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治疗八法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1)清法。清法主要是治疗里热证的一种方法,它所用的是寒凉的药物,一般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清法根据里热证不同的种类而产生很多治疗方法,比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等,这些方法在治疗温热病时的效果最佳。清法经常和生津、益气的药物配用,因为里热病容易伤津耗液、伤气;清法还经常和滋阴等方法并用,这样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补法。补法是对身体进行补养的治疗方法,一般是补充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虚损。补法以补虚为主,还能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经常采用的补法为补气、补血、补阳、补阴、气血双补和阴阳双补等。
(3)汗法。汗法是通过身体的排汗而把外感六淫之邪排出体外,除此之外,还可以治疗麻疹初起、疹点隐隐不透、疮疡初起、水肿等病症。汗法经常和一些别的方法一起使用,因为汗法有辛温和辛凉的区分,而疾病和病人的体质也有所不同。
(4)和法。和法是一种使用比较广泛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和解或调和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和解主要是治疗一些处于半表半里的疾病,而调和是指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和机能,所以能够治疗的疾病种类比较多,比如肝脾不和、气血阴阳不和、肠胃不和、营卫不和等。
(5)消法。消法主要是治疗体内气、血、食、水、疾、虫等聚集而成的瘀结,并通过提高人体的消化能力来治疗这些病症。由于消法主要治疗处于经络、脏腑、肌肉之间的积块,而这些疾病的来势比较缓慢,所以用消法治疗疾病需要有耐心和毅力。
(6)下法。下法是通过大便或小便的排出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所采用的药物主要有润下、泻下、攻逐的作用,使积聚于肠内的宿食、瘀结、瘀血、实热和水饮等得以排出。人们一般把下法和消法配合使用,因为二者所运用的原理比较相似,配合使用又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7)吐法。吐法是通过患者的呕吐使积聚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毒物和痰等物质得以排出。一般采用给病人服用催吐药或者使用刺激让病人呕吐。吐法并不是一种使用特别广泛的方法,因为它毕竟对胃有一定的损伤,所以用时要慎重。
(8)温法。温法是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方法,主要作用是祛寒邪,使阳气恢复。经常使用的是一些温热药物。温法根据寒病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分为三种,即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和回阳救逆。
二、哪些是中医治法
治法是根据治疗疾病法则,并对这些法则具体化,是从属于治疗法则的。我国中医治法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多彩的,而且历史特别悠久。如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论》就对治法做了详细的记载和论述。
清代的中医程钟龄根据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八纲辨证,做了有针对性的归纳之后,把治法分为八法,分别是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补法、清法和消法。现代中医学在原来的基础上,又结合了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以及临床运用,归纳出的治法已经远远超出八法。现在比较实用的治法已经有十多种,并且随着各种治法的组合,还会发展出更多的治法。
治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通过药物来起作用,可以说,治法的物质基础就是药物的治疗作用。所以我们要把治法和药物统一起来,不同的治法体现不同的药物功能分类的类别,治法的具体内容还应该包括按功能分类而出的各种药物的定义、运用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只有治法确定了,中医处方中的用药才能确定。但是,尽管治法相同,处方用药也有可能不一样,这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方法的灵活性。
药物的不相同或者药物、药量的增减有可能体现相同的治法,这看起来容易让人迷惑。但其实只要你对治法有了深刻的掌握和认识,理解这些就不是难事。关键是要对治法的灵活运用,还要知道各种不同的治法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候一种疾病的治疗需要几种治法的相互配合,所以在运用治法时,要懂得灵活变通,不可死执一法。
三、中医误诊的护理原因
一、缺乏中医基本知识
中医的护理工作必须服从于中医的理论和临床,长期以来,护士所接受的医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上是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护理学知识。近年来,虽然许多院校开设了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或中医护理学专业,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护士的知识结构,大部分护士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相当缺乏。由于对中医知识的不了解,以至千在中医临床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临床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导诊、护理、临床观察和日常护理工作等方面不能为中医诊断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支持,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甚至还会给诊断带来负面的影响。就诊中医的病人以门诊为主,通常情况下,病人在最初就医时,并不清楚自己应当选择哪个医生、哪个专科,而主要通过门诊护士在对病人所作的简单症状描述基础上,加以引导,护士如果缺乏中医基本知识,不了解中医分科的特点,容易在导诊、引诊上发生错误。又如体温的观察,按照常规护理工作的要求,主要是定期测最体温,观察热型并做好记录。但是,从中医的角度看,对于发热的病人还要注意观察究竟是体温升高还是病人自身有发热的感觉,是否兼有恶寒,恶寒与发热的时间关系,等等。因为在中医学中发热并不单纯依据体温的高低,体温正常但病人自觉身热也属于发热;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多属表证,寒热往来属半表半里,但热不寒多见于里热证。再如,高热病人采用物理降温,可以用冰水擦浴、酒精擦浴、荆并水擦浴,或用冰枕等。但是这些方法对于中医来说,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对诊断意义的提示也不一样。如酒精和荆并水擦浴兼有发散作用,而冰水擦浴和冰枕则可能使寒邪冰伏。如果护士缺乏这方面知识就容易产生失误。
二、思维模式存在偏差
