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豆蔻的功效和药理作用
白豆蔻的功效和作用
《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本草图经》:"主胃冷。"
《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肺金本药,散胸中滞气,感寒腹痛,温暖脾胃,赤眼暴发,白睛红者。"
杨士瀛:"治脾虚疟疾,呕吐,寒热,能消能磨,流行三焦。"
王好古:"补肺气,益脾胃,理元气,收脱气。"
《纲目》:"治噎膈,除疟疾,寒热,解酒毒。"
《本草备要》:"除寒燥湿,化食宽膨。"
能行气化湿,常用于痰湿阻肺,脾胃气滞,湿阻中焦等证。
能温中止呕,常用于胃寒呕吐、胃脘冷痛等证。
能辟秽解毒,常用于寒疟,解酒毒。
白豆蔻的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本品100%壳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对Bacillcusthuringiensis体外有抑菌作用。
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较强,对豚鼠气管平滑肌0.05ml/kg剂量时,作用强于艾叶油。4-松油醇亦有显着的平喘作用。
具芳香健胃、驱风作用。豆蔻油很不稳定,即使储藏很好,也常易丧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剂。种子应在临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驱除肠内积气,并抑制肠内异常发酵。
白豆蔻煎剂对豚鼠离体肠管低浓度兴奋,高于1%及挥发油饱和水溶液均呈抑制作用。
其他作用:其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
二、白豆蔻的配伍应用
配砂仁,宣通上、中、下三焦之气机,以开胸顺气,行气止痛,芳香化浊,醒脾开胃,和中消食。
配陈皮,则理气健脾之功加强。可治脾胃虚弱,湿浊郁滞的胸腹满闷,泛呕纳呆,吐泻等。《沈氏尊生书》白豆蔻汤,即以白豆蔻配陈皮,“治呕吐哕”。
配杏仁、薏苡仁,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脾气健旺,三焦通畅。如《温病条辨》三仁汤,即以白蔻仁配杏仁,薏苡仁,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邪在气分之证。
配厚朴,相须而行,有理气除胀,开胃化湿之功效。可治脾胃气滞,寒湿胀满。
配藿香,温中行气,化湿之力更著,可用于气滞湿停或寒湿内停的呕吐,胃脘满闷,饮食不佳。
配丁香,温中祛寒,行气降逆。《乾坤生意》即用白蔻仁配丁香,治“产后呃逆”。
配木香,芳香行气,调理脾胃,兼长各异疏理气滞甚为有效。
配山柰,取其所长、行气止痛,温中散寒,理脾和胃,消胀除湿,皆有速效。
配黄连,清热除湿,理气止呕,健脾开胃,用治湿热阻于中焦的脘腹胀闷、纳差、胃痛、恶心呕吐,服之诸证皆消。
三、白豆蔻的副作用
白豆蔻的副作用
【副作用】
(一)传统文献
《本草纲目》:无毒。
(二)临床观察
无毒。在常规剂量内水煎服没有不适反应。长期服用或正常人长期泡茶饮用,也没有明显副作用。
白豆蔻比较香燥,能伤津液,对阴虚内热,津液亏损,口干咽燥的病人,不宜作常规和胃药使用,除非治胃需要,有效即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不宜久煎),0.5—2钱;或入丸、散。
【注意】
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忌服。
《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本草汇言》:"凡喘嗽呕吐,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疟疾不由于瘴邪,而因于阴阳两虚者。目中赤脉白翳,不因于暴病寒风,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皆不可犯。"
《本草备要》:"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
《本经逢原》:"忌见火。"
白豆蔻食疗禁忌:
白豆蔻忌见火。
可粉碎但不可炒用,否则将失去或减弱其特有的芳香美味。
湿温初起,身热不扬,胸闷不饥,湿重于热者,可与杏仁、薏苡仁、滑石等配伍。
脾胃寒湿呕吐者,可与半夏、藿香、生姜等配伍。
烹调用途: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用于配制各种卤汤及供制卤猪肉、烧鸡之用。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
四、认识真假白豆蔻
真品白豆蔻外观略呈圆球形,具不显著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30粒,集结成团,习称“蔻球”。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白蔻仁”或“蔻米”,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蔻米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闻之气味芳香,口尝味辛凉,略似樟脑的味道。
伪品山姜的果实外观呈类球形,直径约0.5—0.8厘米,个头比正品小,表面黄棕色,果皮光滑无棱沟;种子呈团类球形,有种子3—5粒,明显少于真品,种子呈不规则的多面体;闻之气微,无白豆蔻的芳香味,口尝味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豆蔻的果实含有丰富的挥发油,可制成芳香酊或醑剂,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对结核病患者使用链霉素有增强作用,而伪品山姜的果实不具有这些功效,不可代替白豆蔻使用。