、朱氏以本方加味治疗奔豚气患者各1例,疗效满意。本方治疗风寒郁表,营卫不和之身痒者,疗效显著。本方加减治疗感冒后清涕不止、齿痛,亦收到良好疗效。还有用本方加葛根治疗颈椎病48例,20剂为1疗程,其中基本治愈19例,有效25例,无效4例。
二者也可伍用于外感风寒表虚之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喝,舌苔薄白,脉浮缓;胸痹,或胸腥疼痛,四肢酸楚麻木属气血不调者;妊娠恶阴阻,表现为畏寒,纳少,乏力,恶力呕吐,尽脉小弱者;自汗,平素易于感冒属营卫不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