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固醇5α-还原酶2缺乏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类固醇5α-还原酶2缺乏症(steroid5α-reductasedeficiency)曾命名为假阴道会阴阴囊型尿道下裂、家族性不完全男性假两性畸形Ⅱ型。研究发现,催化睾酮转变为二氢睾酮(DHT)的类固醇5α-还原酶有两种:一种是碱性PH(Ⅰ型)酶,分布于肝和非生殖器皮肤;另一种是酸性PH(Ⅱ型)酶,主要分布于外生殖器、会阴皮肤和前列腺。该病是Ⅱ型酶缺陷所致,因而采用了新的名称。该病较少见,发病率缺乏统计。
1.基因突变:SRD5A2基因定位于2p,有5个外显子,编码区突变导致酶活性缺乏,已发现的突变形式包括误义突变、缺失、剪切点连接和无义突变等。
2.酶活性改变:SRD5A2是一种微粒体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5.5,以辅酶NADPH为递氢体。突变基因转录合成的酶84%活性不能测验出,16%与NADPH的亲和力下降。
3.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存在不均一性。虽然两性都可受累,但是只有男性患者出现异常临床表现。
二、类固醇5α-还原酶2缺乏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1.生殖系统:外生殖器两性畸形、小阴茎、会阴型尿道下裂、盲袋阴道、前列腺缺如或发育不全、睾丸位于腹股沟管或阴唇阴囊褶内。出生时往往作为女性抚养。
2.青春期发育:青春期正常启动,出现进行性男性化,变声、肌肉容量增加、阴茎增大,但是无阴毛、腋毛和胡须生长或稀少,无痤疮,无颞额角发际退缩,除个别患者外,一般无男子乳腺发育。青春期后不少患者又改变性别为男性。
鉴别诊断:
1.17β-羟类固醇脱氢酶3(17β-HSD3)缺乏症:17β-HSD3催化雄烯二酮转化为睾酮,17β-HSD3缺乏患者出生时外生殖器两性畸形,青春期出现男性化与SRD5A2缺乏症相似。但是体毛不稀少、多有乳房发育、血浆睾酮水平低,雄烯二酮水平增高,雄烯二酮/睾酮比值升高,可资鉴别。
2.雷凡斯坦(Reifenstein)综合征:部分性雄激素抵抗,由于雄激素受体缺陷在外生殖器部位可间接影响DHT的合成,而与SRD5A2缺乏症相似。但是该病患者多有男子乳房发育、外生殖器畸形多为轻度尿道下裂,与SRD5A2缺乏有所不同。
三、类固醇5α-还原酶2缺乏综合征的辅助检查
1.激素水平测定:血清睾酮水平正常或升高、DHT水平降低,睾酮/DHT比值增高,正常男孩的比值为12±3.1,本病患者可达35以上。LH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FSH半数患者升高。
2.精液分析:一般无精子发生或严重少精子,少数患者精子计数正常。
3.HCG兴奋试验:青春期前儿童疑有SRD5A2缺乏症时,应用HCG兴奋试验(HCG1500 U隔日肌注1次,连续3次)可以揭示睾酮/DHT比值增高。HCG兴奋后,6个月以内正常男婴的睾酮/DHT比值为5.2±1.5,6个月至14岁男孩为11.0±4.4。
4.尿5α和5β睾酮代谢物比值:睾酮的5α-代谢物包括DHT、雄素酮、表雄酮和5α-雄烷3α,17β-二醇,5β-代谢物包括原胆烷醇酮和5β-雄烷3α,17β-二醇。本病患者52/5β(C19-和C21-)类固醇的比值降低。
5.生殖器皮肤成纤维细胞SRD5A2活性测定:分离培养患者生殖器皮肤的成纤维细胞,测定加入睾酮后DHT的含量,可以评价SRD5A2活性。活性显著减低的病理情况除了本病外,还有完全型睾丸女性化、神经性厌食、卟啉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和库欣综合征等。
6.SRD5A2基因分析:证明存在酶基因突变具有病征性或诊断性意义。
四、类固醇5α-还原酶2缺乏综合征的治疗措施
一、治疗
早期诊断对于尽早确定性别取向是十分重要的。SRD5A2基因突变在多数情况下酶活性残存不超过0.4%,少数患者酶活性可保存3%~15%,这些患者外生殖器男性化比较完整,足以使婴儿出生时被确定为男性性别。考虑到青春期转换性别的发展倾向,在新生儿期作出正确诊断对性别决定是重要的。
有人报道1例9个月龄类固醇5α-还原酶2缺乏症患儿,用2%DHT乳膏涂布于腹部,25mg/d,12天后血清DHT水平为2.0μmol/L(58μg/dl),达到了成年男子正常范围。治疗4个月,阴茎长度增长2cm(从1.8到3.8cm),没有发现不良反应。同时应进行阴茎尿道成形术或尿道下裂修补术。但是DHT治疗仍在试验阶段,尚无正式商品上市,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仍有待确定。
对于成年患者,睾酮脂(如庚酸睾酮、十一酸睾酮等)超生理剂量(250~500mg/周)肌注可使血清DHT水平达到正常范围,并有部分性增强男性化的效果。同时进行外生殖器男性方向的整形。
如果作为女性抚养,外生殖器需进行女性方向整形,同时切除双侧睾丸,青春期年龄后给予雌激素替代治疗。
二、预后
对于成年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有部分性增强男性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