作为一名中医专业护士,其工作任务绝不仅仅是执行医嘱,满足于给病人测体温、脉搏、血压,完成打针、服药。还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四诊、辨证技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掌握患者病情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了解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动态,为医生提供更完整真实的临床资料,便于医生作出正确的诊断并实施有效的治疗。但是,临床中大部分护理人员由于缺少中医基本理论修养,必然在思维模式上出现偏差。首先,在日常工作中仍然局限于以现代医学的分析、固定的思维模式为指导,忽略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并且在思维上形成定势,在对疾病生理病理的认识上,直接套用西医的诊断和病理方法。由于护理工作是临床的基本环节之一,这种护理上的中、西医混杂,对医生诊断思维是不利的。其次,在进行临床观察时,注意收集与西医疾病诊断有关的资料,而忽略了中医所需的临床资料,如脉搏的观察局限于脉搏的次数、奇脉、水冲脉等,忽略了寸关尺和举按寻。第三,在对疾病护理工作中同时采用中、西医两套方法,如发热患者既用汗法,又予物理降温等,其结果不利于对临床表现变化规律的总结。第四,由于中医思维模式没有建立,对于病证的传变规律不了解,不能及时预测病情的变化。如温病气分证临床表现为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但当病程中出现口不甚渴,舌绛少苔时,则往往是热入营分的表现。如果护士对这一病理变化不了解,则无法及时发现这些有益资料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而产生误诊。
三、忽略疾病动态观察
对病情进行动态观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诊断中所体现的医护间的合作也是现代中医临床的常见模式。由于疾病本身是错综复杂的,在治疗过程中,许多症状发生了变化,同时又有许多新的症状不断出现。再者,在中医临床上各种不同疾病之间又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而同样的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表现又不完全一样,即所谓同病异症和同症异病现象。此外,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作是一过性的,由于医生护士工作的性质重点不同,护士比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病人接触,只要用心细致地进行观察,常常能获得疾病发作时的第一手资料,如了解疾病发作前的诱因,起病的方式,各种症状、休征出现的顺序和发展规律以及一些具有鉴别意义的体征等,及时准确地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为医生及早作出正确诊断提供依据,反之则可能延误诊断。对已经有了初步诊断进入观察治疗的患者,护士的认真观察可以发现患者新出现的变化,及其与已有诊断不相符的症状体征,可以及时向医生提供信息,帮助医生修正不正确的诊断。对已经确诊的患者,护士的认真观察可以发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药物的毒副作用,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新的并发症和医源性疾病。相反,如果护士不认真观察,不努力发现这些有诊断价值的症状体征,对于医生全面及时地了解病悄作出诊断是十分不利的。临床上,一些护士由于轻视自己的工作,把护理工作错误地认为是被动的执行医嘱,缺乏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的精神,业务技术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对患者出现的病悄变化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不能及时发现对诊断有重要意义的症状体征,更不可能及时记录或向医生报告,医生得不到准确的诊断依据,必然会对疾病作出错误的判断。
四、缺乏人文关怀
入文关怀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病人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思想较为脆弱,更需要医护人员的关怀。爱心与医德是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中培育出来的,现代整体护理的新观念要求护士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才能把病人看成一个人而不只是疾病的一个载体。中医学对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很高,作为中医护士对病人充满人文关怀是临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因为它不但可以帮助病人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还可从中发现一些医生无法发现的病变诱因。如一些心理性疾病的真正诱因只有通过护士才能发现。此外,较高的人文素养还有助于对整体观念的了解,为医生在诊疗活动中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提供帮助。
五、报告病情不准
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由于机体的内在病理变化产生了相应的临床表现,护士作为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对病情的有关悄况了解较医生更为深入。此时,护士能否及时、准确、全面地将患者病状向医生描述,对临床诊断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儿科、聋哑或昏迷的患者,这方面的因素尤为重要。癫痛、惊厥、胸痹的病人,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和缓解期的表现有很大的差别,这类病人发病的诱因、病史、发作时病状的描述对诊断十分重要。如果护士对病状的描述不准确或观察不细而漏报,就容易产生误诊。
四、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
(1)诊断上的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身体的某处发生病痛,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只检查疼痛的部位。对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要做详细的检查,此处的病痛可能是别的部位的病变所致。比如各种体表的组织器官的病变可能是体内脏腑发生病变导致的。另外,也不能只对全身进行检查,而不检查发生病变的部位,这样做也是十分不科学的。总之,中医对疾病的诊断是既关注整体也兼顾局部。
(2)药方上的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对开出的药方具有指导意义,中医的药方特别重视主药和辅药的组合。中医在开药方时,既对主要病症开出药方,还兼顾到了次要疾病,并针对它开出药方;另外,还注意到每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一般采用相制性配伍方法。
(3)剂量上的整体观念。中医在药物的用量方面也坚持整体的观念,不是片面强调疾病的需要,还注意到对整个身体的虚实所产生的影响。比如一些慢性疾病,只能用小剂量的药物来慢慢治疗,不能过分求快而增加药物的用量,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更快地治愈疾病,可能还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更有甚者,可能还会引起身体别处的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